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庄子系列:山木篇全解——无用之用的生存智慧
《山木》是《庄子》外篇中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篇章之一。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的时代,如何既保持内在的纯真,又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?庄子通过一系列深刻的寓言,为我们揭示了"无用之用"的生存智慧——那种看似无用却能保全自身,看似平凡却能避免祸患的处世艺术。
第一节:大木的智慧——无用之用,是为大用
原文
庄子行于山中,见大木,枝叶盛茂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。问其故,曰:"无所可用。"庄子曰:"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。"夫子出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故人喜,命竖子杀雁而烹之。竖子请曰:"其一能鸣,其一不能鸣,请奇杀?"主人曰:"杀不能鸣者。"
白话译文
庄子在山中行走,看见一棵大树,枝叶繁茂。伐木的人停在树旁却不砍伐它。庄子问是什么缘故,伐木者说:"这树没什么用处。"庄子说:"这棵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。"庄子走出山林,住在老朋友家里。老朋友很高兴,叫仆人杀鹅来招待他。仆人请示说:"有一只会叫,一只不会叫,请问杀哪一只?"主人说:"杀那只不会叫的。"
哲学解读
这个开篇故事立即呈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:
- 山中的大木因为"无所可用"而得以保全
- 家中的鹅因为"不能鸣"而被杀死
同样是"无用",却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果。这个对比揭示了生存智慧的复杂性:"无用"有时是保护,有时却是致命的缺陷。关键在于理解不同环境下"有用"与"无用"的相对性。
庄子通过这个对比,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: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"有用",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保持"无用"?这正是《山木》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。
第二节:庄子的困惑与弟子的询问
原文
明日,弟子问于庄子曰:"昨日山子之木,以不材得终其天年;今日主人之雁,以不材死。先生将何处?"庄子笑曰:"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。材与不材之间,似之而非也,故未免乎累。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,无誉无訾,一龙一蛇,与时俱化,而无肯专为;一上一下,以和为量,浮游乎万物之祖。物物而不物于物,则胡可得而累邉!此神农、黄帝之道也。"
白话译文
第二天,弟子问庄子说:"昨天山中的树,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;今天主人的鹅,因为不成材而死去。老师您将采取什么态度呢?"庄子笑着说:"我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。处在材与不材之间,看似合适其实不然,所以还是不能免于拖累。至于顺应道德而自由遨游就不是这样了,既无赞誉也无讥评,时而如龙时而如蛇,随着时世变化,而不固守一种做法;时而在上时而在下,以和谐为准则,遨游在万物的本源之中。支配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支配,那么怎么会受到拖累呢!这就是神农、黄帝的治世之道。"
哲学解读
面对弟子的困惑,庄子给出了一个看似模糊实则深刻的回答:处在"材与不材之间"。
这个回答包含几个层次的智慧:
- 相对性认识:认识到"有用"与"无用"的相对性,不绝对化任何一种状态
- 适时变通:"一龙一蛇,与时俱化"—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表现
- 超越二元:最高境界是"乘道德而浮游",超越有用无用的分别
- 主客转换:"物物而不物于物"——驾驭环境而不被环境驾驭
这里庄子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:真正的智慧不是选择做"有用"还是"无用"的人,而是能够根据情况自由转换,既不执着于有用,也不执着于无用。
第三节:市南子的隐逸之道
原文
市南子曰:"君之除患之术浅矣!夫丰狐文豹,栖于山林,伏于岩穴,静也;夜行昼居,戒也;虽饥渴隐约,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,定也。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,是何罪之有哉?其皮为之灾也。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?吾愿君刳形去皮,洒心去欲,而游于无人之野。南越有邑焉,名为建德之国。其民愚而朴,少私而寡欲;知作而不知藏,与而不求其报;不知义之所适,不知礼之所将。猖狂妄行,乃蹈乎大方。其生可乐,其死可葬。吾愿君去国捐俗,与道相辅而行。"
白话译文
