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德充符(二)——至德之人与精神超越

在上一篇中,我们通过王骀、申徒嘉的故事,理解了"形残德全"的道理。现在让我们继续深入《德充符》,通过更多生动的人物形象,探讨什么是"至德之人",以及如何通过精神的超越达到真正的自由。

第一节:哀骀它——丑陋中的魅力

原文

鲁哀公问于仲尼曰:"卫有恶人焉,曰哀骀它。丈夫与之处者,思而不能去也;妇人见之,请于父母曰:'与为人妻,宁为夫子妾'者,数十而未止也。未尝有闻其唱者也,常和人而已矣。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,无聚禄以望人之腹,又以恶骇天下,和而不唱,知不出乎四域,且而雌雄合乎前,是必有异乎人者也。寡人召而观之,果以恶骇天下。与寡人处,不至以月数,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;不至乎期年,而寡人信之。国无宰,而寡人传国焉。闷然而后应,氾而若辞。寡人丑乎,卒授之国。无几何也,去寡人而行。寡人恤焉若有亡也,若无与乐是国也。是何人者也?"

逐句注解

鲁哀公问于仲尼曰:"卫有恶人焉,曰哀骀它"

  • 鲁哀公:鲁国君主
  • 仲尼:孔子
  • 卫:卫国
  • 恶人:相貌丑陋的人
  • 哀骀它(āi tái tuō):人名

丈夫与之处者,思而不能去也

  • 丈夫:男人
  • 处:相处
  • 思:想念
  • 男人与他相处后,想念他而不愿离开

妇人见之,请于父母曰:"与为人妻,宁为夫子妾"

  • 请:请求
  • 与为人妻:与其嫁给别人
  • 宁:宁愿
  • 夫子:对哀骀它的尊称
  • 妾:小妾

数十而未止也

  • 数十:几十个
  • 未止:还没有停止
  • 有几十个女人这样,还没有停止

未尝有闻其唱者也,常和人而已矣

  • 唱:倡导,领唱
  • 和:附和,响应
  • 从来没听说他主动倡导什么,只是附和别人而已

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

  • 君人之位:统治者的地位
  • 济:救济
  • 人之死:使人免于死亡
  • 没有君主的地位来救人性命

无聚禄以望人之腹

  • 聚禄:积聚俸禄财富
  • 望人之腹:让人吃饱(满足人的肚子)
  • 没有积聚财富来让人吃饱

又以恶骇天下

  • 恶:丑陋
  • 骇:惊吓
  • 又因为丑陋而惊吓天下人

和而不唱,知不出乎四域

  • 四域:四方的境域
  • 只附和不倡导,知识不超出四方境域

且而雌雄合乎前

  • 雌雄:男女
  • 合:聚合
  • 前:面前
  • 然而男女都聚集在他面前

是必有异乎人者也

  • 这一定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

白话译文

鲁国有个相貌丑陋的人,名叫哀骀它。男人与他相处后,思念他而不愿离开;女人见了他,就请求父母说:"与其嫁给别人做妻子,宁愿给这位先生做小妾",这样的女人有几十个,还没有停止。从来没听说他主动倡导什么,只是附和别人而已。他没有君主的地位可以救人性命,没有积聚财富可以让人吃饱,又因为相貌丑陋而惊吓天下人,只会附和别人而不会倡导,知识也不超出四方境域,然而男女都聚集在他面前,这一定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。

哲学解读

哀骀它的故事揭示了几个重要观点:

  1. 超越外表:极度丑陋却极具吸引力,说明魅力不在外表。

  2. 无为之德:不主动倡导,只是附和,体现了无为的智慧。

  3. 内在吸引:没有权力和财富,却能吸引众人,靠的是内在德性。

  4. 德的力量:真正的德能够超越一切外在条件。

第二节:鲁君求见——德性的感召

原文

寡人召而观之,果以恶骇天下。与寡人处,不至以月数,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;不至乎期年,而寡人信之。国无宰,寡人传国焉,闷然而后应,泛而若辞。寡人丑乎,卒授之国。无几何也,去寡人而行。寡人恤焉若有亡也,若无与乐是国也。是何人者也?

