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庄子系列:天运篇——天地运行与人世变迁
《天运》是《庄子》外篇第十四篇,通过一系列寓言和对话,探讨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以及人应该如何顺应这种法则。本篇涉及音乐、礼制、历史变迁等多个层面,展现了庄子对宇宙运行和人世变化的深刻理解。
第一节:天运之问——谁在主宰?
原文
"天其运乎?地其处乎?日月其争于所乎?孰主张是?孰维纲是?孰居无事推而行是?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乎?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?云者为雨乎?雨者为云乎?孰隆施是?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?风起北方,一西一东,有上仿徨。孰嘘吸是?孰居无事而披拂是?敢问何故?"
白话译文
"天在运转吗?地在静止吗?日月在争夺位置吗?谁在主宰这一切?谁在维系纲纪?谁居于无为而推动运行?是有机关不得不如此吗?还是运转起来不能自己停止?云是为了降雨吗?雨是为了成云吗?谁在兴起布施?谁居于无为却以此为乐而促成这些?风从北方起,忽西忽东,在上空仿徨。谁在呼吸?谁居于无为而吹拂?请问这是为什么?"
巫咸祒(jiǎo)的回答
巫咸祒曰:"来,吾语女。天有六极五常,帝王顺之则治,逆之则凶。九洛之事,治成德备,临照下土,天下戴之,此谓上皇。"
白话译文
巫咸祒说:"来,我告诉你。天有六极五常,帝王顺应它就能治理好,违逆它就会遭凶。九洛的事情,治理成功德行完备,临照下土,天下拥戴,这就叫做上皇。"
哲学解读
连环追问:这一连串的问题探寻宇宙运行的终极原因——是否有主宰者?是机械的还是自然的?
自然而然:这些问题暗示,天地运行是自然而然的,没有主宰者,也没有目的。
六极五常:代表天道的基本法则,顺之则吉,逆之则凶。
第二节:至仁之辨——超越亲情
原文
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。庄子曰:"虎狼,仁也。"曰:"何谓也?"庄子曰:"父子相亲,何为不仁!"曰:"请问至仁。"庄子曰:"至仁无亲。"
白话译文
商朝的大宰荡向庄子询问什么是仁。庄子说:"虎狼也有仁。"荡问:"这是什么意思?"庄子说:"虎狼父子相亲,怎么能说不仁呢!"荡说:"请问什么是至仁。"庄子说:"至仁无亲。"
至仁的层次
大宰曰:"荡闻之,无亲则不爱,不爱则不孝。谓至仁不孝,可乎?"庄子曰:"不然,夫至仁尚矣,孝固不足以言之。此非过孝之言也,不及孝之言也。"
白话译文
大宰说:"我听说,没有亲情就不会爱,不爱就不孝。说至仁不孝,可以吗?"庄子说:"不是这样,至仁是更高的境界,孝已经不足以形容它了。这不是超过孝的说法,而是达不到孝的层次的说法。"
忘的递进
故曰:以敬孝易,以爱孝难;以爱孝易,而忘亲难;忘亲易,使亲忘我难;使亲忘我易,兼忘天下难;兼忘天下易,使天下兼忘我难。
白话译文
所以说:用恭敬来尽孝容易,用爱来尽孝难;用爱来尽孝容易,而忘记亲人难;忘记亲人容易,使亲人忘记我难;使亲人忘记我容易,兼忘天下难;兼忘天下容易,使天下都忘记我难。
哲学解读
仁的层次:
- 虎狼之仁:本能的亲情
- 人之仁:有意识的爱
- 至仁:超越亲情的大爱
忘的境界:六个递进的"忘",最高境界是"使天下兼忘我"——不是我忘记世界,而是世界忘记我,达到无我的境界。
第三节:咸池之乐——天乐三境
原文
北门成问于黄帝曰:"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,吾始闻之惧,复闻之怠,卒闻之而惑,荡荡默默,乃不自得。"
白话译文
北门成问黄帝说:"您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之乐,我开始听到时感到恐惧,继续听时感到松懈,最后听时感到迷惑,恍恍惚惚,失去了自我。"
黄帝解释第一境:惧
帝曰:"汝殆其然哉!吾奏之以人,徵之以天,行之以礼义,建之以大清。"
白话译文
黄帝说:"你差不多就是这样!我用人事来演奏,用天理来验证,用礼义来推行,用太清来建立。"
第二境:怠
"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,烛之以日月之明。其声能短能长,能柔能刚,变化齐一,不主故常。"
