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庄子外篇:田子方
《田子方》是《庄子》外篇第二十一篇,通过记述田子方、孔子、老聃等人的言行故事,展现了真人的德行与精神境界,阐述了道家的修养哲学。
原文与译文
第一章:田子方论师
原文
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,数称溪工。文侯曰:"溪工,子之师邪?"子方曰:"非也,无择之里人也。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。"文侯曰:"然则子无师邪?"子方曰:"有。"曰:"子之师谁邪?"子方曰:"东郭顺子。"文侯曰:"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?"子方曰:"其为人也真。人貌而天虚,缘而葆真,清而容物。物无道,正容以悟之,使人之意也消。无择何足以称之!"子方出,文侯傥(tǎng)然,终日不言。召前立臣而语之曰:"远矣,全德之君子!始吾以圣知之言、仁义之行为至矣。吾闻子方之师,吾形解而不欲动,口钳而不欲言。吾所学者,直土埂耳!夫魏真为我累耳!"
译文
田子方陪魏文侯坐着,多次称赞溪工。文侯问:"溪工是您的老师吗?"田子方说:"不是,他是无择的同乡。因为他的言论多次恰当,所以无择称赞他。"文侯问:"那么您没有老师吗?"田子方说:"有。"文侯问:"您的老师是谁?"田子方说:"东郭顺子。"文侯问:"那您为什么从来不称赞他呢?"田子方说:"他的为人真纯。外表像人而内心虚静,顺应外物而保持真性,清明而能容纳万物。遇到不合道的事物,他用端正的仪容来感化,使人的邪念消失。无择怎么值得称道呢!"田子方出去后,文侯惘然若失,整天不说话。召来侍立的臣子说:"太高远了,具有完美德行的君子!起初我以为圣智的言论、仁义的行为是最高的了。听了田子方讲他的老师,我身体松解不想动弹,嘴巴闭合不想说话。我所学的东西,只是土堆而已!魏国真是我的累赘啊!"
第二章:温伯雪子之叹
原文
温伯雪子适齐,舍于鲁。鲁人有请见之者,温伯雪子曰:"不可。吾闻中国之君子,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。吾不欲见也。"至于齐,反舍于鲁,是人也又请见。温伯雪子曰:"往也蕲(qí)见我,今也又蕲见我,是必有以振我也。"出而见客,入而叹。明日见客,又入而叹。其仆曰:"每见之客也,必入而叹,何耶?"曰:"吾固告子矣:中国之民,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。昔之见我者,进退一成规、一成矩,从容一若龙、一若虎。其谏我也似子,其道我也似父,是以叹也。"仲尼见之而不言。子路曰:"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。见之而不言,何邪?"仲尼曰:"若夫人者,目击而道存矣,亦不可以容声!"
译文
温伯雪子到齐国去,在鲁国住宿。有鲁国人请求见他,温伯雪子说:"不行。我听说中原的君子,明白礼义却不懂人心。我不想见他们。"到了齐国,返回时又在鲁国住宿,那个人又请求见面。温伯雪子说:"以前想见我,现在又想见我,一定有什么能触动我的地方。"出去见了客人,回来就叹息。第二天见客人,又回来叹息。他的仆人问:"每次见客人,都要回来叹息,为什么?"温伯雪子说:"我早就告诉你了:中原的人民,明白礼义却不懂人心。刚才见我的人,进退遵循规矩,举止像龙像虎。他们劝谏我像儿子,引导我像父亲,所以我叹息。"孔子见了他却不说话。子路说:"老师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。见了他却不说话,为什么?"孔子说:"像这样的人,一看见他道就存在了,也不能用语言表达!"
