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大宗师(二)——坐忘与道的体验

在上一篇中,我们认识了"真人"的境界,理解了道的本体特征。现在让我们继续深入《大宗师》,探讨如何通过"坐忘"等修炼方法达到与道合一,以及真正得道者如何面对生死变化。

第一节:孔子与颜回论坐忘——修道的方法

原文

颜回曰:"回益矣。"仲尼曰:"何谓也?"曰:"回忘仁义矣。"曰:"可矣,犹未也。"他日,复见,曰:"回益矣。"曰:"何谓也?"曰:"回忘礼乐矣。"曰:"可矣,犹未也。"他日,复见,曰:"回益矣。"曰:"何谓也?"曰:"回坐忘矣。"仲尼蹴然曰:"何谓坐忘?"颜回曰:"堕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"仲尼曰:"同则无好也,化则无常也。而果其贤乎!丘也请从而后也。"

逐句注解

回益矣

  • 回:颜回自称
  • 益:进步
  • 我进步了

何谓也?

  • 什么意思?

回忘仁义矣

  • 我忘记仁义了

可矣,犹未也

  • 可以了,但还不够

他日,复见

  • 另一天,又来见孔子

回忘礼乐矣

  • 我忘记礼乐了

回坐忘矣

  • 我达到坐忘了

仲尼蹴然曰

  • 蹴(cù)然:惊动的样子
  • 孔子惊动地说

堕肢体,黜聪明

  • 堕:废弃
  • 黜(chù):摒除
  • 废弃肢体的感觉,摒除聪明才智

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

  • 离开形体,去除知识,与大道相通

同则无好也,化则无常也

  • 同:相同
  • 好:偏好
  • 化:变化
  • 常:固定
  • 与道相同就没有偏好,随道变化就没有固定

而果其贤乎!丘也请从而后也

  • 果:果然
  • 贤:贤能
  • 从而后:跟随在后
  • 你果然贤能!我请求跟随在你后面

白话译文

颜回说:"我进步了。"孔子问:"什么意思?"颜回说:"我忘记仁义了。"孔子说:"可以了,但还不够。"过了些日子,颜回又来见孔子,说:"我进步了。"孔子问:"什么意思?"颜回说:"我忘记礼乐了。"孔子说:"可以了,但还不够。"又过了些日子,颜回再来见孔子,说:"我进步了。"孔子问:"什么意思?"颜回说:"我达到坐忘了。"孔子惊动地问:"什么叫坐忘?"颜回说:"废弃肢体的感觉,摒除聪明才智,离开形体,去除知识,与大道相通,这就叫坐忘。"孔子说:"与道相同就没有偏好,随道变化就没有固定不变。你果然贤能!我请求跟随在你后面学习。"

哲学解读

这段对话展现了修道的三个层次:

  1. 忘仁义:超越道德观念的束缚。

  2. 忘礼乐:超越文化形式的限制。

  3. 坐忘:最高境界,忘却一切,与道合一。

  4. 修道的方法:通过逐步忘却,达到无我的境界。

第二节:子祀等四人论道——生死的达观

原文

子祀、子舆、子犁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:"孰能以无为首,以生为脊,以死为尻,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,吾与之友矣。"四人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,遂相与为友。

俄而子舆有病,子祀往问之,曰:"伟哉夫造物者,将以予为此拘拘也!曲偻发背,上有五管,颐隐于齐,肩高于顶,句赘指天。"阴阳之气有沴,其心闲而无事,跰跰然将自得,曲偻发背。予恶乎病!

逐句注解

孰能以无为首,以生为脊,以死为尻

  • 孰:谁
  • 首:头
  • 脊:脊椎
  • 尻(kāo):臀部
  • 谁能把无当作头,把生当作脊椎,把死当作臀部

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

  • 谁知道死生存亡是一体的

吾与之友矣

  • 我要与他做朋友

四人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

  • 莫逆:没有违逆,完全相合
  • 四人相视而笑,心意完全相合

俄而子舆有病

  • 俄而:不久
  • 不久子舆生病了

伟哉夫造物者,将以予为此拘拘也!

  • 伟:伟大
  • 造物者:造化
  • 拘拘:弯曲的样子
  • 伟大啊造化,要把我变成这样弯曲!