白话译文
"我又用阴阳的和谐来演奏,用日月的光明来照耀。其声音能短能长,能柔能刚,变化统一,不固守常规。"
第三境:惑
"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,调之以自然之命。故若混逐丛生,林乐而无形,布挥而不曳,幽昏而无声。动于无方,居于窈冥,或谓之死,或谓之生。"
白话译文
"我又用永不懈怠的声音演奏,用自然的命运来调和。所以像混沌丛生,众音齐发却无形,散布挥洒却不拖曳,幽暗深邃却无声。动于无方向,居于深远幽冥,有人说是死,有人说是生。"
哲学解读
三重体验:
- 惧:面对庄严神圣的敬畏
- 怠:进入放松自在的状态
- 惑:超越理性的迷茫
音乐即道:咸池之乐不仅是音乐,更是道的体现。三种感受正是悟道的三个阶段。
第四节:刍狗之喻——时过境迁
原文
师金曰:"夫刍狗之未陈也,盛以箧衍,巾以文绣,尸祝齐戒以将之。及其已陈也,行者践其首脊,苏者取而爨(cuàn)之而已。"
白话译文
师金说:"那刍狗(祭祀用的草扎狗)还没有摆上祭坛时,装在精美的箱子里,覆盖着锦绣,尸祝斋戒来迎接它。等到祭祀完毕,路人踩踏它的头和背,拾柴的人拿它去烧火罢了。"
对孔子的批评
"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,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。故伐树于宋,削迹于卫,穷于商周,是非其梦邪?"
白话译文
"现在夫子也拿着先王已经用过的刍狗,聚集弟子在它下面游居睡卧。所以在宋国伐树,在卫国被驱逐,在商周之地穷困,这不就是噩梦吗?"
时代变迁的比喻
"夫水行莫如用舟,而陆行莫如用车。以舟之可行于水也,而求推之于陆,则没世不行寻常。古今非水陆与?周鲁非舟车与?"
白话译文
"水上行走最好用船,陆地行走最好用车。因为船可以在水上行走,就想推着它在陆地上走,那么一辈子也走不了多远。古今不就像水陆的差别吗?周鲁不就像船车的不同吗?"
哲学解读
刍狗的意义:
- 未用时:神圣庄严
- 已用后:弃如敝履
- 启示:事物的价值是相对的、暂时的
执着的危害:孔子执着于过时的礼制,如同抱着用过的刍狗不放。
因时制宜: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方法,如同水陆需要不同的交通工具。
第五节:孔子问道——道不可传
孔子求道
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,乃南之沛见老聃。
求道的历程
老子曰:"子恶乎求之哉?"曰:"吾求之于度数,五年而未得也。"老子曰:"子又恶乎求之哉?"曰:"吾求之于阴阳,十有二年而未得也。"
白话译文
老子说:"你从哪里寻求道?"孔子说:"我从制度法则中寻求,五年还没有得到。"老子说:"你又从哪里寻求?"孔子说:"我从阴阳变化中寻求,十二年还没有得到。"
道不可传的原因
老子曰:"然,使道而可献,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;使道而可进,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;使道而可以告人,则人莫不告其兄弟;使道而可以与人,则人莫不与其子孙。然而不可者,无它也,中无主而不止,外无正而不行。"
白话译文
老子说:"是这样,如果道可以献上,那么人们没有不献给君主的;如果道可以进呈,那么人们没有不进呈给父母的;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,那么人们没有不告诉兄弟的;如果道可以给予别人,那么人们没有不给予子孙的。然而不可以的原因,没有别的,内心没有主宰就不能停留,外面没有印证就不能推行。"
仁义如旅舍
"仁义,先王之蘧(qú)庐也,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。"
白话译文
"仁义,是先王的临时住所,只可以住一夜而不可以久居。"
哲学解读
求道的误区:
- 度数(制度)中求:外在形式
- 阴阳中求:玄虚理论
- 都是向外求,而非向内求
道不可传:
- 需要内在的主宰
- 需要外在的印证
- 是个人的体悟过程
仁义的相对性:仁义只是工具,不是目的,如同旅舍不是家。
第六节:相濡以沫——不如相忘
原文
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(xǔ)以湿,相濡以沫,不若相忘于江湖。
