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大宗师(一)——真人与生死超越

《大宗师》是《庄子》内篇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。"大宗师"即伟大的宗师,指的是"道"。这一篇系统阐述了庄子的生死观、真人观,以及如何通过修养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。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篇充满智慧的文章。

第一节:知之所至——认识的极限

原文

知天之所为,知人之所为者,至矣。知天之所为者,天而生也;知人之所为者,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,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,是知之盛也。

虽然,有患。夫知有所待而后当,其所待者特未定也。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?所谓人之非天乎?

逐句注解

知天之所为,知人之所为者,至矣

  • 知:了解,认识
  • 天之所为:天然的作为
  • 人之所为:人为的作为
  • 至:达到极致
  • 了解什么是天然的,什么是人为的,这就达到极致了

知天之所为者,天而生也

  • 天而生:天然而生
  • 了解天然作为的人,是顺应天然而生的

知人之所为者,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

  • 以其知之所知:用已知的知识
  • 养:涵养,保护
  • 知之所不知:未知的领域
  • 了解人为作为的人,用已知的知识来涵养未知的领域

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,是知之盛也

  • 终其天年:活到自然寿命
  • 中道夭:中途夭折
  • 知之盛:认识的极盛
  • 能活到自然寿命而不中途夭折,这是认识的极盛状态

虽然,有患

  • 虽然:即使如此
  • 患:问题,困扰
  • 即使如此,还是有问题

夫知有所待而后当,其所待者特未定也

  • 有所待:有所依赖
  • 当:恰当,正确
  • 特:只是
  • 未定:不确定
  • 知识需要依赖某些前提才能正确,但所依赖的前提本身是不确定的

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?所谓人之非天乎?

  • 庸讵(jù)知:怎么知道
  • 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然不是人为?所说的人为不是天然?

白话译文

了解什么是天然的作为,什么是人为的作为,这就达到认识的极致了。了解天然作为的人,是顺应天然而生的;了解人为作为的人,用已知的知识来保护涵养未知的领域,能够活到自然寿命而不中途夭折,这是认识的极盛状态。

即使如此,还是有问题。知识需要依赖某些前提才能正确,但所依赖的前提本身却是不确定的。怎么知道我所说的天然不是人为的呢?怎么知道所说的人为不是天然的呢?

哲学解读

这段开篇就提出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:

  1. 天人之辨:区分天然与人为是认识的基础。

  2. 知识的局限:知识总是有前提的,而前提本身可能是不确定的。

  3. 相对性问题:天然与人为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。

  4. 认识的悖论: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标准本身?

第二节:真人的标准——超越常人的境界

原文

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。何谓真人?古之真人,不逆寡,不雄成,不谟士。若然者,过而弗悔,当而不自得也。若然者,登高不慄,入水不濡,入火不热,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。

逐句注解

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

  • 真人:得道之人
  • 真知:真正的认识
  • 必须先有真人,然后才有真正的认识

何谓真人?

  • 什么是真人?

古之真人,不逆寡,不雄成,不谟士

  • 不逆寡:不违逆少数人
  • 不雄成:不以成功自雄
  • 不谟(mó)士:不谋划事情
  • 古代的真人,不违逆弱小,不以成功自大,不谋划计较

若然者,过而弗悔,当而不自得也

  • 过:过错
  • 弗悔:不后悔
  • 当:恰当,正确
  • 不自得:不自以为得意
  • 这样的人,有过错也不后悔,做对了也不自得

若然者,登高不慄,入水不濡,入火不热

  • 慄(lì):恐惧
  • 濡(rú):沾湿
  • 登高不恐惧,入水不沾湿,入火不灼热

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

  • 登假:上升,到达
  • 这是认识能够上升到道的境界的人

白话译文

而且必须先有真人,然后才有真正的认识。什么是真人呢?古代的真人,不违逆弱小,不以成功自大,不谋划计较。这样的人,有过错也不后悔,做对了也不自以为得意。这样的人,登高不恐惧,入水不沾湿,入火不灼热,这是认识能够上升到道的境界的人。

哲学解读

庄子描述了真人的特征:

  1. 无为而治:不刻意违逆,不刻意成功,不刻意谋划。

  2. 超越得失:对错误和成功都保持超然态度。

  3. 身心合一:精神境界能够影响物质世界。

  4. 与道合一:这是达到道的境界的表现。

第三节:真人的生死观——超越生死

原文

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屈服者,其嗌言若哇。其耆欲深者,其天机浅。

古之真人,不知说生,不知恶死;其出不䜣,其入不距;翛然而往,翛然而来而已矣。不忘其所始,不求其所终;受而喜之,忘而复之,是之谓不以心捐道,不以人助天。是之谓真人。

