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达生篇全解——通达生命的真谛

《达生》是《庄子》外篇中最具实用性和指导意义的篇章之一。在这个追求技能、效率和成功的时代,人们往往迷失在复杂的技巧和焦虑的心境中。庄子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技艺故事,为我们揭示了"达生"的真谛——那种通达生命本质、以无为而达至乎的至高境界。

第一节:达生之本——超越形体的生命观

原文

达生之情者,不务生之所无以为;达命之情者,不务知之所无奈何。养形必先之以物,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。有生必先无离形,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。生之来不能却,其去不能止。悲夫!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,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,则世奚足为哉!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,其为不免矣!夫欲免为形者,莫如弃世。弃世则无累,无累则正平,正平则与彼更生,更生则几矣!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?弃事则形不劳,遗生则精不亏。夫形全精复,与天为一。天地者,万物之父母也。合则成体,散则成始。形精不亏,是谓能移。精而又精,反以相天。

白话译文

通达生命真谛的人,不会勉强去做生命本身做不到的事;通达天命真相的人,不会勉强去求知那些人力无法改变的事。保养形体必须先有外物的供给,但有些人外物富余,形体却得不到滋养。保持生命必须先让精神不离开形体,但有些人形体完好,生命却已消失。生命的到来无法阻挡,生命的离去也无法挽留。可悲啊!世人以为保养形体就足以保存生命,但如果保养形体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,那世间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!虽然这些努力没有什么意义却又不能不做,这样的忙碌是无法避免的!想要摆脱为形体奔波的人,最好的办法就是超脱世俗。超脱世俗就没有牵累,没有牵累就心境平正,心境平正就能与天地同步更新,与天地同步更新就接近道了!事务有什么值得舍弃的呢,生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?舍弃事务则形体不劳累,忘却生死则精神不亏损。形体保全、精神复归,就能与天合而为一。天地,是万物的父母。聚合则成就个体,散开则回归本始。形体精神都不亏损,这就叫做能够自由转化。精神纯粹再纯粹,最终与天道相合。

哲学解读

庄子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深刻的生命悖论:世人致力于"养形",认为这样就能"存生",但庄子观察到,即使物质充足,形体未必得到真正的滋养;即使形体完好,生命精神也可能早已消失。这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:我们对"生"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

庄子提出的"达生"之道包含几个层次:

  1. 超越形体执着:真正的生命不仅仅是肉体的存续
  2. 心境的平正:通过"弃世"达到"无累",进而"正平"
  3. 与天地同化:形精不亏,最终"与天为一"
  4. 自由转化:达到"能移"的境界,能够自由地在不同状态间转换

这种生命观超越了简单的生存意志,指向了一种与宇宙本体合一的至高境界。

第二节:至人之能——超越知巧的纯气境界

原文

子列子问关尹曰:"至人潜行不窒,蹈火不热,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。请问何以至于此?"关尹曰:"是纯气之守也,非知巧果敢之列。居,予语女。凡有貌象声色者,皆物也,物与物何以相远!夫奚足以至乎先!是色而已。则物之造乎不形,而止乎无所化。夫得是而穷之者,物焉得而止焉!彼将处乎不淫之度,而藏乎无端之纪,游乎万物之所终始。壹其性,养其气,合其德,以通乎物之所造。如是者,天护其神,地助其精,如是何往而不胜!"

白话译文

列子问关尹说:"至人能够潜行而不受阻碍,踏火而不感到热,行走在万物之上而不感到恐惧。请问是怎样达到这种境界的?"关尹说:"这是纯气的护佑,不是靠知识、技巧和勇敢能达到的。坐下,我来告诉你。凡是有形状、样子、声音、颜色的,都是物。物与物之间有什么根本差别呢!这些哪里足以成为阻碍呢!这些不过是表象而已。至人能够追溯到物还没有形成的时候,停留在没有变化的境界。能够得到这种境界并深入探究的人,外物怎么能够阻挡他呢!他将处在不放纵的法度中,藏身在无始无终的纲纪里,游历在万物的终始之间。专一他的本性,涵养他的气,合一他的德,以此来通达物的本源。这样的人,天会保护他的神,地会帮助他的精,这样还有什么地方去不能胜任呢!"

