Appearance
庄子外篇:知北游
《知北游》是《庄子》外篇第二十二篇,通过"知"向北游历寻求大道的故事,层层深入地探讨了道的本质、求道的方法以及得道的境界,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。
原文与译文
第一章:知问道
原文
知北游于玄水之上,登隐弅(fén)之丘,而适遭无为谓焉。知谓无为谓曰:"予欲有问乎若:何思何虑则知道?何处何服则安道?何从何道则得道?"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。非不答,不知答也。知不得问,反于白水之南,登狐阕(què)之上,而睹狂屈焉。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。狂屈曰:"唉!予知之,将语若。"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。知不得问,反于帝宫,见黄帝而问焉。黄帝曰:"无思无虑始知道,无处无服始安道,无从无道始得道。"
译文
知向北游历到玄水之上,登上隐弅山丘,恰好遇到了无为谓。知对无为谓说:"我想请教您:思考什么、考虑什么才能知道道?处在哪里、穿什么衣服才能安于道?从哪里出发、走什么路才能得到道?"问了三次,无为谓都不回答。不是不想回答,而是不知道怎么回答。知没有得到答案,返回到白水之南,登上狐阕山,看见了狂屈。知用同样的话问狂屈。狂屈说:"唉!我知道,就要告诉你。"正想说却忘记了要说什么。知还是没有得到答案,返回帝宫,见到黄帝并向他请教。黄帝说:"无思无虑才能知道道,无处无服才能安于道,无从无道才能得到道。"
第二章:知道的层次
原文
知问黄帝曰:"我与若知之,彼与彼不知也,其孰是邪?"黄帝曰:"彼无为谓真是也,狂屈似之,我与汝终不近也。夫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故圣人行不言之教。道不可致,德不可至。仁可为也,义可亏也,礼相伪也。故曰:'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'礼者,道之华而乱之首也。故曰:'为道者日损,损之又损之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也。'今已为物也,欲复归根,不亦难乎!其易也其唯大人乎!生也死之徒,死也生之始,孰知其纪!人之生,气之聚也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。若死生为徒,吾又何患!故万物一也。是其所美者为神奇,其所恶者为臭腐。臭腐复化为神奇,神奇复化为臭腐。故曰:'通天下一气耳。'圣人故贵一。"
译文
知问黄帝说:"我和您知道答案,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,谁对呢?"黄帝说:"无为谓是真正对的,狂屈接近他,我和你终究差得远。知道的人不说,说的人不知道,所以圣人施行不言之教。道不能达到,德不能到达。仁可以去做,义可以亏损,礼是相互虚伪的。所以说:'失去道然后有德,失去德然后有仁,失去仁然后有义,失去义然后有礼。'礼是道的浮华,是混乱的开端。所以说:'求道的人每天减损,减损再减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就能无所不为。'现在已经成为具体的事物,想要返回根本,不是很难吗!容易做到的恐怕只有得道的大人吧!活着是走向死亡的过程,死亡是生命的开始,谁知道它们的规律!人的生命,是气的聚合。聚合就是生,离散就是死。如果死生是相伴的,我又有什么忧虑!所以万物是一体的。人们认为美好的称为神奇,厌恶的称为臭腐。臭腐又能化为神奇,神奇又能化为臭腐。所以说:'贯通天下的只是一气罢了。'圣人因此看重这个一。"
第三章:天地之美
原文
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。是故至人无为,大圣不作,观于天地之谓也。今彼神明至精,与彼百化。物已死生方圆,莫知其根也。扁然而万物,自古以固存。六合为巨,未离其内;秋豪为小,待之成体;天下莫不沈浮,终身不故;阴阳四时运行,各得其序;惛(hūn)然若亡而存;油然不形而神;万物畜而不知:此之谓本根,可以观于天矣!
译文
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,四季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,万物有形成的道理却不解释。圣人探究天地的大美,通达万物的道理。所以至人无为,大圣不造作,这是观察天地得出的道理。那神明极其精妙,参与百般变化。万物有死有生、有方有圆,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根源。广大无边包容万物,自古以来就存在。六合虽大,没有离开它的范围;秋毫虽小,依靠它才能成形;天下万物无不浮沉变化,终身不停;阴阳四季运行,各自得到它的秩序;恍惚好像消亡却存在;流动不见形体却有神妙;万物蓄养却不自知:这就是本根,可以从中观察天道了!
第四章:啮缺问道
原文
啮缺问道乎被衣,被衣曰:"若正汝形,一汝视,天和将至;摄汝知,一汝度,神将来舍。德将为汝美,道将为汝居。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。"言未卒,啮缺睡寐。被衣大说,行歌而去之,曰:"形若槁骸,心若死灰,真其实知,不以故自持。媒媒晦晦,无心而不可与谋。彼何人哉!"
译文
啮缺向被衣请教道,被衣说:"你端正形体,专一视线,天和之气就会到来;收摄你的智慧,专一你的思虑,神明就会来居住。德将成为你的美好,道将成为你的居所。你的眼神纯净如初生的小牛,不追求原因。"话还没说完,啮缺就睡着了。被衣非常高兴,唱着歌离开,说:"形体如枯骨,心灵如死灰,真正获得了实在的智慧,不用过去的经验来支撑自己。昏昏沉沉、暗暗昧昧,无心而不能与之谋划。他是什么人啊!"