曲偻发背,上有五管

  • 曲偻(lóu):驼背
  • 发背:背部隆起
  • 五管:五官
  • 驼背隆起,五官朝上

颐隐于齐,肩高于顶

  • 颐:下巴
  • 齐:肚脐
  • 下巴挨着肚脐,肩膀高过头顶

句赘指天

  • 句赘:弯曲的肉瘤
  • 弯曲的肉瘤指向天

阴阳之气有沴

  • 沴(lì):不调和
  • 阴阳之气不调和

其心闲而无事,胼胝而鉴于井

  • 闲:悠闲
  • 胼胝:手足胼胝,指体力劳作
  • 鉴:照镜子
  • 心里悠闲无事,手足胼胝地在井边照镜子

白话译文

子祀、子舆、子犁、子来四个人在一起谈话说:"谁能把无当作头,把生当作脊椎,把死当作臀部,谁知道死生存亡是一体的,我就和他做朋友。"四人相视而笑,心意完全相合,于是成为朋友。

不久子舆生病了,子祀去看望他。子舆说:"伟大啊造化,要把我变成这样弯曲!背部驼起隆高,五官朝着天,下巴挨着肚脐,肩膀高过头顶,弯曲的肉瘤指向天空。"虽然阴阳之气不调和,但他的心却悠闲无事,手足胼胝地在井边照镜子,背部驼起。

哲学解读

这个故事展现了得道者的生死观:

  1. 生死一体:将生死看作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。

  2. 造化之妙:将身体的变化看作造化的神奇。

  3. 心灵自由:身体虽然变形,心灵却依然自在。

  4. 超越病痛:不把疾病当作痛苦,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。

第三节:子祀论变化——与造化游戏

原文

子祀曰:"女恶之乎?"曰:"亡,予何恶!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,予因以求时夜;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,予因以求鸮炙;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,以神为马,予因以乘之,岂更驾哉!且夫得者,时也;失者,顺也。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,此古之所谓县解也,而不能自解者,物有结之。且夫物不胜天久矣,吾又何恶焉!"

逐句注解

女恶之乎?

  • 女(rǔ):你
  • 恶(wù):厌恶
  • 你厌恶这样吗?

亡,予何恶!

  • 亡:无,没有
  • 没有,我为什么要厌恶!

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,予因以求时夜

  • 浸假:渐渐地,假如
  • 化:变化
  • 时夜:报时
  • 假如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鸡,我就用它来报晓

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,予因以求鸮炙

  • 弹:弹弓
  • 鸮(xiāo):猫头鹰
  • 炙:烤肉
  • 假如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,我就用它打猫头鹰来烤着吃

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,以神为马

  • 尻:臀部
  • 神:精神
  • 假如把我的臀部变成车轮,把精神当作马

予因以乘之,岂更驾哉!

  • 更驾:另外套车
  • 我就乘坐它,哪里还需要另外的车呢!

且夫得者,时也;失者,顺也

  • 时:时机
  • 顺:顺应
  • 得到是时机到了,失去是顺应自然

安时而处顺,哀乐不能入也

  • 安于时机,处于顺应,悲哀和快乐就不能进入内心

此古之所谓县解也

  • 县(xuán)解:悬挂的东西解开,比喻解脱
  •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

而不能自解者,物有结之

  • 不能自己解脱的,是被外物束缚住了

且夫物不胜天久矣

  • 物:人为
  • 天:天然
  • 人为不能胜过天然已经很久了

白话译文

子祀问:"你厌恶这样吗?"子舆说:"没有,我为什么要厌恶!假如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鸡,我就用它来报晓;假如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,我就用它打猫头鹰来烤着吃;假如把我的臀部变成车轮,把精神当作马,我就乘坐它,哪里还需要另外的车呢!况且得到是时机到了,失去是顺应自然。安于时机,处于顺应,悲哀和快乐就不能进入内心,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。不能自己解脱的,是被外物束缚住了。况且人为不能胜过天然已经很久了,我又为什么要厌恶呢!"

哲学解读

子舆的态度体现了最高的智慧:

  1. 随遇而安:无论变成什么,都能找到其用处。

  2. 游戏精神:将生命的变化当作游戏。

  3. 时顺哲学:得失都是自然的,关键是顺应。

  4. 真正的解脱:不被外物束缚,不被情绪左右。

第四节:子来之病——家人的不理解

原文

俄而子来有病,喘喘然将死,其妻子环而泣之。子犁往问之,曰:"叱!避!无怛化!"倚其户与之语曰:"伟哉造化!又将奚以汝为,将奚以汝适?以汝为鼠肝乎?以汝为虫臂乎?"

子来曰:"父母于子,东西南北,唯命之从。阴阳于人,不翅于父母;彼近吾死而我不听,我则悍矣,彼何罪焉!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。今之大冶铸金,金踊跃曰'我且必为镆铘',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。今一犯人之形,而曰'人耳人耳',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。今一以天地为大炉,以造化为大冶,恶乎往而不可哉!成然寐,蘧然觉。"

逐句注解

喘喘然将死

  • 喘喘然:气喘吁吁
  • 气喘吁吁快要死了

其妻子环而泣之

  • 妻子:妻子和孩子
  • 环:围绕
  • 妻子儿女围着他哭泣

叱!避!无怛化!