哲学解读

关尹的回答揭示了"至人"境界的奥秘。关键不在于外在的能力,而在于内在的纯气之守。这种境界的特征是:

  1. 超越现象界:认识到"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",不被表象所迷惑
  2. 回归本源:能够"造乎不形,止乎无所化",回到万物未分化的原始状态
  3. 与道同游:处在"不淫之度"和"无端之纪"中,与宇宙的根本秩序合一
  4. 专一涵养:通过"壹其性,养其气,合其德"的修养,达到天人合一

这种境界不是通过外在的学习和锻炼获得的,而是通过内在的纯化和回归达成的。这正是道家修养的核心:不是增加什么,而是去除什么;不是获得能力,而是恢复本性

第三节:承蜩老人——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

原文

仲尼适楚,出于林中,见佝偻者承蜩,犹掇之也。仲尼曰:"子巧乎!有道邪?"曰:"我有道也。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,则失者锱铢;累三而不坠,则失者十一;累五而不坠,犹掇之也。吾处身也,若蹶株拘;吾执臂也,若槁木之枝;虽天地之大,万物之多,而唯蜩翼之知。吾不反不侧,不以万物易蜩之翼,何为而不得!"孔子顾谓弟子曰:"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。其佝偻丈人之谓乎!"

白话译文

孔子到楚国去,走出树林,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,就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。孔子说:"先生真巧啊!有什么诀窍吗?"老人说:"我有我的方法。在五六月份,我在竿头累积两个泥丸而不掉落,那么失手的就很少了;累积三个而不掉落,失手的就只有十分之一;累积五个而不掉落,就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了。我安定身体,就像蹶株拘;我举起手臂,就像枯树的枝条;虽然天地广大,万物繁多,但我只知道蝉翼的存在。我不回头不侧身,不让天地万物来分散我对蝉翼的注意,怎么会捉不到呢!"孔子回头对弟子说:"专心致志,精神凝聚如神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!"

哲学解读

承蜩老人的故事是《达生》篇最经典的寓言,体现了庄子技艺哲学的精髓:

  1. 专注的力量:"用志不分"——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,排除一切干扰
  2. 身心合一:身体如"蹶株拘",手臂如"槁木之枝",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
  3. 化繁为简:在万物纷扰中,"唯蜩翼之知",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最核心的要素
  4. 神化境界:"乃凝于神"——当专注达到极致时,技艺就超越了一般的技巧层面,进入了近乎神奇的境界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高超技艺不是来自复杂的技巧,而是来自心境的纯净和专注。这种专注不是紧张的集中,而是松静自然的全神贯注,是一种"无为而无不为"的状态。

第四节:操舟之道——忘物忘我的技艺境界

原文

颜渊问仲尼曰:"吾尝济乎觞深之渊,津人操舟若神。吾问焉曰:'操舟可学邪?'曰:'可。善游者数能。若乃夫没人,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。'吾问焉而不吾告,敢问何谓也?"仲尼曰:"善游者数能,忘水也;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,彼视渊若陵,视舟若履,犹其车却也。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,恶往而不暇!以瓦注者巧,以钩注者惮,以黄金注者殙。其巧一也,而有所矜,则重外也。凡外重者内拙。"

白话译文

颜渊问孔子说:"我曾经渡过觞深之渊,渡船人操舟如神。我问他:'操舟可以学会吗?'他说:'可以。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。至于那些水性极好的人,即使从未见过船也能立刻操控。'我再问他具体原因,他就不告诉我了。请问这是什么道理?"孔子说:"善于游泳的人很快能学会操舟,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水的存在;至于那些水性极好的人从未见船就能操控,是因为他们把深渊看作陆地,把船看作鞋子,就像车子倒退一样自然。即使千万种倾覆的情况摆在面前,也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,哪里去不能从容应对!用瓦片作赌注的人技巧精妙,用带钩作赌注的人就有顾虑,用黄金作赌注的人则神志昏乱。他们的技巧是一样的,但因为有所顾忌,就把外物看得太重了。凡是把外物看重的人,内心就笨拙了。"

哲学解读

这个故事通过操舟技艺,深刻阐释了心境对技能发挥的决定性作用:

  1. 忘物的境界:"善游者数能,忘水也"——当我们完全熟悉某种环境时,就不再被它所困扰,技艺自然流畅
  2. 视险如夷:"视渊若陵,视舟若履"——真正的高手能够转换视角,将危险看作平常
  3. 心无挂碍:"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"——内心没有恐惧和执着,外在的威胁就无法影响发挥
  4. 内重外轻:通过赌注的比喻说明,越是看重外在结果,内在能力越受限制