逐句注解

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

  • 寝:睡眠
  • 觉:醒来
  • 甘:追求美味
  • 息:呼吸
  • 睡觉不做梦,醒来无忧虑,吃饭不求美味,呼吸深沉

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

  • 踵:脚跟
  • 真人呼吸深到脚跟,常人只用喉咙呼吸

屈服者,其嗌言若哇

  • 屈服:被压制的人
  • 嗌(yì):咽喉
  • 哇:呕吐声
  • 被压制的人,说话像呕吐一样困难

其耆欲深者,其天机浅

  • 耆(qí)欲:嗜欲,欲望
  • 天机:天然的灵机
  • 欲望深的人,天然的灵机就浅

不知说生,不知恶死

  • 说(yuè):喜悦
  • 恶(wù):厌恶
  • 不知道喜悦生,不知道厌恶死

其出不欣,其入不距

  • 出:出生
  • 欣:欣喜
  • 入:死亡
  • 距:拒绝
  • 出生不欣喜,死亡不拒绝

翛然而往,翛然而来而已矣

  • 翛(xiāo)然:自由自在的样子
  • 自由自在地去,自由自在地来

不忘其所始,不求其所终

  • 不忘记开始的地方,不追求结束的地方

受而喜之,忘而复之

  • 受:接受
  • 复:返回
  • 接受了就欢喜,忘记了就返回

是之谓不以心捐道,不以人助天

  • 捐:损害
  • 不用心机损害道,不用人为帮助天然

白话译文

古代的真人,睡觉不做梦,醒来无忧虑,吃饭不求美味,呼吸深沉绵长。真人的呼吸深到脚跟,常人的呼吸只在喉咙。被压制的人,说话就像呕吐一样困难。欲望深的人,天然的灵机就浅薄。

古代的真人,不因生而喜悦,不因死而厌恶;出生时不欣喜,死亡时不拒绝;自由自在地去,自由自在地来罢了。不刻意记住开始,不强求知道结束;接受了就欢喜,忘记了就返回本源,这就叫做不用心机损害道,不用人为帮助天然。这就是真人。

哲学解读

真人对生死的态度体现了最高的智慧:

  1. 生活的简朴:不追求感官享受,保持内心平静。

  2. 呼吸的深度:象征着与天地的深层连接。

  3. 欲望与灵性:欲望越深,灵性越浅。

  4. 生死如一:对生死保持同样的态度,既不贪生也不怕死。

第四节:真人的心境——如明镜止水

原文

若然者,其心志,其容寂,其颡頯;凄然似秋,暖然似春,喜怒通四时,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。

逐句注解

其心志,其容寂,其颡鼽

  • 心志:心思忘记
  • 容寂:容貌寂静
  • 颡鼽(sǎng qiú):额头突出
  • 心思忘记,容貌寂静,额头突出

凄然似秋,暖然似春

  • 凄然:清冷
  • 暖然:温暖
  • 清冷如秋天,温暖如春天

喜怒通四時,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

  • 通四时:贯通四季
  • 有宜:恰当相处
  • 莫知其极:不知其极限
  • 喜怒如四季变化,与万物恰当相处而不知其极限

白话译文

这样的人,心思忘记,容貌寂静,额头宽广;清冷时如秋天,温暖时如春天,喜怒变化如四季流转,与万物恰当相处而看不出他的极限。

哲学解读

真人的心境特征:

  1. 内心空明:心思不被执着所困。

  2. 外表安详:内心的平静反映在外表上。

  3. 情感自然:情感变化如四季,自然而不造作。

  4. 和谐相处:与万物保持恰当的关系。

第五节:道的本体——万物之宗

原文

夫道,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;可传而不可受,可得而不可见;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;神鬼神帝,生天生地;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,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,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。

逐句注解

夫道,有情有信,无为无形

  • 有情:有实情
  • 有信:有信实
  • 无为:不刻意作为
  • 无形:没有形体
  • 道有实情、有信实,但无为、无形

可传而不可受,可得而不可见

  • 传:传授
  • 受:接受(指具体传授)
  • 可以心传,不能言受;可以体得,不能眼见

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

  • 自本自根:自己是自己的根本
  • 固存:本来就存在
  • 自己是自己的根源,天地未有之前,从古就存在

神鬼神帝,生天生地

  • 神:使...神妙
  • 使鬼神神妙,使天帝神妙,生出天,生出地

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,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

