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杂篇:庚桑楚

《庚桑楚》是《庄子》杂篇第二十三篇,通过记述老子的弟子庚桑楚在畏垒山的修道经历,以及南荣趎(jǔ)向老子求教的故事,深入探讨了修道、养生和处世的哲学。

原文与译文

第一章:庚桑楚居畏垒山

原文

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,偏得老聃之道,以北居畏垒之山。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,其妾之挈(qiè)然仁者远之。拥肿之与居,鞅(yāng)掌之为使。居三年,畏垒大壤。畏垒之民相与言曰:"庚桑子之始来,吾洒然异之。今吾日计之而不足,岁计之而有余。庶几其圣人乎!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,社而稷之乎?"庚桑子闻之,南面而不释然。弟子异之。

译文

老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庚桑楚的人,偏得老子道法的真传,向北居住在畏垒山。那些明显有智慧的臣仆都离开了他,那些明显有仁爱的侍妾都远离了他。愚钝的人与他居住在一起,忙碌的人被他使唤。居住三年后,畏垒地区大丰收。畏垒的百姓相互说道:"庚桑子刚来的时候,我们感到惊异。现在按日计算似乎不足,按年计算却有余。他大概是圣人吧!我们何不共同尊他为神明来祭祀,像祭祀社稷那样供奉他呢?"庚桑子听说后,面向南方感到不安。弟子们感到奇怪。

第二章:庚桑楚论尧舜

原文

庚桑子曰:"弟子何异于予?夫春气发而百草生,正得秋而万宝成。夫春与秋,岂无得而然哉?天道已行矣。吾闻至人,尸居环堵之室,而百姓猖狂,不知所如往。今以畏垒之细民,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,我其杓(sháo)之人邪?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。"

弟子曰:"不然。夫寻常之沟,巨鱼无所还其体,而鲵鳅为之制;步仞之丘陵,巨兽无所隐其躯,而孽狐为之祥。且夫尊贤授能,先善与利,自古尧、舜以然,而况畏垒之民乎!夫子亦听矣!"

庚桑子曰:"小子来!夫函车之兽,介而离山,则不免于网罟之患;吞舟之鱼,荡而失水,则蚁能苦之。故鸟兽不厌高,鱼鳖不厌深。夫全其形生之人,藏其身也,不厌深眇而已矣!且夫二子者,又何足以称扬哉!是其于辩也,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,简发而栉,数米而炊,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!举贤则民相轧,任知则民相盗。之数物者,不足以厚民。民之于利甚勤,子有杀父,臣有杀君;正昼为盗,日中穴阫(yùn)。吾语女:大乱之本,必生于尧、舜之间,其末存乎千世之后。千世之后,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。"

译文

庚桑子说:"弟子们为什么感到奇怪呢?春天的气息发动而百草生长,到了秋天万物成熟。春天和秋天,难道不是有所得才这样吗?这是天道在运行啊。我听说至人,静居在四壁环绕的小屋中,而百姓狂热奔走,不知道该去哪里。现在畏垒的小民,偷偷地想把我供奉在贤人之间,我难道是那种标榜自己的人吗?我因此对老子的话感到不安。"

弟子说:"不是这样。八尺宽的水沟,大鱼无法容身,而泥鳅却能自在游动;几步高的小丘,巨兽无法藏身,而狐狸却以此为家。况且尊崇贤能、授予能人职位,推崇善行、给予利益,自古以来尧舜都是这样做的,何况畏垒的百姓呢!老师也该听从了!"

庚桑子说:"孩子们过来!能装下整车的大兽,一旦离开山林,就难免遭受网罗的灾患;能吞下船只的大鱼,一旦离开水域,连蚂蚁都能使它痛苦。所以鸟兽不嫌山高,鱼鳖不嫌水深。保全形体生命的人,隐藏自身,也不嫌深远隐秘!况且尧舜二人,又有什么值得称颂的!他们的辩说,就像在墙上乱凿洞却种上蓬蒿,挑选头发来梳理,数着米粒来做饭,偷偷摸摸的又怎能济世呢!推举贤人则百姓相互倾轧,任用智者则百姓相互偷盗。这些做法不足以使民风淳厚。百姓对利益非常勤快追求,以至于儿子杀父亲,臣子杀君主;光天化日之下行盗,中午挖洞偷窃。我告诉你们:大乱的根源,必定产生于尧舜的时代,它的流毒将延续到千世之后。千世之后,必定会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。"

第三章:南荣趎问道

原文

南荣趎蹴然正坐曰:"若趎之年者已长矣,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?"庚桑子曰:"全汝形,抱汝生,无使汝思虑营营。若此三年,则可以及此言矣!"