  • 叱:呵斥声
  • 怛(dá):惊扰
  • 化:造化的变化
  • 走开!不要惊扰造化的变化!

倚其户与之语曰

  • 倚着门和子来说话

伟哉造化!又将奚以汝为

  • 奚:什么
  • 伟大的造化!又要把你变成什么

将奚以汝适?

  • 适:去,往
  • 要让你去哪里?

以汝为鼠肝乎?以汝为虫臂乎?

  • 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吗?把你变成虫子的手臂吗?

父母于子,东西南北,唯命之从

  • 父母对于孩子,无论东西南北,孩子都要听从

阴阳于人,不翅于父母

  • 翅(chì):只是,仅仅
  • 阴阳对于人,不只是像父母

彼近吾死而我不听,我则悍矣

  • 悍:顽固
  • 它让我接近死亡而我不听从,我就太顽固了

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

  • 大块:大地
  • 载:承载
  • 佚(yì):安逸
  • 息:休息
  • 大地用形体承载我,用生存劳累我,用衰老安逸我,用死亡休息我

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

  • 所以善待我的生,就是善待我的死

今之大冶铸金

  • 大冶:技艺高超的冶金工匠
  • 现在大冶工匠铸造金属

金踊跃曰'我且必为镆铘'

  • 踊跃:跳跃
  • 镆铘(mò yé):宝剑名
  • 金属跳跃着说"我一定要成为镆铘宝剑"

今一犯人之形,而曰'人耳人耳'

  • 犯:获得
  • 现在一获得人的形体,就说"要做人要做人"

今一以天地为大炉,以造化为大冶

  • 现在把天地当作大熔炉,把造化当作大冶工

恶乎往而不可哉!

  • 到哪里去不可以呢!

成然寐,蘧然觉

  • 成然:安然
  • 寐:睡
  • 蘧(qú)然:觉醒的样子
  • 安然睡去,忽然醒来

白话译文

不久子来生病了,气喘吁吁快要死了,他的妻子儿女围着他哭泣。子犁去看望他,说:"走开!不要惊扰造化的变化!"然后倚着门对子来说:"伟大的造化!又要把你变成什么呢,要让你去哪里呢?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吗?把你变成虫子的手臂吗?"

子来说:"父母对于孩子,无论指向东西南北,孩子都要听从。阴阳对于人,不只是像父母;它让我接近死亡而我不听从,我就太顽固了,它有什么罪过呢!大地用形体承载我,用生存劳累我,用衰老安逸我,用死亡让我休息。所以善待我的生,就是善待我的死。现在高明的冶金工匠铸造金属,如果金属跳跃着说'我一定要成为镆铘宝剑',大冶工一定认为这是不祥的金属。现在一获得人的形体,就说'要做人要做人',造化一定认为这是不祥的人。现在把天地当作大熔炉,把造化当作大冶工,到哪里去不可以呢!安然睡去,忽然醒来。"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深刻阐述了生死观:

  1. 顺应造化:死亡是造化的安排,应该顺从。

  2. 生死如梦觉:生如梦,死如醒,都是自然现象。

  3. 不执着形体:不应执着于人的形体。

  4. 大冶之喻:我们都是造化手中的材料,应该接受任何变化。

第五节:孟孙才之母丧——哭而不哀

原文

孟孙才其母死,哭泣无涕,中心不戚,居丧不哀。无是三者,以善处丧盖鲁国。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?回壹怪之。

仲尼曰:"夫孟孙氏尽之矣,进于知矣。唯简之而不得,夫已有所简矣。孟孙氏不知所以生,不知所以死;不知就先,不知就后;若化为物,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!且方将化,恶知不化哉?方将不化,恶知已化哉?吾特与汝,其梦未始觉者邪!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,有旦宅而无耗精。孟孙氏特觉,人哭亦哭,是自其所以乃。且也相与吾之耳矣,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?"

逐句注解

孟孙才其母死,哭泣无涕

  • 涕:眼泪
  • 孟孙才的母亲死了,他哭泣却没有眼泪

中心不戚,居丧不哀

  • 戚:悲伤
  • 内心不悲伤,居丧期间不哀痛

无是三者,以善处丧盖鲁国

  • 盖:覆盖,超过
  • 没有这三样(涕、戚、哀),却以善于处理丧事闻名鲁国

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?