市南子说:"您消除祸患的方法太浅了!那些毛色华美的狐狸和花豹,栖息在山林,藏身在岩洞,这是静守;夜间活动白天休息,这是警戒;虽然忍受着饥渴的困苦,还要在江湖上寻找食物,这是安定。但是还不能免于网罗陷阱的祸患,它们有什么罪过呢?是它们的美丽皮毛招来了灾祸。现在鲁国难道不就是您的'皮毛'吗?我希望您剖开形体去掉皮毛,洗涤内心去除欲望,到无人的荒野中去游历。南越有个地方,叫做建德之国。那里的人民愚朴,私心少而欲望寡;知道劳作而不知道储藏,给予别人而不求回报;不知道义的标准,不知道礼的方向。狂放不羁地行走,却踏着大道而行。他们活着可以快乐,死了可以安葬。我希望您离开国家抛弃世俗,与道相伴而行。"
哲学解读
市南子通过"丰狐文豹"的比喻,深刻分析了祸患的根源:
- 美丽即诅咒:正是因为皮毛美丽,才招来杀身之祸
- 身份的负担:鲁国的国君身份就像"皮毛",是招祸的根源
- 彻底解脱:只有"刳形去皮,洒心去欲",才能真正避免祸患
- 理想社会:建德之国代表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理想状态
市南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彻底的隐逸:完全脱离现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,回归到最原始纯朴的状态。这是一种极端的"无用"哲学——通过彻底的无用来获得绝对的安全。
但这种方案是否可行?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此彻底的放弃?这正是庄子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。
第四节:意怠鸟的生存艺术
原文
孔子穷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。大公任往吊之,曰:"子几死乎?"曰:"然。""子恶死乎?"曰:"然。"任曰:"予尝言不死之道。东海有鸟焉,其名曰意怠。其为鸟也,囗囗翂翐,而似无能;引援而飞,迫胁而栖;进不敢为前,退不敢为后;食不敢先尝,必取其绪。是故其行列不斥,而外人卒不得害,是以免于患。直木先伐,甘井先竭。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,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,故不免也。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:'自伐者无功,功成者堕,名成者亏。'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!道流而不明居,得行而不名处;纯纯常常,乃比于狂;削迹捐势,不为功名。是故无责于人,人亦无责焉。至人不闻,子何喜哉!"
白话译文
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困,七天没有生火做饭。大公任前往慰问,说:"先生几乎要死了吧?"孔子说:"是的。""先生怕死吗?"孔子说:"是的。"任说:"我曾经谈过不死的方法。东海有一种鸟,名叫意怠。这种鸟,飞起来缓缓慢慢,好像没有能力;需要帮助才能飞翔,依靠别人才能栖息;前进不敢走在前面,后退不敢走在后面;吃食不敢先尝,一定取食剩余。因此它们在鸟群中不被排斥,外敌始终不能伤害它们,所以能够免于祸患。笔直的树先被砍伐,甘甜的井先被用竭。先生您大概是用智慧来震惊愚人,修养品德来显示别人的污浊,光明显赫如同举着日月行走,所以不能免于祸患。从前我听大成的人说过:'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,功业成就的人要败落,名声显达的人要亏损。'谁能够抛弃功名而回归到众人中间!道在流行却不显露行迹,得道的人行走却不显示处所;纯朴平常,好像疯狂;消除踪迹抛弃权势,不追求功名。因此不责求于人,人也不责求于他。至人不为人所知,先生为什么要欢喜呢!"
哲学解读
大公任通过"意怠鸟"的寓言,提出了一种与市南子不同的生存策略:
意怠鸟的特征:
- 看似无能:"囗囗翂翐,而似无能"——外表平庸,不引人注目
- 依赖群体:"引援而飞,迫胁而栖"——懂得借助外力,不逞强
- 谦逊谨慎:"进不敢为前,退不敢为后"——不争先,不落后
- 甘于剩余:"食不敢先尝,必取其绪"——不贪婪,知足常乐
对比分析:
- 直木因为笔直而先被砍伐
- 甘井因为甘甜而先被用尽
- 孔子因为才华横溢而招致困厄
这揭示了一个重要原理: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过分突出往往意味着危险。意怠鸟的智慧在于:既不完全脱离社会(如市南子的建议),也不过分突出自己,而是在群体中保持一种适度的平庸。
第五节:庄子的贫困与尊严
原文
庄子衣大布而补之,正絜系履而过魏王。魏王曰:"何先生之惫邪?"庄子曰:"贫也,非惫也。士有道德不能行,惫也;衣弊履穿,贫也,非惫也,此所谓非遭时也。王独不见夫腾猿乎?其得楠梓豫章也,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,虽羿、蓬蒙不能眄睨也。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,危行侧视,振动悼栗,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,处势不便,未足以逞其能也。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,奚可得邪?此比干之见剖心,徵也夫!"
白话译文
庄子穿着粗布打补丁的衣服,用绳子系着破鞋去见魏王。魏王说:"先生为什么这么疲惫?"庄子说:"这是贫穷,不是疲惫。读书人有道德却不能施行,这是疲惫;衣服破旧鞋子有洞,这是贫穷,不是疲惫,这叫做没有遇到好时机。大王您没有看见那些腾跃的猿猴吗?当它们得到楠树、梓树、豫章这些大树时,抓着藤蔓在枝间称王,即使是神射手羿、蓬蒙也不能正眼看它们。但当它们处在柘树、棘树、枳木、枸木这些小树中间时,就小心翼翼地行走,左顾右盼,颤抖恐惧。这不是它们的筋骨变得紧张不柔软了,而是处境不便利,不足以施展它们的能力。如今处在昏庸的君主和混乱的宰相之间还想不疲惫,怎么可能呢?这就像比干被剖心,可以为证啊!"