第五章:舜问道
原文
舜问乎丞:"道可得而有乎?"曰:"汝身非汝有也,汝何得有夫道!"舜曰:"吾身非吾有也,孰有之哉?"曰:"是天地之委形也;生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和也;性命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顺也;子孙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蜕也。故行不知所往,处不知所持,食不知所味。天地之强阳气也,又胡可得而有邪!"
译文
舜问丞:"道可以得到并拥有吗?"丞说:"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拥有的,你怎么能拥有道呢!"舜说:"我的身体不是我拥有的,那是谁拥有它呢?"丞说:"那是天地寄托给你的形体;生命不是你拥有的,是天地寄托给你的和气;性命不是你拥有的,是天地寄托给你的顺应;子孙不是你拥有的,是天地寄托给你的蜕变。所以行走不知道去哪里,停留不知道依靠什么,饮食不知道什么味道。这是天地的阳气运行,又怎么能够得到并拥有呢!"
第六章:孔子问至道
原文
孔子问于老聃曰:"今日晏闲,敢问至道。"老聃曰:"汝齐戒,疏瀹(yuè)而心,澡雪而精神,掊(pǒu)击而知。夫道,窅(yǎo)然难言哉!将为汝言其崖略:夫昭昭生于冥冥,有伦生于无形,精神生于道,形本生于精,而万物以形相生。故九窍者胎生,八窍者卵生。其来无迹,其往无崖,无门无房,四达之皇皇也。邀于此者,四肢强,思虑恂达,耳目聪明。其用心不劳,其应物无方,天不得不高,地不得不广,日月不得不行,万物不得不昌,此其道与!"
译文
孔子问老聃说:"今天清闲,敢问什么是至道。"老聃说:"你要斋戒,疏通洗涤你的心,洗净你的精神,破除你的成见。道深远难以言说!我给你讲个大概:光明生于黑暗,有序生于无形,精神生于道,形体的根本生于精气,万物凭借形体相生。所以有九窍的胎生,有八窍的卵生。它的到来没有痕迹,它的离去没有边际,没有门户,四通八达非常广大。达到这种境界的人,四肢强健,思虑通达,耳目聪明。他用心不劳累,应对事物没有固定方式,天不得不高,地不得不广,日月不得不运行,万物不得不昌盛,这就是道啊!"
第七章:道在何处
原文
东郭子问于庄子曰:"所谓道,恶乎在?"庄子曰:"无所不在。"东郭子曰:"期而后可。"庄子曰:"在蝼蚁。"曰:"何其下邪?"曰:"在稊稗(tí bài)。"曰:"何其愈下邪?"曰:"在瓦甓(pì)。"曰:"何其愈甚邪?"曰:"在屎溺。"东郭子不应。庄子曰:"夫子之问也,固不及质。正、获之问于监市履狶(shǐ)也,'每下愈况'。汝唯莫必,无乎逃物。至道若是,大言亦然。周遍咸三者,异名同实,其指一也。"
译文
东郭子问庄子:"所谓的道,在哪里?"庄子说:"无所不在。"东郭子说:"请指出具体的地方。"庄子说:"在蝼蚁中。"东郭子说:"怎么这么低下?"庄子说:"在稊稗草中。"东郭子说:"怎么更低下了?"庄子说:"在瓦片砖块中。"东郭子说:"怎么更过分了?"庄子说:"在屎尿中。"东郭子不再说话。庄子说:"您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实质。市场监督官正获问人怎样检验猪的肥瘦,'越是按压下部越能看出实际情况'。您不要执着,没有什么能逃脱道的范围。至道就是这样,大言也是这样。周遍、咸、三这三个词,名称不同实质相同,指的都是一个东西。"
哲学思想解析
求道的三个层次
通过知的三次问道,展现了认识道的三个层次:
- 无为谓不答:最高层次,道不可言说
- 狂屈欲言而忘:中间层次,接近却未达
- 黄帝能答:初级层次,用语言描述
真正的顺序是:不知(无为谓)> 忘知(狂屈)> 知(黄帝)
道的特性
本篇深刻阐述了道的本质特征:
- 无所不在:从蝼蚁到屎溺,道遍及一切
- 不可言说:真正的道超越语言
- 自然运行:天地四时的运行体现道
- 万物一体:神奇与臭腐相互转化
得道的方法
通过多位圣贤的教诲,指出得道的途径:
- 无思无虑:摒弃执着的思维
- 无处无服:不拘泥于形式
- 无从无道:不设定固定路径
- 日损之功:不断减损直至无为
生死一如的智慧
揭示了生死的本质:
- 气之聚散:生是气聚,死是气散
- 相互转化:生是死的开始,死是生的开始
- 超越忧患:明白生死一体就无所忧虑
- 万物一气:整个宇宙都是一气的变化
现代启示
《知北游》给现代人的启示:
放下执着寻找:越是刻意寻求真理,反而离真理越远。真正的智慧在于放下执着。
道在平常事物中:不要到高远的地方寻找真理,道就在最平常甚至最卑微的事物中。
超越语言的局限:最深刻的真理往往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,需要直接的体悟。
接纳生命的完整:不要只追求美好而厌恶丑恶,要理解它们都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顺应自然的智慧:观察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,从中学习无为而治的智慧。
本篇通过知北游求道的寓言故事,层层深入地探讨了道的本质和求道的方法,对于现代人理解生命真谛、追求精神自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