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德充符(一)——形残德全与内在之美

从《逍遥游》的精神自由,到《齐物论》的万物平等,再到《养生主》的生活智慧和《人间世》的处世之道,我们现在来到《德充符》。这一篇通过一系列身体残缺但德行完满的人物,深刻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"德",以及形体与精神的关系。

第一节:德充符的内涵

篇题解读

"德充符"三个字蕴含深意:

  • :不是世俗的道德,而是得道之德,是内在的精神境界
  • :充实,充满,内在的丰盈
  • :符合,体现,外在的表现

"德充符"即内在的德性充实饱满,自然流露于外的状态。庄子通过这一篇告诉我们:真正的德不在于外表的完美,而在于内心的充实。

第二节:王骀授徒——无言之教

原文

鲁有兀者王骀,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。常季问于仲尼曰:"王骀,兀者也,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。立不教,坐不议,虚而往,实而归。固有不言之教,无形而心成者邪?是何人也?"

逐句注解

鲁有兀者王骀,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

  • 鲁:鲁国
  • 兀(wù)者:刖足之人,被砍掉脚的人
  • 王骀(tái):人名
  • 从之游者:跟随他学习的人
  • 与仲尼相若: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

常季问于仲尼曰

  • 常季:人名,孔子的学生
  • 仲尼:孔子

王骀,兀者也,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

  • 中分鲁:平分鲁国(的学生)
  • 夸张的说法,形容学生很多

立不教,坐不议,虚而往,实而归

  • 立不教:站着时不教导
  • 坐不议:坐着时不议论
  • 虚而往:空着来
  • 实而归:充实地回去

固有不言之教,无形而心成者邪?

  • 固:难道
  • 不言之教:不用语言的教化
  • 无形:没有形式
  • 心成:心灵得到成就

是何人也?

  •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?

白话译文

鲁国有个被砍掉脚的人叫王骀,跟随他学习的人和孔子的学生一样多。常季问孔子说:"王骀是个刖足的人,跟随他学习的人却能与老师您平分鲁国的学生。他站着不教导,坐着不议论,学生们空着手来,却充实地回去。难道真有不用语言的教化,没有形式却能成就人心的方法吗?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?"

哲学解读

王骀的故事揭示了几个要点:

  1. 形残不碍德:身体的残缺并不妨碍德行的完满。

  2. 无言之教:最高的教化不需要语言,而是以德感人。

  3. 虚实转化:"虚而往,实而归"——真正的学习是心灵的充实。

  4. 超越形式:没有教学的形式,却有教化的实质。

第三节:孔子论德——才全德不全

原文

仲尼曰:"夫子,圣人也。夫我则陋矣,将从之。"常季曰:"彼兀者也,而王先生,其与庸亦远矣。若然者,其用心也独若之何?"

仲尼曰:"死生亦大矣,而不得与之变;虽天地覆坠,亦将不与之遗。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,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。"

逐句注解

夫子,圣人也。夫我则陋矣,将从之

  • 夫子:指王骀
  • 圣人:圣人
  • 陋:浅陋
  • 将从之:要跟随他学习

彼兀者也,而王先生

  • 王(wàng):超越,胜过
  • 先生:老师,这里指孔子
  • 他是个刖足的人,却胜过老师

其与庸亦远矣

  • 庸:平常人
  • 远:差距很大
  • 与平常人的差距太大了

若然者,其用心也独若之何?

  • 若然者:如果这样的话
  • 用心:心境,心态
  • 独:究竟
  • 他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?

死生亦大矣,而不得与之变

  • 死生:死亡和生存
  • 亦大矣:也是大事
  • 不得与之变:不能使他改变

虽天地覆坠,亦将不与之遗

  • 覆坠:翻覆坠落
  • 遗:遗失,失去
  • 即使天地翻覆,也不会失去自我

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

  • 审:明察,认清
  • 无假:真实不假的东西(指道)
  • 物迁:随外物变迁

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

  • 命:任凭
  • 物之化:事物的变化
  • 守其宗:守住根本

白话译文

孔子说:"这位先生是圣人啊。我太浅陋了,要跟随他学习。"常季说:"他是个刖足的人,却胜过老师您,他与常人的差距实在太大了。既然这样,他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呢?"