哲学解读
庄子这段话深刻区分了"贫"与"惫"的不同:
贫与惫的区别:
- 贫:物质条件的缺乏,是外在的、暂时的
- 惫:精神的困顿,是内在的、根本的
腾猿的比喻:
- 楠梓豫章:代表良好的政治环境,人才可以充分发挥
- 柘棘枳枸:代表恶劣的政治环境,人才只能谨小慎微
庄子通过这个比喻说明: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环境对人的决定性影响。在不合适的环境中,与其勉强施展而招致祸患(如比干),不如暂时隐藏自己的能力,保持内在的尊严。
这里庄子展现了一种有尊严的贫困:虽然物质贫乏,但精神上并不困顿;虽然不能施展抱负,但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。
第六节:孔子的觉悟——在困境中的歌声
原文
孔子穷于陈蔡之间,七日不火食。左据槁木,右击槁枝,而歌焱氏之风,有其具而无其数,有其声而无宫角。木声与人声,犁然有当于人之心。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。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,爱己而造哀也,曰:"回,无受天损易,无受人益难。无始而非卒也,人与天一也。夫今之歌者其谁乎!"
白话译文
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困,七天没有生火做饭。左手扶着枯木,右手敲击干枝,唱着焱氏的古歌,有乐器却没有节拍,有声音却没有音律。木声与人声,清楚地契合人心。颜回端正地拱手注视着他。孔子担心颜回因为崇拜自己而走向极端,因为爱护自己而产生悲哀,说:"颜回,不接受天的损害容易,不接受人的恩惠很难。没有开始就不是结束,人与天是一体的。现在这个唱歌的人是谁呢!"
哲学解读
这个场景展现了孔子在极度困厄中的精神状态:
困境中的超脱:
- 物质的匮乏:七日不火食,处于生死边缘
- 精神的自由:依然能够歌唱,保持内心的安宁
- 天人合一:认识到个人遭遇与天道的一致性
对弟子的教导:
- 不受天损易:面对自然灾害和困厄比较容易接受
- 不受人益难:拒绝人为的帮助和好处更加困难
- 人与天一:个人的命运与宇宙的运行是统一的
孔子在这里展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:在最困难的时候,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,甚至能够歌唱。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忍受,而是积极的超越。
最后一句"夫今之歌者其谁乎"充满了哲学意味:在困境中歌唱的,究竟是孔子这个个体,还是宇宙大道本身的体现?
第七节:螳螂捕蝉的生存启示
原文
庄周游于雕陵之樊,睹一异鹊从南方来,翼广七尺,目大一寸,感周之颡,集于栗林。庄周曰:"此何鸟哉,翼大不逝,目大不睹。"蹇裳躩步,执弹而留之。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。螳螂执翳而搏之,见得而忘形。异鹊从而利之,见利而忘其真。庄周怵然曰:"噫!物固相累,二类相召也。"捐弹而反走,虞人逐而谇之。
白话译文
庄周在雕陵的园子里游玩,看见一只奇异的喜鹊从南方飞来,翅膀宽七尺,眼睛大一寸,碰触到庄周的额头,停在栗树林中。庄周说:"这是什么鸟啊,翅膀大却飞不快,眼睛大却看不清。"他撩起衣裳小步行走,拿着弹弓想要射它。看见一只蝉正享受着美好的树荫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。螳螂举起前爪要捕捉它,见到猎物而忘记了自己的形体。那只异鹊要趁机捕食螳螂,见到利益而忘记了本性。庄周惊讶地说:"啊!万物本来就相互牵累,同类相互招引啊。"于是丢掉弹弓转身就跑,园林管理员追赶着责骂他。
哲学解读
这个"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"的故事,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生存链条:
生存链条的分析:
- 蝉:享受美荫而忘记危险
- 螳螂:专注捕猎而忘记自身
- 异鹊:贪图利益而忘记本性
- 庄周:观察他人而忘记自己也可能成为猎物
"物固相累"的深刻含义:
- 每个生命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
- 每个生命都可能成为他人的猎物
- 专注于某一目标时,往往忽视潜在的危险
- 观察者本身也是被观察的对象
庄周从这个场景中领悟到: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,都会被卷入复杂的利害关系网络中。即使是超脱的哲学家,也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(如射鸟)而招致麻烦(被虞人追赶)。
第八节:庄周的反思——守形与忘身
原文