  • 太极:最高处
  • 六极:六合的尽头
  • 在最高处之前不算高,在最深处之下不算深

先天地生而不为久,长于上古而不为老

  • 先于天地而生不算久远,长于上古也不算衰老

白话译文

道,有实情有信实,却是无为无形的;可以心传却不能言受,可以体得却不能眼见;它自己是自己的根本和源头,在天地未有之前,从远古就已存在;它使鬼神神妙,使天帝神妙,生出天,生出地;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,在六极之下却不算深,先于天地而生却不算久远,长于上古却不算衰老。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描述了道的特性:

  1. 超越矛盾:既有情有信,又无为无形。

  2. 不可言传:只能心悟,不能言说。

  3. 绝对存在:自本自根,不依赖其他。

  4. 超越时空: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

第六节:得道者的故事——历代圣贤

原文

狶韦氏得之,以挈天地;伏戏氏得之,以袭气母;维斗得之,终古不忒;日月得之,终古不息;堪坏得之,以袭昆仑;冯夷得之,以游大川;肩吾得之,以处大山;黄帝得之,以登云天;颛顼得之,以处玄宫;禺强得之,立乎北极;西王母得之,坐乎少广,莫知其始,莫知其终;彭祖得之,上及有虞,下及五伯;傅说得之,以相武丁,奄有天下,乘东维,骑箕尾,而比于列星。

逐句注解

这段列举了许多得道者的例子:

  • 豨韦氏:古代圣人,得道而能执掌天地
  • 伏戲氏:即伏羲,得道而能承袭元气之母
  • 维斗:北斗星,得道而永不差错
  • 日月:得道而永不停息
  • 堪坏:山神,得道而能承袭昆仑
  • 冯夷:河神,得道而能遨游大河
  • 肩吾:山神,得道而能居处大山
  • 黄帝:得道而能登上云天
  • 颛顼:得道而能居处玄宫
  • 禺强:北海之神,得道而立于北极
  • 西王母:得道而坐镇少广,无始无终
  • 彭祖:得道而长寿,从虞舜到春秋五霸
  • 傅说:得道而辅佐武丁,死后成为星宿

白话译文

豨韦氏得到它,用来执掌天地;伏羲氏得到它,用来承袭元气之母;北斗得到它,永远不会差错;日月得到它,永远不会停息;堪坏得到它,用来承袭昆仑山;冯夷得到它,用来遨游大河;肩吾得到它,用来居处高山;黄帝得到它,用来登上云天;颛顼得到它,用来居处玄宫;禺强得到它,立于北极;西王母得到它,坐镇少广山,没人知道她的开始,没人知道她的终结;彭祖得到它,上及虞舜时代,下及春秋五霸;傅说得到它,用来辅佐武丁,统有天下,死后乘着东维,骑着箕尾星宿,与群星并列。

哲学解读

通过这些例子,庄子说明:

  1. 道的普遍性:从天地神明到历史人物,都可得道。

  2. 得道的效果:各有不同的表现和作用。

  3. 超越生死:得道者能够超越肉体的限制。

  4. 永恒存在:得道即与道合一,获得永恒。

第七节:生死的真相——道的视角

原文

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:"子之年长矣,而色若孺子,何也?"曰:"吾闻道矣。"南伯子葵曰:"道可得学邪?"曰:"恶!恶可!子非其人也。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,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,吾欲以教之,庶几其果为圣人乎!不然,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,亦易矣。吾犹守而告之,参日而后能外天下;已外天下矣,吾又守之,七日而后能外物;已外物矣,吾又守之,九日而后能外生;已外生矣,而后能朝彻;朝彻,而后能见独;见独,而后能无古今;无古今,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。杀生者不死,生生者不生。其为物,无不将也,无不迎也,无不毁也,无不成也。其名为撄宁。撄宁也者,撄而后成者也。"

逐句注解

子之年长矣,而色若孺子,何也?

  • 年长:年纪大
  • 色若孺子:面色如小孩
  • 你年纪大了,面色却像小孩,为什么?

吾闻道矣

  • 我听闻了道

道可得学邪?

  • 道可以学习吗?

恶!恶可!子非其人也

  • 恶(wū):哪里
  • 哪里可以!你不是那种人

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,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

  • 卜梁倚有圣人的才能却没有圣人的道,我有圣人的道却没有圣人的才能

吾欲以教之,庶几其果为圣人乎!