孔子说:"死生是大事,但不能改变他;即使天地翻覆坠落,他也不会失去自我。他明察那真实不假的道,不随外物变迁,任凭事物变化而守住根本。"

哲学解读

孔子的回答深刻阐述了真正的德:

  1. 超越生死:不被生死这样的大事所动摇。

  2. 独立不倚:即使天地巨变,也保持自我。

  3. 守住根本:在变化中守住不变的道。

  4. 真实不假:"审乎无假"——认清什么是真实永恒的。

第四节:常季的疑惑——如何理解变化

原文

常季曰:"何谓也?"仲尼曰:"自其异者视之,肝胆楚越也;自其同者视之,万物皆一也。夫若然者,且不知耳目之所宜,而游心乎德之和。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,视丧其足犹遗土也。"

逐句注解

何谓也?

  • 这是什么意思?

自其异者视之,肝胆楚越也

  • 自其异者视之:从差异的角度看
  • 肝胆:肝和胆,本是一体
  • 楚越:楚国和越国,相距遥远
  • 从差异角度看,肝胆也像楚越那样遥远

自其同者视之,万物皆一也

  • 从相同的角度看,万物都是一体

夫若然者,且不知耳目之所宜

  • 若然者:这样的人
  • 所宜:适合什么,追求什么
  • 不知道耳目应该追求什么

而游心乎德之和

  • 游心:心灵遨游
  • 德之和:德的和谐境界

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

  • 物:他
  • 所一:统一的方面
  • 所丧:失去的东西
  • 他只看到万物的统一,看不到失去了什么

视丧其足犹遗土也

  • 丧其足:失去脚
  • 遗土:丢掉泥土
  • 看待失去脚就像丢掉泥土一样

白话译文

常季问:"这是什么意思?"孔子说:"从差异的角度看,肝和胆也像楚国和越国那样遥远;从相同的角度看,万物都是一体的。像王骀这样的人,不知道耳目应该追求什么,而让心灵遨游在德的和谐境界中。他只看到万物的统一性,看不到失去了什么,看待失去脚就像丢掉泥土一样无所谓。"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体现了庄子的核心思想:

  1. 视角决定认知: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的认识。

  2. 万物一体:从本质上看,万物都是统一的。

  3. 超越感官:不被感官的好恶所左右。

  4. 失即是得:失去形体的完整,却得到精神的自由。

第五节:申徒嘉——与子产的对话

原文

申徒嘉,兀者也,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。子产谓申徒嘉曰:"我先出则子止,子先出则我止。"其明日,又与合堂同席而坐。子产谓申徒嘉曰:"我先出则子止,子先出则我止。今我将出,子可以止乎?其未邪?且子见执政而不违,子齐执政乎?"

逐句注解

申徒嘉,兀者也,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

  • 申徒嘉:人名
  • 兀者:刖足之人
  • 郑子产:郑国的执政大臣
  • 伯昏无人:老师的名字

我先出则子止,子先出则我止

  • 我先出门你就留下,你先出门我就留下
  • 不愿意一起出入

其明日,又与合堂同席而坐

  • 其明日:第二天
  • 合堂:同一个堂
  • 同席:坐在一起

今我将出,子可以止乎?其未邪?

  • 现在我要出去,你能留下吗?还是不能?

且子见执政而不违,子齐执政乎?

  • 执政:指子产自己
  • 不违:不回避
  • 齐:等同于
  • 你见到执政官都不回避,你把自己当成与执政官同等的人吗?

白话译文

申徒嘉是个刖足的人,和郑国的子产一起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。子产对申徒嘉说:"我先出门你就留下,你先出门我就留下。"第二天,他们又在同一个堂里坐在一起。子产对申徒嘉说:"我先出门你就留下,你先出门我就留下。现在我要出去了,你能留下吗?还是不能?而且你见到我这个执政官都不回避,你把自己当成与执政官同等的人吗?"