第三章:颜渊问道
原文
颜渊问于仲尼曰:"夫子步亦步,夫子趋亦趋,夫子驰亦驰,夫子奔逸绝尘,而回瞠(chēng)若乎后矣!"夫子曰:"回,何谓邪?"曰:"夫子步亦步也,夫子言亦言也;夫子趋亦趋也,夫子辩亦辩也;夫子驰亦驰也,夫子言道,回亦言道也;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,夫子不言而信,不比而周,无器而民滔乎前,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。"仲尼曰:"恶!可不察与!夫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。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,万物莫不比方,有目有趾者,待是而后成功。是出则存,是入则亡。万物亦然,有待也而死,有待也而生。吾一受其成形,而不化以待尽。效物而动,日夜无隙,而不知其所终。薰然其成形,知命不能规乎其前。丘以是日徂(cú)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,可不哀与?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。彼已尽矣,而女求之以为有,是求马于唐肆也。吾服,女也甚忘;女服,吾也甚忘。虽然,女奚患焉!虽忘乎故吾,吾有不忘者存。"
译文
颜渊问孔子说:"老师慢走我也慢走,老师快走我也快走,老师奔跑我也奔跑,但老师奔驰绝尘而去,我只能瞪着眼睛落在后面!"孔子说:"颜回,你说的是什么意思?"颜渊说:"老师慢走我也慢走,是说老师说话我也说话;老师快走我也快走,是说老师辩论我也辩论;老师奔跑我也奔跑,是说老师讲道,我也讲道;至于奔驰绝尘而我瞪眼落后,是说老师不说话就能让人信服,不亲近就能周遍,没有权位而民众如潮水般涌来,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。"孔子说:"啊!怎能不深思呢!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,人的死亡还在其次。太阳从东方出来到西方落下,万物没有不随之运转的,有眼睛有脚的,都要依靠太阳才能成就功业。太阳出来就存在,太阳落下就消亡。万物也是这样,有所依待而死,有所依待而生。我一旦接受了形体,就不再变化直到死亡。随着外物而行动,日夜不停,却不知道归宿在哪里。忽然成形,知道命运也不能预见未来。我因此日渐衰老。我一生与你只是交臂之间就要失去,能不悲哀吗?你大概执着于我所执着的东西。那些已经过去了,而你还寻求它以为存在,这就像到市场上找已经卖掉的马。我忘记了,你很快也会忘记;你忘记了,我很快也会忘记。虽然如此,你何必忧虑呢!即使忘记了过去的我,我还有不会忘记的东西存在。"
第四章:孔子见老聃
原文
孔子见老聃,老聃新沐,方将被发而干,蛰(zhé)然似非人。孔子便而待之。少焉见,曰:"丘也眩与?其信然与?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,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。"老聃曰:"吾游心于物之初。"孔子曰:"何谓邪?"曰:"心困焉而不能知,口辟焉而不能言。尝为汝议乎其将:至阴肃肃,至阳赫赫。肃肃出乎天,赫赫发乎地。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,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。消息满虚,一晦一明,日改月化,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。生有所乎萌,死有所乎归,始终相反乎无端,而莫知乎其所穷。非是也,且孰为之宗!"孔子曰:"请问游是。"老聃曰:"夫得是至美至乐也。得至美而游乎至乐,谓之至人。"孔子曰:"愿闻其方。"曰:"草食之兽,不疾易薮;水生之虫,不疾易水。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,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。夫天下也者,万物之所一也。得其所一而同焉,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,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,而莫之能滑,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!弃隶者若弃泥涂,知身贵于隶也。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。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,夫孰足以患心!已为道者解乎此。"
译文
