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杂篇第二十九章·盗跖

原文与译文

第一段:孔子劝说柳下季

原文: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,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。盗跖从卒九千人,横行天下,侵暴诸侯。穴室枢户,驱人牛马,取人妇女。贪得忘亲,不顾父母兄弟,不祭先祖。所过之邑,大国守城,小国入保,万民苦之。

译文: 孔子与柳下季是朋友,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。盗跖率领九千部众,横行天下,侵犯暴虐诸侯。挖洞破门,抢夺人家的牛马,掳走人家的妇女。贪婪成性忘记亲情,不顾父母兄弟,不祭祀祖先。他们所经过的城邑,大国紧闭城门,小国躲入城堡,万民都深受其苦。

第二段:孔子决意前往

原文: 孔子谓柳下季曰:"夫为人父者,必能诏其子;为人兄者,必能教其弟。若父不能诏其子,兄不能教其弟,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。今先生,世之才士也,弟为盗跖,为天下害,而弗能教也,丘窃为先生羞之。丘请为先生往说之。"

译文: 孔子对柳下季说:"做父亲的,一定能够教导自己的儿子;做兄长的,一定能够教育自己的弟弟。如果父亲不能教导儿子,兄长不能教育弟弟,那就没有什么父子兄弟之亲可贵了。现在先生您是世间的才士,弟弟却做盗跖,成为天下的祸害,而您却不能教育他,我私下里为先生感到羞耻。我请求为先生前去劝说他。"

第三段:柳下季的警告

原文: 柳下季曰:"先生言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,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,若子不听父之诏,弟不受兄之教,虽今先生之辩,将奈之何哉?且跖之为人也,心如涌泉,意如飘风,强足以距敌,辩足以饰非。顺其心则喜,逆其心则怒,易辱人以言。先生必无往。"

译文: 柳下季说:"先生说做父亲的一定能教导儿子,做兄长的一定能教育弟弟,如果儿子不听父亲的教导,弟弟不接受兄长的教育,即使有先生您这样的辩才,又能怎么样呢?况且盗跖这个人,心思如涌泉般活跃,意念如飘风般变化,力量足以抵抗敌人,口才足以掩饰错误。顺着他的心意就高兴,违逆他的心意就愤怒,很容易用言语羞辱人。先生千万不要去。"

第四段:盗跖的愤怒

原文: 孔子不听,颜回为驭,子贡为右,往见盗跖。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,脍人肝而餔之。孔子下车而前,见谒者曰:"鲁人孔丘,闻将军高义,敬再拜谒者。"谒者入通。盗跖闻之大怒,目如明星,发上指冠,曰:"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?为我告之:尔作言造语,妄称文、武,冠枝木之冠,带死牛之胁,多辞缪说,不耕而食,不织而衣,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,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,妄作孝弟,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。子之罪大极重,疾走归!不然,我将以子肝益昼餔之膳。"

译文: 孔子不听劝告,让颜回驾车,子贡做车右,前去拜见盗跖。盗跖正在大山南面让部众休息,切人肝当食物吃。孔子下车上前,对通报的人说:"鲁国人孔丘,听说将军品德高尚,恭敬地向通报人再次下拜。"通报人进去禀告。盗跖听了大怒,目光如明星,头发怒得竖起顶着帽子,说:"这不是鲁国那个奸诈虚伪的人孔丘吗?替我告诉他:你编造言论,妄自称颂文王、武王,戴着树枝做的帽子,系着死牛皮做的带子,满口胡言乱语,不耕种却要吃饭,不织布却要穿衣,摇唇鼓舌,随意制造是非,用来迷惑天下的君主,使天下的学者不回归根本,虚假地表现孝悌,而侥幸地追求封侯富贵。你的罪过极大极重,赶快逃走!不然,我要用你的肝来增加白天的食物。"

第五段:孔子的恭维

原文: 孔子复通曰:"丘得幸于季,愿望履幕下。"谒者复通。盗跖曰:"使来前!"孔子趋而进,避席反走,再拜盗跖。盗跖大怒,两展其足,案剑瞋目,声如乳虎,曰:"丘来前!若所言顺吾意则生,逆吾心则死。"

译文: 孔子又托人通报说:"我有幸得到柳下季的关照,希望能够到您的帐下拜见。"通报人又进去禀告。盗跖说:"让他进来!"孔子快步上前,离开座位又退回来,向盗跖再次下拜。盗跖大怒,两腿伸开,按着剑柄瞪着眼睛,声音像小老虎一样,说:"孔丘过来!你说的话如果顺我的心意就活命,违逆我的心意就死。"