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学原理:焦虑和执着是技艺发挥的最大障碍。当我们能够放下对结果的执着,反而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。这正是庄子"无为而无不为"哲学在技艺领域的体现。

第五节:祝肾的养生之道

原文

田开之见周威公,威公曰:"吾闻祝肾学生,吾子与祝肾游,亦何闻焉?"田开之曰:"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,亦何闻于夫子!"威公曰:"田子无让,寡人愿闻之。"开之曰:"闻之夫子曰:善养生者,若牧羊然。视其后者而鞭之。"威公曰:"何谓也?"田开之曰:"鲁有单豹者,岩居而水饮,不与民共利,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。不幸遇饿虎,虎杀而食之。有张毅者,高门县薄,无不走也。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。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,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。此二子者,皆不鞭其后者也。"

白话译文

田开之拜见周威公,威公说:"我听说祝肾学习养生之道,你与祝肾交往,也听到了什么吗?"田开之说:"我只是拿着扫帚在门庭侍候,哪里能从夫子那里听到什么!"威公说:"田先生不必谦让,我很想听听。"田开之说:"我听夫子说过:善于养生的人,就像牧羊一样,要看着那些落后的羊,用鞭子赶它们跟上。"威公说:"这是什么意思?"田开之说:"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,住在山洞里,喝山泉水,不与民众争利,活到七十岁还有婴儿般的容颜。不幸遇到饿虎,被虎杀死吃掉了。还有个叫张毅的,住在高楼大厦里,无论什么地方都要去,四十岁就得了内热病死了。单豹保养了内在却被外物所害,张毅保养了外在却被内病所攻。这两个人,都没有鞭策自己的薄弱之处。"

哲学解读

祝肾的养生哲学通过"牧羊"的比喻,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平衡原则:

  1. 整体观念:养生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,而要统筹兼顾
  2. 补短板原理:"鞭其后者"——要特别关注和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
  3. 内外并重:单豹只养内在,张毅只养外在,都是偏颇的做法
  4. 动态平衡:真正的养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,不是静态的保持

这个故事揭示了庄子养生观的核心:不是极端的修行,而是智慧的平衡。这种平衡不是机械的均匀分配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,重点加强薄弱环节,达到整体的协调发展。

第六节:桓公见鬼——心理与现实的辩证

原文

桓公田于泽,管仲御,见鬼焉。公抚管仲之手曰:"仲父何见?"对曰:"臣无所见。"公反,诶诒为病,数日不出。齐士有皇子告敖者,曰:"公则自伤,鬼恶能伤公!夫忿滀之气,散而不反,则为不足;上而不下,则使人善怒;下而不上,则使人善忘;不上不下,中身当心,则为病。"桓公曰:"然则有鬼乎?"曰:"有。沈有履,灶有髻,户内之烦壤,雷霆处之;东北方之下者倍阿,鲑蠪跃之;西北方之下者,则泆阳处之。水有罔象,丘有峷,山有夔,野有彷徨,泽有委蛇。"公曰:"请问委蛇之状何如?"皇子曰:"委蛇,其大如毂,其长如辕,紫衣而朱冠。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,则捧其首而立。见之者殆乎霸。"桓公辴然而笑曰:"此寡人之所见者也。"于是正衣冠而与之坐,不终日而病愈。

白话译文

桓公在沼泽地打猎,管仲驾车,桓公看见了鬼。桓公拉着管仲的手说:"仲父你看见什么了?"管仲回答说:"我什么也没看见。"桓公回去后,神思恍惚成了病,好几天不出门。齐国有个叫皇子告敖的士人说:"这是君王自己伤害自己,鬼怎么能伤害君王呢!愤怒郁结的气,散了不回聚,就会气不足;上升不下降,就让人容易发怒;下沉不上升,就让人容易健忘;不上不下停在身体中间对着心脏,就会生病。"桓公说:"那么真的有鬼吗?"皇子说:"有的。深水里有履,灶台上有髻,门内的脏土里,有雷霆居住;东北方的低洼处有倍阿,鲑蠪在那里跳跃;西北方的低洼处,有泆阳居住。水中有罔象,丘陵有峷,山中有夔,野外有彷徨,沼泽有委蛇。"桓公说:"请问委蛇的样子如何?"皇子说:"委蛇,大如车毂,长如车辕,穿紫衣戴红帽。它很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,一听到就会捧着头站立。见到它的人将近成霸业。"桓公恍然大笑说:"这就是我看见的那个!"于是整理衣帽与皇子同坐,不到一天病就好了。