孔子拜见老聃,老聃刚洗完头,正披散着头发晾干,静止得好像不是人。孔子在旁边等候。过了一会儿见面,说:"我是眼花了吗?还是真的这样?刚才先生的形体枯槁如朽木,好像遗弃了外物、离开了人群而独立存在。"老聃说:"我让心神遨游于万物的本源。"孔子问:"这是什么意思?"老聃说:"心中困惑不能明白,口中闭塞不能言说。我试着为你讲讲大概:至阴肃杀寂静,至阳光明炽热。肃杀出于天,光明发于地。两者交通调和而万物生成,有主宰者却看不见形迹。消长盈虚,一暗一明,每天改变每月变化,每天都在运作却看不见功效。生命有萌发的地方,死亡有归宿的地方,始终相反却没有端绪,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。如果不是这样,还有谁能成为万物的宗主!"孔子说:"请问如何遨游其中。"老聃说:"得到这种境界就是至美至乐。得到至美而遨游于至乐之中,就叫做至人。"孔子说:"希望听听方法。"老聃说:"吃草的兽类,不怕更换草地;水生的虫类,不怕更换水域。进行小的改变而不失去大的常态,喜怒哀乐就不会进入心中。天下是万物归一的地方。得到这个一而与之相同,那么四肢百体就如同尘土,死生终始就如同昼夜,都不能扰乱他,何况得失祸福的界限呢!抛弃奴仆就像抛弃泥土,知道自身比奴仆贵重。贵重在于自我而不因变化而丧失。况且万般变化没有穷尽,哪里值得忧心!已经得道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。"
第五章:庄子见鲁哀公
原文
孔子谓老聃曰:"丘治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经,自以为久矣,孰知其故矣。以奸者七十二君,论先王之道而明周、召之迹,一君无所钩用。甚矣夫!人之难说也,道之难明邪?"老子曰:"幸矣,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!夫六经,先王之陈迹也,岂其所以迹哉!今子之所言,犹迹也。夫迹,履之所出,而迹岂履哉!夫白鶂(yì)之相视,眸子不运而风化;虫,雄鸣于上风,雌应于下风而风化。类自为雌雄,故风化。性不可易,命不可变,时不可止,道不可壅。苟得于道,无自而不可;失焉者,无自而可。"
译文
孔子对老聃说:"我研究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经,自认为时间很久了,深知其中的道理。我用这些去游说七十二位君主,论述先王的道理,阐明周公、召公的功绩,但没有一位君主采用。真是太难了!是人难以说服,还是道难以阐明呢?"老子说:"幸运啊,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君主!六经是先王留下的陈迹,哪里是产生足迹的东西呢!现在你所说的,就像足迹一样。足迹是鞋子走出来的,但足迹难道是鞋子吗!白鶂相互对视,眼珠不转就能交配繁殖;虫类,雄虫在上风鸣叫,雌虫在下风应和就能繁殖。同类自然分为雌雄,所以能够繁殖。本性不可改变,天命不可变更,时间不可停止,大道不可壅塞。如果得到了道,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通达;失去了道,无论什么情况都行不通。"
第六章:列御寇之行
原文
孔子不出三月,复见,曰:"丘得之矣。乌鹊孺,鱼傅沫,细要者化,有弟而兄啼。久矣,夫丘不与化为人!不与化为人,安能化人。"老子曰:"可,丘得之矣!"
译文
孔子三个月没有出门,又来拜见老子,说:"我明白了。乌鸦喜鹊孵卵,鱼类泡沫传精,细腰的蜂类自行变化,有了弟弟哥哥就会啼哭。很久了,我没有参与造化成为真人!不参与造化成为真人,怎么能教化别人。"老子说:"好,孔丘你领悟了!"
哲学思想解析
真人之德
本篇通过田子方描述其师东郭顺子,展现了真人的德行:
- 人貌天虚:外表如常人,内心虚静如天
- 缘而葆真:顺应外物而保持真性
- 清而容物:清明而能包容万物
- 正容悟物:以端正的仪容感化他人
心灵的境界
通过孔子与老聃的对话,展示了最高的精神境界:
- 游心物初:心神遨游于万物的本源
- 至美至乐:得道的极致体验
- 超越生死:视生死如昼夜
- 万化不穷:明白变化无穷的道理
道与迹的关系
老子用足迹与鞋子的比喻,说明了道与其表现形式的关系:
- 六经是陈迹:经典只是先王之道的痕迹
- 迹非履:痕迹不是产生痕迹的本体
- 得道则通:得到道的本质才能通达
- 执迹失道:执着于形式会失去本质
教化的真谛
通过孔子的领悟,揭示了教化的真谛:
- 先化己:必须先参与造化成为真人
- 后化人:然后才能真正教化他人
- 无言之教:最高的教化是"目击道存"
- 自然感化:像东郭顺子那样以德感人
现代启示
《田子方》给现代人的启示:
内在修养重于外在形式:真正的德行在于内心的虚静与真纯,而非外在的礼仪规范。
言教不如身教: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,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感化他人。
返璞归真的智慧: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,保持内心的纯真与清明尤为重要。
超越表象看本质:不要执着于经典的文字,而要领悟其精神实质。
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:像草食兽和水生虫那样,能够适应环境的小变化而保持生命的大常态。
本篇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和对话,生动地展现了道家的修养哲学和人生智慧,对现代人的精神修养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