哲学解读

子产的态度反映了世俗的偏见:

  1. 地位观念:子产强调自己的执政官身份。

  2. 形体歧视:不愿与残疾人同行。

  3. 等级意识:认为申徒嘉应该回避自己。

  4. 外在标准:以官位和形体判断人的价值。

第六节:申徒嘉的回应——德性的平等

原文

申徒嘉曰:"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?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。闻之曰:'鉴明则尘垢不止,止则不明也。久与贤人处则无过。'今子之所取大者,先生也,而子未知先生之所以为先生者也。且子亦尝观夫丧者乎?棺椁既朽,而体魄犹存。况我乎,况我乎?""

逐句注解

先生之门若此其杂邪?

  • 先生:指伯昏无人
  • 杂:混杂,各色人等都有
  • 老师门下竟然这样混杂吗?

子产执政焉用文之?

  • 执政:做执政官
  • 焉用:何必
  • 文之:文饰,炫耀
  • 你做执政官何必炫耀?

是其言欤?其有德欤?

  • 是看他的言论呢?还是看他的德行呢?

庸讵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?

  • 庸讵(jù):岂,怎么
  • 德之所荡:德性动摇的原因
  • 知之所为出:智巧产生的原因
  • 你怎么不知道德性为什么会动摇、智巧为什么会产生呢?

德荡乎名,知出乎争

  • 德性因追求名声而动摇
  • 智巧因争斗而产生

名也者,相札也;知也者,争之器也

  • 札:残害
  • 名声是相互残害的原因
  • 智巧是争斗的工具

二者凶器,非所以进于道也

  • 凶器:凶险的器具
  • 进于道:进入道的境界
  • 这两样都是凶器,不能用来进入道

白话译文

申徒嘉说:"老师门下竟然这样混杂吗?你做执政官何必要炫耀呢?是看人的言论呢,还是看人的德行呢?你怎么不知道德性因为追求名声而动摇,智巧因为争斗而产生?名声是相互残害的原因,智巧是争斗的工具。这两样都是凶险的东西,不是用来进入道的境界的。"

哲学解读

申徒嘉的回应击中要害:

  1. 平等求道:在道面前,人人平等。

  2. 名利之害:追求名声会损害德性。

  3. 智巧之弊:智巧源于争斗,是凶器。

  4. 内在标准:应该看德行,不是看地位。

第七节:德性的真谛——超越形体

原文

"且德厚信矼,未达人气;名闻不争,未达人心。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,是以人恶有其美也,命之曰灾人。灾人者,人必反灾之。若殆为人灾夫!"

"且吾闻之,鉴明则尘垢不止,止则不明也。久与贤人处则无过。今子之所取大者,先生也,而犹出言若是,不亦过乎!"

逐句注解

且德厚信矼,未达人气

  • 矼(gāng):坚固
  • 人气:人的深层本性
  • 德性深厚、诚信坚固,也未必能通达人的本性

名闻不争,未达人心

  • 名闻:名声
  • 有名声而不争斗,也未必能通达人心

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

  • 强:勉强
  • 绳墨:准绳
  • 炫:炫耀
  • 暴(pù):显露
  • 勉强用仁义道德的言论在人前炫耀

是以人恶有其美也,命之曰灾人

  • 以人恶有其美:用别人的丑恶显示自己的美好
  • 灾人:给人带来灾祸

灾人者,人必反灾之

  • 给别人带来灾祸的人,别人必定反过来加害于他

若殆为人灾夫!

  • 殆:恐怕
  • 你恐怕要被人加害了!

且吾闻之,鉴明则尘垢不止

  • 鉴:镜子
  • 镜子明亮,灰尘就不会停留

止则不明也

  • 灰尘停留,镜子就不明亮了

久与贤人处则无过

  • 长久与贤人相处就不会有过错

今子之所取大者,先生也

  • 取大者:最重要的选择
  • 你最重要的选择是跟随老师

而犹出言若是,不亦过乎!

  • 出言若是:说出这样的话
  • 却还说出这样的话,不是过错吗!