逐句注解

寡人召而观之,果以恶骇天下

  • 寡人:鲁君的自称
  • 召:召见
  • 果:果然
  • 恶:丑陋
  • 我召见他来看,果然丑得吓人

与寡人处,不至以月数

  • 不至以月数:不到几个月
  • 与我相处,不到几个月

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

  • 有意:留意,喜欢
  • 其为人:他的为人
  • 我就喜欢上他的为人了

不至乎期年,而寡人信之

  • 期年:一周年
  • 信:信任
  • 不到一年,我就信任他了

国无宰,寡人传国焉

  • 宰:宰相
  • 传国:把国家交给他
  • 国家没有宰相,我要把国家交给他

闷然而后应,泛而若辞

  • 闷然:迟疑的样子
  • 应:答应
  • 泛:淡漠
  • 若辞:好像要推辞
  • 他迟疑了一下才答应,淡漠得好像要推辞

寡人丑乎,卒授之国

  • 丑:感到惭愧
  • 卒:最终
  • 授之国:把国家授予他
  • 我感到惭愧,最终还是把国家交给了他

无几何也,去寡人而行

  • 无几何:没过多久
  • 去:离开
  • 行:走了
  • 没过多久,他就离开我走了

寡人恤焉若有亡也

  • 恤(xù):忧伤
  • 若有亡:好像失去了什么
  • 我忧伤得好像失去了什么

若无与乐是国也

  • 无与乐:没有人一起享受
  • 是国:这个国家
  • 好像没有人能与我一起享受这个国家了

是何人者也?

  • 这是什么样的人啊?

白话译文

鲁君说:"我召见他来看,果然丑得吓人。但与我相处不到几个月,我就喜欢上他的为人;不到一年,我就信任他了。国家没有宰相,我想把国家交给他管理,他迟疑了一下才答应,态度淡漠得好像要推辞。我感到惭愧,最终还是把国家交给了他。没过多久,他就离开我走了。我忧伤得好像失去了什么,好像没有人能与我一起享受这个国家了。这是什么样的人啊?"

哲学解读

鲁君的经历展现了德的感召力:

  1. 渐进影响:从初见到信任,德的影响是渐进的。

  2. 无欲则刚:哀骀它对权力的淡漠态度,反而赢得更大信任。

  3. 去留自如:不被权力束缚,来去自由。

  4. 精神依赖:鲁君的失落感说明精神上的依赖超过物质。

第三节:仲尼论德——才与德的关系

原文

仲尼曰:"丘也尝使于楚矣,适见㹠子食于其死母者。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。不见己焉尔,不得类焉尔。所爱其母者,非爱其形也,爱使其形者也。战而死者,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;刖者之屦,无为爱之。皆无其本矣。为天子之诸御,不爪翦,不穿耳;取妻者止于外,不得复使。形全犹足以为尔,而况全德之人乎!"

逐句注解

丘也尝使于楚矣

  • 丘:孔子自称
  • 使:出使
  • 我曾经出使到楚国

适见㹠子食于其死母者

  • 适:恰好
  • 㹠(tún)子:小猪
  • 食:吃奶
  • 恰好看见小猪在死去的母猪身上吃奶

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

  • 少焉:一会儿
  • 眴(shùn)若:惊视的样子
  • 弃:抛弃
  • 一会儿它们惊恐地看了看,都抛弃母猪跑了

不见己焉尔,不得类焉尔

  • 己:自己
  • 类:同类
  • 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,得不到同类的回应

所爱其母者,非爱其形也,爱使其形者也

  • 形:形体
  • 使其形者:使形体有生命的东西(精神)
  • 它们爱母亲,不是爱她的形体,而是爱使她形体有生命的东西

战而死者,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

  • 翣(shà):古代出殡时的装饰
  • 资:使用
  • 战死的人下葬时不用翣来装饰

刖者之屦,无为爱之

  • 刖者:被砍脚的人
  • 屦(jù):鞋子
  • 被砍脚的人对鞋子没有什么可爱惜的

皆无其本矣

  • 本:根本
  • 都失去了根本

为天子之诸御,不爪翦,不穿耳

  • 诸御:后宫妃嫔
  • 爪翦:修剪指甲
  • 穿耳:穿耳洞
  • 成为天子的妃嫔,不修剪指甲,不穿耳洞

取妻者止于外,不得复使

  • 取妻者:娶了妻子的人
  • 止于外:留在外面
  • 复使:再派遣
  • 娶了妻子的人留在宫外,不能再派遣

形全犹足以为尔,而况全德之人乎!

  • 形全:形体完整
  • 全德:德性完整
  • 形体完整尚且能够如此,何况德性完整的人呢!