  • 庶几:或许
  • 果:真的
  • 我想教他,或许他真能成为圣人

不然,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,亦易矣

  • 不然:另外
  • 另外,用圣人之道告诉有圣人之才的人,也是容易的

吾犹守而告之,参日而后能外天下

  • 守:守护,指导
  • 参日:三天
  • 外:超脱
  • 我守护指导他,三天后能超脱天下

已外天下矣,吾又守之,七日而后能外物

  • 已经超脱天下了,我又守护他,七天后能超脱外物

已外物矣,吾又守之,九日而后能外生

  • 已经超脱外物了,我又守护他,九天后能超脱生命

已外生矣,而后能朝彻

  • 朝彻:早晨的彻悟,指豁然贯通
  • 已经超脱生命了,然后能够朝彻

朝彻,而后能见独

  • 见独:见到独一无二的道
  • 朝彻之后,能够见到独一的道

见独,而后能无古今

  • 见到独一的道,然后能够超越古今

无古今,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

  • 超越古今,然后能够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

杀生者不死,生生者不生

  • 杀生者:使生命消亡的
  • 生生者:使生命产生的
  • 使生命消亡的不会死,使生命产生的不会生

其为物无不将也,无不迎也,无不毁也,无不成也

  • 将:送走
  • 迎:迎接
  • 作为道这个东西,没有不送走的,没有不迎接的,没有不毁坏的,没有不成就的

其名为撄宁

  • 撄(yīng):扰动
  • 宁:安宁
  • 这叫做撄宁(在扰动中得到安宁)

撄宁也者,撄而后成者也

  • 撄宁,就是在扰动之后达到成就

白话译文

南伯子葵问女偊说:"您年纪大了,面色却像小孩,为什么?"女偊说:"我听闻了道。"南伯子葵说:"道可以学习吗?"女偊说:"哪里可以!你不是那种人。卜梁倚有圣人的才能却没有圣人的道,我有圣人的道却没有圣人的才能,我想教他,或许他真能成为圣人!另外,用圣人之道告诉有圣人之才的人,也是容易的。我守护指导他,三天后他能超脱天下;超脱天下后,我又守护他,七天后能超脱外物;超脱外物后,我又守护他,九天后能超脱生命;超脱生命后,就能朝彻;朝彻后,就能见到独一的道;见到独一的道后,就能超越古今;超越古今后,就能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。使生命消亡的不会死,使生命产生的不会生。道这个东西,没有不送走的,没有不迎接的,没有不毁坏的,没有不成就的。这叫做撄宁。撄宁,就是在扰动之后达到成就。"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揭示了得道的过程:

  1. 渐进的超越:从外天下到外物,再到外生,是逐步深入的过程。

  2. 朝彻的境界:突然的彻悟,是质的飞跃。

  3. 见独:见到道的唯一性和绝对性。

  4. 超越时空:无古今,进入永恒。

  5. 不死不生:超越生死的对立。

  6. 撄宁:在变化中保持不变,在动中有静。

思考与启示

真人的现代意义

《大宗师》中的"真人"概念,对现代人有重要启示:

  1. 内心的平静: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。

  2. 超越得失:不因成功而骄傲,不因失败而沮丧。

  3. 生死的智慧:正确看待生死,活在当下。

  4. 与道合一: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。

修养的方法

庄子提供的修养路径:

  1. 外天下:首先超脱世俗的价值观。

  2. 外物:然后超脱对物质的执着。

  3. 外生:最后超脱对生命的执着。

  4. 朝彻见独:达到彻悟,见到道的本体。

生活中的应用

  1. 简朴生活:像真人一样,不追求感官享受。

  2. 深度呼吸:通过呼吸练习,加深与天地的连接。

  3. 情感自然:让情感像四季一样自然流转。

  4. 撄宁智慧: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安宁。

结语

《大宗师》的前半部分,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。从认识的局限到真人的境界,从道的本体到得道的过程,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超越生死、与道合一的图景。

真人不是神话中的人物,而是精神修养达到极致的人。他们超越了常人的局限,不被生死所困,不被得失所扰,活出了生命的最高境界。

在这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时代,《大宗师》告诉我们:真正的安宁不在外界,而在内心;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不被欲望所控制;真正的生命不是肉体的延续,而是精神的永恒。

让我们学习真人的智慧,在日常生活中修炼自己,逐步超越世俗的束缚,向着"朝彻见独"的境界前进。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,但每一步都充满意义。因为这不仅是个人的修行,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