  • 难道真有没有实质却得到名声的吗?

回壹怪之

  • 回:颜回
  • 壹:很
  • 颜回对此很奇怪

夫孟孙氏尽之矣,进于知矣

  • 尽:达到极致
  • 进于知:超越了一般的认识
  • 孟孙氏达到极致了,超越了一般的认识

唯简之而不得,夫已有所简矣

  • 简:简化,减少
  • 只是想简化而不能完全做到,但已经有所简化了

不知所以生,不知所以死

  • 不知道为什么生,不知道为什么死

不知就先,不知就后

  • 就:趋向
  • 不知道趋向先,不知道趋向后

若化为物,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!

  • 如果变化成物,就等待那不知道的变化罢了!

且方将化,恶知不化哉?

  • 正要变化时,怎么知道不会变化呢?

方将不化,恶知已化哉?

  • 正要不变化时,怎么知道已经变化了呢?

吾特与汝,其梦未始觉者邪!

  • 特:只是
  • 我和你,只是还没有从梦中醒来的人吧!

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

  • 骇形:形体的惊变
  • 损心:心灵的损伤
  • 他有形体的变化却没有心灵的损伤

有旦宅而无情死

  • 旦宅:暂时的住所(指身体)
  • 情死:情感的死亡
  • 有暂时的住所变化却没有情感上的死亡

孟孙氏特觉,人哭亦哭

  • 特:只是
  • 觉:觉悟
  • 孟孙氏只是觉悟了,别人哭他也跟着哭

是自其所以乃

  • 这是出于自然

且也相与吾之耳矣

  • 相与:共同
  • 吾之:称为"我"
  • 只是共同称之为"我"罢了

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?

  • 怎么知道我所说的"我"是什么呢?

白话译文

孟孙才的母亲死了,他哭泣却没有眼泪,内心不悲伤,居丧期间不哀痛。没有这三样表现,却以善于处理丧事闻名鲁国。难道真有没有实质却得到名声的吗?颜回对此感到很奇怪。

孔子说:"孟孙氏达到极致了,超越了一般的认识。他只是想简化丧礼而不能完全做到,但已经有所简化了。孟孙氏不知道为什么生,不知道为什么死;不知道趋向先,不知道趋向后;如果变化成别的东西,就等待那不知道的变化罢了!况且正要变化时,怎么知道不会变化呢?正要不变化时,怎么知道已经变化了呢?我和你,只是还没有从梦中醒来的人吧!况且他有形体的变化却没有心灵的损伤,有暂时住所的改变却没有情感上的死亡。孟孙氏只是觉悟了,别人哭他也跟着哭,这是出于自然。况且大家共同称之为'我',怎么知道我所说的'我'是什么呢?"

哲学解读

孔子对孟孙才的评价揭示了:

  1. 超越常情:真正的觉悟者超越了世俗的情感表现。

  2. 生死如幻:生死都是变化,如梦如幻。

  3. 形神分离:形体变化不影响精神。

  4. 自我的虚幻:"我"只是一个称呼,并非实体。

第六节:意而子见许由——风的自由

原文

意而子见许由。许由曰:"尧何以资汝?"意而子曰:"尧谓我:'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。'"许由曰:"而奚来为轵?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,而劓汝以是非矣,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?"

意而子曰:"虽然,吾愿游于其藩。"许由曰:"不然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,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。"意而子曰:"夫无庄之失其美,据梁之失其力,黄帝之亡其知,皆在炉捶之间耳。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,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?"

许由曰:"噫!未可知也。我为汝言其大略。吾师乎!吾师乎!齑万物而不为戾,泽及万世而不为仁,长于上古而不为寿,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,此之谓天乐。"

逐句注解

尧何以资汝?

  • 资:给予
  • 尧给了你什么?

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

  • 躬服:亲身实践
  • 你必须亲身实践仁义,明确言说是非

而奚来为轵?

  • 而:你
  • 奚:为什么
  • 轵(zhǐ):到这里
  • 你为什么来这里?

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,而劓汝以是非矣

  • 黥(qíng):古代在脸上刺字的刑罚
  • 劓(yì):割鼻子的刑罚
  • 尧已经用仁义在你脸上刺字,用是非割了你的鼻子

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?

  • 遥荡:逍遥放荡
  • 恣睢(zì suī):放纵无拘
  • 转徙:自由转移
  • 涂:道路
  • 你还怎么能在逍遥自在、无拘无束的道路上游荡呢?