白话译文

孔子说:"我曾经出使到楚国,恰好看见小猪在死去的母猪身上吃奶。一会儿它们惊恐地看了看,都抛弃母猪跑了。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影子,得不到同类的回应。它们爱母亲,不是爱她的形体,而是爱使她形体有生命的精神。战死的人下葬时不用装饰,被砍脚的人对鞋子没有什么可爱惜的,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。成为天子妃嫔的女人,不修剪指甲,不穿耳洞;娶了妻子的人留在宫外,不能再被派遣。形体的完整尚且被如此重视,更何况德性完整的人呢!"

哲学解读

孔子通过几个比喻说明了形与神的关系:

  1. 形神关系:小猪的例子说明,爱的是精神而非形体。

  2. 本末之别:失去根本,末节就无意义。

  3. 形全的重视:社会对形体完整的重视。

  4. 德全的价值:德性的完整比形体的完整更重要。

第四节:德的本质——无形的力量

原文

"今哀骀它未言而信,无功而亲,使人授己国,唯恐其不受也,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。"

鲁哀公曰:"何谓才全?"仲尼曰:"死生、存亡、穷达、贫富、贤与不肖、毁誉、饥渴、寒暑,是事之变,命之行也。日夜相代乎前,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。故不足以滑和,不可入于灵府。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,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,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。是之谓才全。"

逐句注解

今哀骀它未言而信,无功而亲

  • 未言:还没说话
  • 信:被信任
  • 无功:没有功劳
  • 亲:被亲近
  • 哀骀它还没说话就被信任,没有功劳就被亲近

使人授己国,唯恐其不受也

  • 授己国:把国家交给自己
  • 唯恐:唯独害怕
  • 让人把国家交给他,唯独害怕他不接受

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

  • 才全:才性完备
  • 德不形:德性不显露于外形
  • 这一定是才性完备而德性不显露于外形的人

何谓才全?

  • 什么叫才全?

死生、存亡、穷达、贫富、贤与不肖、毁誉、饥渴、寒暑

  • 这些都是人生的各种境遇

是事之变,命之行也

  • 事之变:事情的变化
  • 命之行:命运的运行
  • 这是事情的变化,命运的运行

日夜相代乎前,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

  • 相代:交替
  • 规:测度
  • 其始:它们的开始
  • 日夜在面前交替,而智慧不能测度它们的开始

故不足以滑和,不可入于灵府

  • 滑:扰乱
  • 和:和谐
  • 灵府:心灵
  • 所以不足以扰乱内心的和谐,不能进入心灵深处

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

  • 和豫:和谐愉悦
  • 通:通达
  • 兑:悦
  • 使内心和谐愉悦通达而不失去喜悦

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

  • 郤(xì):间隙
  • 与物为春:与万物一起如春天般和谐
  • 使日夜没有间隙,与万物一起如春天般和谐

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

  • 接:接触
  • 生时:产生时机
  • 这是接触事物而在心中产生恰当时机的人

是之谓才全

  • 这就叫做才全

白话译文

"现在哀骀它还没说话就被信任,没有功劳就被亲近,让人把国家交给他,还唯恐他不接受,这一定是才性完备而德性不显露于外形的人。"

鲁哀公问:"什么叫才全?"孔子说:"死生、存亡、穷达、贫富、贤与不肖、毁誉、饥渴、寒暑,这些都是事情的变化、命运的运行。它们日夜在我们面前交替,而智慧不能测度它们的开始。所以这些不足以扰乱内心的和谐,不能进入心灵深处。要使内心保持和谐愉悦通达而不失去喜悦,使日夜没有间断地与万物保持如春天般的和谐,这是接触事物而能在心中产生恰当反应的人。这就叫做才全。"

哲学解读

孔子阐述了"才全"的含义:

  1. 超越变化:不被外在的变化所影响。

  2. 内心和谐: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喜悦。

  3. 与物为春:与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。

  4. 恰当反应:对事物有恰当的回应。

第五节:德不形——内在的充实

原文

"何谓德不形?"曰:"平者,水停之盛也。其可以为法也,内保之而外不荡也。德者,成和之修也。德不形者,物不能离也。"

鲁哀公异日以告闵子,曰:"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,执民之纪而忧其死,吾自以为至通矣。今吾闻至人之言,恐吾无其实,轻用吾身而亡其国。吾与孔丘,非君臣也,德友而已矣。"

逐句注解

何谓德不形?

  • 什么叫德不形?