第六段:孔子的赞美与建议

原文: 孔子曰:"丘闻之,凡天下有三德:生而长大,美好无双,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,此上德也;知维天地,能辩诸物,此中德也;勇悍果敢,聚众率兵,此下德也。凡人有此一德者,足以南面称孤矣。今将军兼此三者,身长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,唇如激丹,齿如齐贝,音中黄钟,而名曰盗跖,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。将军有意听臣,臣请南使吴越,北使齐鲁,东使宋卫,西使晋楚,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,立数十万户之邑,尊将军为诸侯,与天下更始,罢兵休卒,收养昆弟,共祭先祖。此圣人才士之行,而天下之愿也。"

译文: 孔子说:"我听说,天下有三种德行:生来就高大,美好无比,无论老少贵贱见了都喜欢,这是上德;智慧能够通晓天地,能够分辨万物,这是中德;勇猛果敢,能聚集民众统率军队,这是下德。凡是有其中一种德行的人,就足以面南称王了。现在将军兼备这三种德行,身高八尺二寸,面容有光彩,嘴唇如鲜红的朱砂,牙齿如整齐的贝壳,声音合乎黄钟的音律,却被称为盗跖,我私下里为将军感到不值。将军如果有意听我的话,我请求南边出使吴越,北边出使齐鲁,东边出使宋卫,西边出使晋楚,让他们为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,建立几十万户的城邑,尊奉将军为诸侯,与天下重新开始,停止战争让士兵休息,收养兄弟,共同祭祀祖先。这是圣人才士的行为,也是天下人的愿望。"

第七段:盗跖的反驳

原文: 盗跖大怒曰:"丘来前!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,皆愚陋恒民之谓耳。今长大美好,人见而悦之者,此吾父母之遗德也,丘虽不吾誉,吾独不自知邪?且吾闻之,好面誉人者,亦好背而毁之。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,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,安可久长也!城之大者,莫大乎天下矣。尧、舜有天下,子孙无置锥之地;汤、武立为天子,而后世绝灭。非以其利大故邪?"

译文: 盗跖大怒说:"孔丘过来!那些可以用利益来规劝、可以用言语来劝谏的,都是愚昧庸俗的普通人罢了。现在我高大美好,人们见了就喜欢,这是我父母留给我的恩德,孔丘即使不赞美我,我难道自己不知道吗?而且我听说,喜欢当面赞美人的,也喜欢背后诋毁人。现在孔丘告诉我要建大城聚集民众,这是想用利益来规劝我,把我当作普通人来畜养,这怎么能够长久呢!城再大,也没有比天下更大的了。尧、舜拥有天下,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;汤王、武王立为天子,但后世却断绝灭亡。这不正是因为利益太大的缘故吗?"

深层思想解析

1. 对传统道德的质疑

庄子借盗跖之口,对传统的仁义道德提出了尖锐的批评:

  • 圣王的虚伪:指出历史上圣王的种种矛盾和问题
  • 道德教化的局限:质疑道德说教的实际效果
  • 社会价值的颠倒:揭示"大盗"与"小盗"的双重标准

2. 自然与文明的对立

盗跖描述了古代自然状态的美好:

  • 上古的和谐:神农时代的简朴生活
  • 文明的堕落:自黄帝以来的争斗不断
  • 回归自然:呼吁返回质朴的生活方式

3. 人性的本真

盗跖提出了人性的基本需求:

  • 感官的满足:目欲视色,耳欲听声,口欲察味
  • 生命的有限:人生短暂,应该享受当下
  • 真实的生活:反对虚伪的道德装饰

4. 权力与道德的关系

文章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:

  • 小盗与大盗:小偷被抓,大盗做诸侯
  • 成功与道德:成功者被赞美,失败者被谴责
  • 历史的书写:胜利者书写历史和道德标准

现代启示

1. 批判思维的重要性

  • 不要盲从权威和传统
  • 质疑既定的价值观念
  • 独立思考社会现象

2. 认识道德的相对性

  • 道德标准会因时代和环境而变化
  • 要警惕道德的虚伪性
  • 追求内心的真实而非外在的标准

3. 关注社会的双重标准

  • 识别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
  • 思考权力与道德的关系
  • 追求真正的公正与平等

4. 珍惜生命的本真

  • 不要被虚假的价值观所束缚
  • 关注生命的真实需求
  • 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真正的快乐

结语

《盗跖》篇是庄子思想中最具争议性的一章,它以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质疑。虽然盗跖的行为不可取,但他的某些观点却揭示了社会的深层问题。

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提醒我们:不要被表面的道德说教所迷惑,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,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。这种思想在今天这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,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。

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遵循既定的道德标准,而在于能够独立思考,分辨真伪,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和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