白话译文

"况且德性深厚、诚信坚固,也未必能通达人的深层本性;有名声而不争斗,也未必能通达人心。却要勉强用仁义道德的言论在人前炫耀,这是用别人的丑恶来显示自己的美好,这叫做给人带来灾祸。给别人带来灾祸的人,别人必定会反过来加害于他。你恐怕要被人加害了!"

"而且我听说,镜子明亮灰尘就不会停留,灰尘停留镜子就不明亮了。长久与贤人相处就不会有过错。现在你最重要的选择是跟随老师学习,却还说出这样的话,不是很大的过错吗!"

哲学解读

申徒嘉进一步阐述了真正的德:

  1. 德不在表:外在的德行未必能触及人心。

  2. 炫耀之害:炫耀德行反而会招致祸患。

  3. 明镜之喻:心如明镜,不染尘垢。

  4. 择师之重:既然选择了老师,就应该真正学习。

第八节:子产的觉醒——认识真德

原文

子产曰:"子既若是矣,犹与尧争善。计子之德,不足以自反邪?"

申徒嘉曰:"天刑之,安可解!游于无人之径。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:"子无乃称!"

逐句注解

子既若是矣,犹与尧争善

  • 若是:这样(指形体残缺)
  • 尧:圣王
  • 争善:比较谁更善
  • 你已经这样了,还要与尧比谁更善

计子之德,不足以自反邪?

  • 计:估量
  • 自反:自我反省
  • 估量你的德行,还不足以自我反省吗?

天刑之,安可解!

  • 天刑:上天的惩罚(指残疾)
  • 解:解脱
  • 这是上天的惩罚,怎么能解脱!

游于无人之径

  • 无人之径:没有人的小路
  • 比喻独特的精神境界

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:"子无乃称!"

  • 蹴(cù)然:惊愧的样子
  • 改容更貌:改变容貌神色
  • 无乃称:不要再说了

白话译文

子产说:"你已经这样了,还要与尧比谁更善良。估量你的德行,难道还不足以自我反省吗?"

申徒嘉说:"被上天刑罚了,怎么能解脱!但我游于无人的小径。"子产惊愧地改变了神色说:"您不要再说了!"

哲学解读

这段对话展现了认识的转变:

  1. 子产的偏见:仍然认为残疾是惩罚。

  2. 申徒嘉的超脱:接受形体,但精神自由。

  3. 无人之径:独特的精神境界。

  4. 子产的觉醒: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浅薄。

思考与启示

形与德的关系

《德充符》通过残疾人的故事,深刻探讨了形体与德性的关系:

  1. 形残德全:形体的残缺不影响德性的完满。

  2. 内在之美: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德性。

  3. 超越偏见:不应以貌取人。

  4. 精神独立:精神的完整比形体的完整更重要。

真德的特征

  1. 无言之教:真正的德性不需要语言传播。

  2. 内在充实:德是内心的充实,不是外在的表现。

  3. 超越生死:不被生死大事所动摇。

  4. 守住根本:在变化中保持不变。

现代启示

在这个看重外表的时代,《德充符》的思想尤其重要:

  1. 反思标准:反思我们评判人的标准。

  2. 内在修养:注重内在修养胜过外在形象。

  3. 平等尊重:尊重每一个人的内在价值。

  4. 精神追求:追求精神的充实而非形式的完美。

结语

《德充符》通过王骀、申徒嘉等人的故事,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:真正的德不在于外表的完美,而在于内心的充实;不在于社会地位的高低,而在于精神境界的高下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常常被外表所迷惑,被地位所左右,被形式所束缚。但庄子告诉我们,这些都是表象,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德性。一个人可能形体残缺,但精神完整;可能地位卑微,但境界高远;可能默默无闻,但德性充实。

这就是"德充符"的真谛:当内在的德性充实饱满时,它自然会流露出来,感化他人。这种感化不需要语言,不需要形式,只需要真实的存在。正如王骀的"立不教,坐不议",却能让学生"虚而往,实而归"。

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,我们是否忽略了内在的修养?在关注形体健康的同时,我们是否忘记了精神的健康?《德充符》提醒我们: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,真正的美在于德性,真正的完整在于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