南荣趎曰:"目之与形,吾不知其异也,而盲者不能自见;耳之与形,吾不知其异也,而聋者不能自闻;心之与形,吾不知其异也,而狂者不能自得。形之与形亦辟矣,而物或间之邪?欲相求而不能相得。今谓趎曰:'全汝形,抱汝生,无使汝思虑营营。'趎勉闻道达耳矣!"

庚桑子曰:"辞尽矣,奔蜂不能化藿蠋(huò zhú),越鸡不能伏鹄卵,鲁鸡固能矣!鸡之与鸡,其德非不同也。有能与不能者,其才固有巨小也。今吾才小,小足以化子。子胡不南见老子!"

译文

南荣趎恭敬地端正坐姿说:"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已经大了,要依靠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您说的境界呢?"庚桑子说:"保全你的形体,守护你的生命,不要让你的思虑纷扰不休。这样三年,就可以达到我说的境界了!"

南荣趎说:"眼睛和形体,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,但盲人不能看见自己;耳朵和形体,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,但聋人不能听见自己;心灵和形体,我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,但疯狂的人不能认识自己。形体与形体本来相通,但有东西阻隔吗?想要相互寻求却不能相得。现在您对我说:'保全你的形体,守护你的生命,不要让你的思虑纷扰不休。'我勉强听到这些话罢了!"

庚桑子说:"我的话说完了。土蜂不能孵化豆虫,越地的小鸡不能孵化天鹅蛋,鲁地的大鸡却能做到!鸡与鸡之间,德性并没有不同。有的能有的不能,是因为才能本来就有大小。现在我的才能小,只能勉强教化你。你何不向南去拜见老子!"

第四章:南荣趎见老子

原文

南荣趎赢粮,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。老子曰:"子自楚之所来乎?"南荣趎曰:"唯。"老子曰:"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?"南荣趎惧然顾其后。老子曰:"子不知吾所谓乎?"南荣趎俯而惭,仰而叹,曰:"今者吾忘吾答,因失吾问。"老子曰:"何谓也?"

南荣趎曰:"不知乎人谓我朱愚,知乎反愁我躯;不仁则害人,仁则反愁我身;不义则伤彼,义则反愁我己。我安逃此而可?此三言者,趎之所患也。愿因楚而问之。"

老子曰:"向吾见若眉睫之间,吾因以得汝矣。今汝又言而信之。若规规然若丧父母,揭竿而求诸海也。女亡人哉!惘惘乎,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,可怜哉!"

译文

南荣趎背着粮食,走了七天七夜到达老子的住所。老子说:"你是从庚桑楚那里来的吗?"南荣趎说:"是的。"老子说:"你为什么带着这么多人一起来?"南荣趎害怕地回头看。老子说:"你不明白我说的意思吗?"南荣趎低头惭愧,抬头叹息,说:"现在我忘记了要回答什么,因此也失去了要问的问题。"老子说:"什么意思?"

南荣趎说:"不智慧别人说我愚笨,有智慧反而忧虑自身;不仁爱就伤害别人,仁爱反而忧虑自身;不义就伤害他人,行义反而忧虑自己。我怎样才能逃脱这些困境?这三种情况,是我所忧虑的。希望通过庚桑楚的介绍向您请教。"

老子说:"刚才我看你的眉目神情,就已经了解你了。现在你又说出来证实了我的判断。你惶惶不安像失去了父母,举着竹竿到海里探测深浅。你真是迷失的人啊!恍恍惚惚,你想返回本性却找不到门径,真可怜啊!"