虽然,吾愿游于其藩

  • 藩:边界,外围
  • 即使这样,我还是愿意在它的边缘游走

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

  • 盲者:失明的人
  • 与:参与
  • 失明的人无法欣赏眉目容颜的美好

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

  • 瞽(gǔ)者:瞎子
  • 黼黻(fǔ fú):古代礼服上的花纹
  • 瞎子无法欣赏青黄花纹的美观

夫无庄之失其美,据梁之失其力,黄帝之亡其知

  • 无庄:古代美女
  • 据梁:古代大力士
  • 亡:失去
  • 无庄失去了她的美貌,据梁失去了他的力量,黄帝失去了他的智慧

皆在炉捶之间耳

  • 炉捶:熔炉和锤打,比喻锻炼
  • 都是在锻炼之中失去的

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

  • 息:停止,消除
  • 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消除我的刺字,补好我的鼻子

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?

  • 乘成:乘着完成的状态
  • 让我达到完善的状态来跟随先生呢?

噫!未可知也

  • 噫:感叹词
  • 唉!这还不能确定

我为汝言其大略

  • 大略:大概
  • 我给你说个大概

吾师乎!吾师乎!

  • 我的老师啊!我的老师啊!(指道)

赍万物而不为义

  • 赍(jī):给予,携带
  • 义:义气
  • 给予万物却不算有义气

泽及万世而不为仁

  • 泽:恩泽
  • 恩泽万世却不算仁慈

长于上古而不为老

  • 比上古还久远却不算衰老

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

  • 覆载:覆盖承载
  • 刻雕:雕刻
  • 覆盖天地雕刻万物却不算巧妙

此之谓天乐

  • 这就叫天乐

白话译文

意而子去见许由。许由问:"尧给了你什么?"意而子说:"尧对我说:'你必须亲身实践仁义,明确言说是非。'"许由说:"那你为什么还来这里?尧已经用仁义在你脸上刺了字,用是非割了你的鼻子,你还怎么能在逍遥自在、无拘无束的道路上游荡呢?"

意而子说:"即使这样,我还是愿意在道的边缘游走。"许由说:"不行。失明的人无法欣赏眉目容颜的美好,瞎子无法欣赏青黄花纹的美观。"意而子说:"无庄失去了她的美貌,据梁失去了他的力量,黄帝失去了他的智慧,都是在锻炼之中的事。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消除我脸上的刺字,补好我的鼻子,让我达到完善来跟随先生呢?"

许由说:"唉!这还不能确定。我给你说个大概吧。我的老师啊!我的老师啊!给予万物却不算有义气,恩泽万世却不算仁慈,比上古还久远却不算衰老,覆盖天地雕刻万物却不算巧妙,这就叫天乐。"

哲学解读

这段对话包含了深刻的思想:

  1. 仁义的束缚:仁义是非如同刑罚,限制了精神的自由。

  2. 改造的可能:通过修炼可能消除这些束缚。

  3. 道的特征:超越一切对立的概念。

  4. 天乐境界:与道合一的快乐状态。

思考与启示

坐忘的现代意义

"坐忘"作为一种修炼方法,对现代人有重要启示:

  1. 放下执着:从忘仁义到忘礼乐,最后忘却自我。

  2. 身心合一:通过忘却达到身心的统一。

  3. 冥想实践:类似现代的冥想和正念练习。

  4. 精神自由:最终目标是获得精神的彻底自由。

生死观的启发

《大宗师》中的生死观给我们的启示:

  1. 接受变化:将身体的变化看作自然现象。

  2. 超越恐惧:不畏惧死亡,将其看作另一种形式的存在。

  3. 游戏态度:以游戏的心态面对生命的变化。

  4. 精神永恒:肉体会变化,但精神可以永恒。

实践建议

  1. 练习静坐:通过静坐冥想,体验"坐忘"的境界。

  2. 观察变化:观察生活中的变化,学习接受和顺应。

  3. 减少执着:逐步减少对物质和观念的执着。

  4. 培养达观: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生死得失。

结语

《大宗师》的后半部分,通过"坐忘"的修炼方法和面对生死的达观态度,为我们展示了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。从颜回的坐忘,到子舆、子来的生死自在,再到孟孙才的超越常情,这些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超越一切束缚;真正的生命不是肉体的延续,而是精神的升华。

在这个充满焦虑和恐惧的时代,《大宗师》的智慧尤其珍贵。它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内在的修炼,达到心灵的平静;如何以达观的态度,面对生命的无常;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不变,在动荡中获得安宁。

"坐忘"不是消极的逃避,而是积极的超越。当我们能够忘却外在的束缚,放下内心的执着,我们就能像那些得道者一样,在任何境遇中都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喜悦。这就是《大宗师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: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,与道合一,获得永恒的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