庄周反入,三日不庭。蔺且从而问之,"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?"庄周曰:"吾守形而忘身,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。且吾闻诸夫子曰:'入其俗,从其令。'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,异鹊感吾颡,游于栗林而忘真。栗林虞人以吾为戮,吾所以不庭也。"
白话译文
庄周回家后,三天不出门。蔺且跟着问他:"老师为什么近来很不出门呢?"庄周说:"我保护形体而忘记了本身,观察浊水而迷失在清渊中。而且我听夫子说过:'进入某个地方就要遵从当地的风俗。'现在我在雕陵游玩而忘记了自身,异鹊碰触我的额头,在栗林中游玩而忘记了本性。栗林的管理员把我当作盗贼,这就是我不出门的原因。"
哲学解读
庄周对自己经历的深刻反思,揭示了几个重要的哲学问题:
守形与忘身的矛盾:
- 守形:保护外在的形体
- 忘身:忘记了内在的本性
- 这种矛盾导致了行为的失当
观察者的困境:
- 观察"浊水"中的生存竞争
- 却"迷于清渊",忘记了自己的处境
- 旁观者清,但旁观者也可能成为局内人
"入其俗,从其令"的智慧: 这句话体现了庄子处世哲学的另一面:
- 既要保持内在的超脱
- 也要适应外在的环境
- 不能因为追求真理而忽视现实规则
庄周的这次经历和反思,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有故事的一个总结: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,也难以完全避免现实世界的牵累和困扰。关键是要在这种牵累中保持清醒的认识。
第九节:阳子的处世智慧——美者自美,我不知其美
原文
阳子之宋,宿于逆旅。逆旅人有妾二人,其一人美,其一人恶。恶者贵而美者贱。阳子问其故,逆旅小子对曰:"其美者自美,吾不知其美也;其恶者自恶,吾不知其恶也。"阳子曰:"弟子记之:行贤而去自贤之行,安往而不爱哉!"
白话译文
阳子到宋国去,住在旅店里。旅店主人有两个妾,一个美丽,一个丑陋。丑陋的受宠而美丽的被冷落。阳子问是什么缘故,旅店的小伙计回答说:"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,我们不觉得她美;那个丑陋的自以为丑,我们不觉得她丑。"阳子说:"弟子们记住:要行贤德而去掉自以为贤的表现,这样到哪里都会被人喜爱啊!"
哲学解读
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,揭示了深刻的处世智慧:
美丑的相对性:
- 客观的美丑与主观的感受并不一致
- 态度比外在条件更重要
- "自美"和"自恶"的态度决定了他人的反应
阳子的感悟: "行贤而去自贤之行"——这句话包含两个层面:
- 行贤:确实要有德行和能力
- 去自贤之行:不要表现出自以为贤的态度
处世的智慧:
- 有能力但不炫耀
- 有德行但不自傲
- 有才华但不自满
- 这正是"无用之用"的另一种体现
这个故事与前面的"意怠鸟"有异曲同工之妙:都强调了谦逊和低调的重要性。但这里更进一步,不仅要低调,还要去除内心的自满和优越感。
总结:山木篇的生存智慧
《山木》篇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,为我们展示了复杂世界中的生存智慧:
核心思想体系
"无用之用"的辩证法
- 有时"无用"是保护(山中大木)
- 有时"无用"是灾难(不会叫的鹅)
- 关键在于理解环境的不同要求
"材与不材之间"的平衡艺术
- 不绝对化任何一种状态
-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
- "一龙一蛇,与时俱化"
意怠鸟的生存策略
- 外表平庸,不引人注目
- 依赖群体,不孤立自己
- 谦逊谨慎,甘于平凡
贫而不惫的精神品格
- 物质贫乏不等于精神困顿
- 环境不利不等于自我否定
- 保持内在尊严和独立判断
"行贤而去自贤"的处世原则
- 有德行但不自以为德
- 有能力但不炫耀才华
- 真正的智慧是让别人感受不到你的智慧
现代启示
在当今社会,《山木》篇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:
职场生存:
- 既要有能力,又不能过分张扬
- 既要有原则,又要懂得变通
- 既要有理想,又要接受现实
人际关系:
- 不因为自己的优点而傲慢
- 不因为他人的缺点而轻视
- 保持谦逊但不失去自信
心理健康:
- 区分外在困境与内在状态
- 在逆境中保持精神的自由
- 在顺境中保持内心的清醒
人生态度:
- 接受命运的安排,但不放弃努力
- 追求真理的同时,不忘记现实
- 保持超脱的同时,不脱离社会
庄子通过《山木》篇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慧不是选择逃避还是参与,而是在参与中保持超脱,在超脱中不失参与。这种"材与不材之间"的生存艺术,正是我们在复杂世界中最需要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