第五章:老子论卫生之道

原文

老子曰:"卫生之经,能抱一乎!能勿失乎!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!能止乎!能已乎!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!能翛(xiāo)然乎!能侗(tóng)然乎!能儿子乎!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(shà),和之至也;终日握而手不掜(yì),共其德也;终日视而目不瞬,偏不在外也。行不知所之,居不知所为,与物委蛇而同其波。是卫生之经已。"

南荣趎曰:"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?"曰:"非也。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。夫至人者,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,不以人物利害相撄,不相与为怪,不相与为谋,不相与为事,翛然而往,侗然而来。是谓卫生之经已。"

译文

老子说:"养生的要诀,能够抱守纯一吗!能够不失去吗!能够不用占卜就知道吉凶吗!能够适可而止吗!能够终止吗!能够舍弃向外求而反求自己吗!能够逍遥自在吗!能够浑然无知吗!能够像婴儿吗!婴儿整天啼哭而喉咙不嘶哑,这是和气达到极致;整天握拳而手不抽筋,这是德性的共通;整天注视而眼睛不眨,这是心神不向外驰。行走不知道去哪里,居住不知道做什么,与外物随波逐流。这就是养生的要诀。"

南荣趎说:"那么这就是至人的德行了吗?"老子说:"不是。这只是所谓的冰解冻释。至人是与人共同在大地上获得食物,共同在自然中获得快乐,不因人和物的利害相互干扰,不相互惊怪,不相互谋划,不相互做事,逍遥自在地往来。这才是养生的要诀。"

第六章:宇泰定与天光

原文

宇泰定者,发乎天光。发乎天光者,人见其人,物见其物。人有修者,乃今有恒。有恒者,人舍之,天助之。人之所舍,谓之天民;天之所助,谓之天子。

学者,学其所不能学也?行者,行其所不能行也?辩者,辩其所不能辩也?知止乎其所不能知,至矣!若有不即是者,天钧败之。

译文

心境安泰宁定的人,能发出天然的光辉。发出天然光辉的人,他人看他是人,万物看他是物。人有修养,才能有恒常。有恒常的人,他人归向他,上天帮助他。他人所归向的,叫做天民;上天所帮助的,叫做天子。

学习,是学那些不能学的吗?实行,是行那些不能行的吗?辩论,是辩那些不能辩的吗?知道在自己所不能知的地方停止,就达到极致了!如果有不这样做的,自然的均衡会毁坏他。

哲学思想解析

真正的圣人之道

通过庚桑楚的言行,展现了真正的圣人特征:

  • 远离机巧:让有智慧和仁爱的人离开
  • 与愚者居:与纯朴无知的人在一起
  • 不受供奉:拒绝被当作圣人崇拜
  • 深藏不露:像鸟兽藏于深山,鱼鳖潜于深水

尧舜之害

庚桑楚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:

  • 文明之害:尧舜开启的文明反而是祸乱的根源
  • 贤能之弊:推举贤能导致百姓相互倾轧
  • 智慧之患:任用智者导致百姓相互偷盗
  • 千世之祸:这种祸害将延续千世之后

养生之道

老子传授的养生要诀:

  • 抱一守真:保持内心的纯一
  • 无为自然:不刻意追求,顺其自然
  • 婴儿之德:像婴儿那样纯真无邪
  • 与物同波:与万物和谐相处

修道的层次

本篇展示了修道的不同层次:

  • 初级:冰解冻释:开始融化僵硬的心灵
  • 中级:养生之道:掌握养生的方法
  • 高级:至人境界:达到与天地同乐的境界
  • 究极:天光发现:心境泰定,发出天然光辉

现代启示

《庚桑楚》给现代人的启示:

  1. 返璞归真的智慧: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,保持简单纯朴的心态更为可贵。

  2. 警惕文明的异化:过度的文明和制度可能反而带来人性的扭曲。

  3. 内在修养的重要:真正的修养不在外在的知识和技能,而在内心的宁静。

  4. 顺应自然的生活:像婴儿那样自然地生活,不被各种欲望和机心所困扰。

  5. 适可而止的智慧:知道在适当的地方停止,不强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。

本篇通过庚桑楚和南荣趎的故事,深刻地探讨了修道、养生和处世的哲学,对现代人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