平者,水停之盛也

  • 平:平静
  • 水停:水静止
  • 盛:极致
  • 平静是水静止的极致状态

其可以为法也,内保之而外不荡也

  • 法:标准
  • 内保:内部保持
  • 外不荡:外部不动荡
  • 可以作为标准,内部保持而外部不动荡

德者,成和之修也

  • 成和:成就和谐
  • 修:修养
  • 德是成就和谐的修养

德不形者,物不能离也

  • 德不形:德不显露于外形
  • 物不能离:万物不能离开
  • 德不显露于外形,万物却不能离开它

鲁哀公异日以告闵子

  • 异日:另一天
  • 闵子:闵损,孔子的学生
  • 鲁哀公另一天把这事告诉闵子

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,执民之纪而忧其死

  • 南面:面向南方(君主的位置)
  • 君:统治
  • 执民之纪:掌握人民的纲纪
  • 起初我面南而坐统治天下,掌握人民的纲纪,担忧他们的死亡

吾自以为至通矣

  • 至通:最通达
  • 我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

今吾闻至人之言,恐吾无其实

  • 至人:指孔子
  • 无其实:没有实质
  • 现在我听了至人的话,恐怕我没有实质

轻用吾身而亡其国

  • 轻用:轻率使用
  • 亡其国:失去国家
  • 轻率使用自己的身体而可能失去国家

吾与孔丘,非君臣也,德友而已矣

  • 德友:以德相交的朋友
  • 我与孔丘不是君臣关系,只是以德相交的朋友

白话译文

鲁哀公问:"什么叫德不形?"孔子说:"平静是水静止的极致状态。它可以作为标准,内部保持稳定而外部不动荡。德是成就和谐的修养。德不显露于外形,万物却不能离开它。"

鲁哀公另一天把这事告诉闵子,说:"起初我面南而坐统治天下,掌握人民的纲纪,担忧他们的死亡,我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。现在我听了至人的话,恐怕我没有实质内容,轻率地使用自己而可能失去国家。我与孔丘不是君臣关系,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。"

哲学解读

这段对话揭示了几个重要观点:

  1. 水的比喻:以水的平静比喻德的状态。

  2. 内外关系:内在稳定,外在自然不动荡。

  3. 德的吸引力:德虽不显形,却有强大的吸引力。

  4. 认识的转变:鲁哀公从自满到谦虚的转变。

第六节:形残德全的更多例证

原文

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,灵公说之,而视全人,其脰肩肩。瓮盎大瘿说齐桓公,桓公说之,而视全人,其脰肩肩。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,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,此谓诚忘。

逐句注解

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

  • 闉跂支离无脤:人名,形体残疾
  • 说(shuì):游说
  • 卫灵公:卫国国君
  • 这个残疾人游说卫灵公

灵公说之,而视全人,其脰肩肩

  • 说(yuè):喜欢
  • 全人:形体健全的人
  • 脰(dòu):脖子
  • 肩肩:细小的样子
  • 灵公喜欢他,再看健全的人,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小了

瓮盎大瘿说齐桓公

  • 瓮盎大瘿:人名,脖子上有大瘤
  • 齐桓公:齐国国君
  • 脖子上有大瘤的人游说齐桓公

桓公说之,而视全人,其脰肩肩

  • 桓公喜欢他,再看健全的人,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小了

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

  • 德有所长:德性有长处
  • 形有所忘:形体的缺陷被忘记
  • 所以德性有长处,形体的缺陷就被忘记了

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

  • 所忘:应该忘记的(形体)
  • 所不忘:不应该忘记的(德性)
  • 人们不忘记应该忘记的,却忘记了不应该忘记的

此谓诚忘

  • 诚忘:真正的遗忘
  • 这叫做真正的遗忘

白话译文

闉跂支离无脤这个残疾人游说卫灵公,灵公喜欢他,再看形体健全的人,反而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小了。瓮盎大瘿这个脖子上有大瘤的人游说齐桓公,桓公喜欢他,再看健全的人,也觉得他们的脖子太细小了。所以德性有长处,形体的缺陷就会被忘记。人们不忘记应该忘记的形体,却忘记了不应该忘记的德性,这才是真正的遗忘。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通过对比说明:

  1. 德胜于形:德性的魅力能让人忽视形体缺陷。

  2. 审美转变:德性能改变人的审美标准。

  3. 真正的遗忘:忘记形体,记住德性。

  4. 价值颠倒:世人往往记住了不重要的,忘记了重要的。

第七节:惠子与庄子的对话——理解的境界

原文

故圣人有所游,而知为孽,约为胶,德为接,工为商。圣人不谋,恶用知?不斲,恶用胶?无丧,恶用德?不货,恶用商?四者,天鬻也。天鬻者,天食也。既受食于天,又恶用人!