白话译文
泉水干涸了,鱼一起困在陆地上,用湿气相互嘘吸,用唾沫相互湿润,不如在江湖里相互忘记。
哲学解读
这个著名的比喻有多重含义:
困境中的互助:相濡以沫看似感人,实则是不得已的困境。
自由的可贵:在江湖中自由自在,才是鱼的本性。
人生的启示:与其在困境中相互依赖,不如各自在广阔天地中自由发展。
第七节:见龙在田——老子如龙
孔子的感叹
孔子见老聃归,三日不谈。弟子问曰:"夫子见老聃,亦将何规哉?"孔子曰:"吾乃今于是乎见龙。龙,合而成体,散而成章,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。予口张而不能嗋(jiē)。予又何规老聃哉?"
白话译文
孔子见过老聃回来,三天不说话。弟子问道:"夫子见了老聃,有什么规劝吗?"孔子说:"我这才见到了龙。龙,聚合成形体,分散成文采,乘着云气,涵养于阴阳之间。我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。我又怎能规劝老聃呢?"
三皇五帝之治
老子对三皇五帝的批判极其尖锐:
"三皇五帝之治天下,名曰治之,而乱莫甚焉。三皇之知,上悖日月之明,下睽山川之精,中堕四时之施。其知惨于蛎虿(chài)之尾,鲜规之兽,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。"
白话译文
"三皇五帝治理天下,名义上是治理,实际上乱得最厉害。三皇的智慧,上违背日月的光明,下背离山川的精华,中间破坏四季的运行。他们的智慧比蝎子的毒尾还要惨烈,连小兽都不能安于本性。"
哲学解读
龙的比喻:老子如龙,变化莫测,超越常人理解。
历史的颠覆:彻底否定了传统的圣王史观,认为文明的发展就是堕落的过程。
自然的破坏:所谓的圣王治理,实际上破坏了自然秩序。
第八节:性命时道——四不可易
原文
性不可易,命不可变,时不可止,道不可壅。苟得于道,无自而不可;失焉者,无自而可。
白话译文
本性不可改变,命运不可改变,时间不可停止,道不可阻塞。如果得到了道,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;失去了道,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可以。
哲学解读
这四个"不可"是宇宙的铁律:
- 性不可易:本性是与生俱来的,不能改变。
- 命不可变:命运有其必然性。
- 时不可止:时间永远流逝。
- 道不可壅:道的运行不可阻挡。
关键在于是否"得道"——得道则一切皆可,失道则一切皆不可。
哲学思考:天运的智慧
《天运》篇通过多个角度展现了天地运行的规律:
自然而然:天地运行没有主宰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。
时代变迁:刍狗之喻告诉我们,要认识时代的变化,不能刻舟求剑。
超越层次:从虎狼之仁到至仁无亲,展现了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。
体验之道:咸池之乐的三重境界,说明道需要亲身体验。
现代启示:顺应天运
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,《天运》篇的智慧尤其宝贵:
接受无常:认识到变化是常态,不要执着于暂时的成功或失败。
因时制宜:像水陆用不同交通工具一样,不同情况需要不同方法。
超越执着:不要像抱着用过的刍狗,要懂得适时放下。
内在体悟:道不在书本和理论中,而在自己的体悟中。
自由境界:追求"相忘于江湖"的自由,而非"相濡以沫"的依赖。
《天运》篇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是认识并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,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本性,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无论外界如何变化,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,这就是与天运合一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