有人之形,无人之情。有人之形,故群于人;无人之情,故是非不得于身。眇乎小哉,所以属于人也!謷乎大哉,独成其天!

逐句注解

故圣人有所游,而知为孽,约为胶,德为接,工为商

  • 有所游:有所遨游(精神自由)
  • 知为孽:智慧成为祸害
  • 约为胶:约束成为粘合剂
  • 德为接:德成为交接工具
  • 工为商:技巧成为交易
  • 圣人精神自由遨游,而智慧成为祸害,约束成为束缚,德成为交际工具,技巧成为交易手段

圣人不谋,恶用知?

  • 不谋:不谋划
  • 恶(wū)用:何用
  • 圣人不谋划,要智慧做什么?

不斲,恶用胶?

  • 斲(zhuó):砍削
  • 不砍削,要胶水做什么?

无丧,恶用德?

  • 丧:失去
  • 没有失去,要德做什么?

不货,恶用商?

  • 货:买卖
  • 不做买卖,要商业做什么?

四者,天鬻也

  • 四者:指知、胶、德、商
  • 鬻(yù):给予
  • 这四样是天给予的

天鬻者,天食也

  • 天食:天养
  • 天给予的,就是天养育的

既受食于天,又恶用人!

  • 既然受天养育,又何必依靠人!

有人之形,无人之情

  • 有人的形体,没有人的情感

有人之形,故群于人

  • 因为有人的形体,所以与人群居

无人之情,故是非不得于身

  • 因为没有人的情感,所以是非不能加于身上

眇乎小哉,所以属于人也!

  • 眇(miǎo):微小
  • 属:归属
  • 多么微小啊,这些属于人的东西!

謷乎大哉,独成其天!

  • 謷(áo):高大
  • 独成其天:独自成就天性
  • 多么伟大啊,独自成就天性!

白话译文

所以圣人精神自由遨游,而智慧成为祸害,约束成为束缚,德成为交际工具,技巧成为交易手段。圣人不谋划,要智慧做什么?不砍削,要胶水做什么?没有失去,要德做什么?不做买卖,要商业做什么?这四样都是天给予的。天给予的,就是天养育的。既然受天养育,又何必依靠人!

有人的形体,却没有人的情感。因为有人的形体,所以与人群居;因为没有人的情感,所以是非不能加于身上。多么微小啊,这些属于人的东西!多么伟大啊,独自成就天性!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总结了全篇的核心思想:

  1. 超越功用:圣人不需要世俗的工具和手段。

  2. 天养自足:依靠天然的给予,不需要人为。

  3. 形情分离:有形体以便生存,无情感以免受扰。

  4. 天人之别:人的东西微小,天性才是伟大。

思考与启示

德性的真谛

《德充符》通过各种人物形象,展现了德性的真谛:

  1. 内在充实:真正的德是内在的充实,不需要外在表现。

  2. 超越形体:德性的完整可以超越形体的残缺。

  3. 自然吸引:真德自然吸引人,不需要刻意展示。

  4. 无为而治:最高的德是无为的,却有最大的影响力。

现代社会的反思

在这个注重外表和功利的时代,《德充符》给我们的启示:

  1. 重新定义美:美不只是外表,更是内在的德性。

  2. 超越偏见:不要因为外表而忽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。

  3. 追求本质:追求内在的充实而非外在的装饰。

  4. 精神独立: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完整。

生活中的应用

  1. 职场智慧: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成功,要注重内在修养。

  2. 人际交往:以德交友,而非以貌取人。

  3. 自我修养:注重内心的充实,而非外表的完美。

  4. 价值观念:建立正确的价值观,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。

结语

《德充符》通过哀骀它、闉跂支离无脤等一系列形残德全的人物,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:真正的完整不在于形体,而在于精神;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,而在于德性;真正的吸引力不在于权力和财富,而在于内在的充实。

这些看似矛盾的形象——丑陋却有魅力、残疾却受尊重、无为却有影响——恰恰揭示了世界的真相:我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,忽视了本质;我们往往追求不重要的东西,而忘记了真正重要的东西。

庄子通过这一篇告诉我们:要学会超越表象看本质,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价值。当我们能够做到"德充符"——让内在的德性充实饱满并自然流露时,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完整。这种完整不会因为形体的残缺而减损,这种自由不会因为外在的束缚而失去。

在追求外在成功的道路上,让我们不要忘记内在的修养;在关注形体健康的同时,让我们更要关注精神的健康。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德性充实了,我们才能真正地"符"——与道相符,与自然相符,与真实的自我相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