哲学解读

这个故事巧妙地处理了"鬼神"与"心理"的关系问题:

  1. 心理致病:皇子告敖的分析说明,疾病往往来源于心理状态,"忿滀之气"的不平衡导致身体不适
  2. 存在的层次:皇子既承认"鬼"的存在,又将其理解为自然现象的一部分,而非超自然的威胁
  3. 认知疗法:通过重新解释桓公的经验(见到委蛇是吉兆),改变了他的认知,病症自然痊愈
  4. 心境转换:从恐惧到理解再到欣然接受,展现了心境转换对健康的重要作用

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对心理健康的深刻洞察:很多痛苦不是来自外在事物本身,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认知和态度。改变认知,就能改变体验。

第七节:梓庆削木——技艺中的道

原文

梓庆削木为鐻,鐻成,见者惊犹鬼神。鲁侯见而问焉,曰:"子何术以为焉?"对曰:"臣,工人,何术之有!虽然,有一焉:臣将为鐻,未尝敢以耗气也,必齐以静心。齐三日,而不敢怀庆赏爵禄;齐五日,不敢怀非誉巧拙;齐七日,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。当是时也,无公朝。其巧专而外骨消,然后入山林,观天性,形躯至矣,然后成鐻,然后加手焉;不然则已。则以天合天,器之所以疑神者,其是与!"

白话译文

梓庆削木做鐻(一种乐器),鐻做成后,看见的人惊叹如鬼神之作。鲁侯看见后问他:"你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?"梓庆回答说:"我是个工匠,哪有什么方法!不过,有一点:我准备做鐻时,从不敢耗损精神,一定要斋戒来静心。斋戒三天,不敢想着庆赏、爵位、俸禄;斋戒五天,不敢想着是非、赞誉、技巧、笨拙;斋戒七天,就忘记了我有四肢和身体。到这时候,也忘记了朝廷的存在。技艺专精了,外在的干扰就消失了,然后进入山林,观察木材的天然本性,形体达到完美时,鐻的样子就在心中形成了,然后才动手制作;如果没有合适的,就算了。这就是以天合天,器物之所以神奇,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!"

哲学解读

梓庆的故事是技艺哲学的经典范例,体现了几个重要层次:

  1. 心境的准备:通过斋戒逐步排除杂念,从外在诱惑到内在判断,最后连身体意识都忘却
  2. 专注的力量:"其巧专而外骨消"——当技艺达到纯熟专精时,外在干扰自然消失
  3. 顺应天性:"观天性"——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材料,而是发现并顺应材料的本性
  4. 天人合一:"以天合天"——工匠的天性与材料的天性相合,创造出超越一般技巧的神品

这个故事揭示了庄子技艺观的最高境界: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与自然合作;不是炫耀技巧,而是顺应规律。真正的大师不是技术的炫耀者,而是道的体现者。

第八节:东野稷驭马——技巧与自然的平衡

原文

东野稷以御见庄公,进退中绳,左右旋中规。庄公以为文弗过也,使之钩百而反。颜阖遇之,入见曰:"稷之马将败。"公密而不应。少焉,果败而反。公曰:"子何以知之?"曰:"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,故曰败。"

白话译文

东野稷凭借驾车技术谒见庄公,进退都合乎标准,左右转弯都合乎规矩。庄公认为技艺完美无缺,让他连续驾车绕场一百圈再回来。颜阖遇到了他,进宫对庄公说:"东野稷的马将要累倒。"庄公沉默不语。不一会儿,东野稷果然因马匹累倒而败归。庄公问:"你怎么知道的?"颜阖说:"他的马力气已经用尽了,他还在强求,所以说要败。"

哲学解读

这个简短而深刻的故事揭示了技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:

  1. 表面的完美:东野稷的技术看似完美,"进退中绳,左右旋中规",符合所有的技术标准
  2. 隐藏的问题:但颜阖能看出其中的问题——不懂得适可而止,忽视了马的承受能力
  3. 过犹不及:技术再完美,如果不顾及客观条件的限制,最终也会失败
  4. 智慧的洞察:真正的智者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,预见技巧主义的后果

这个故事警示我们:完美的技巧如果脱离了自然的节律,就会走向反面。真正的高手不只是技术纯熟,更重要的是懂得分寸和节制,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。

第九节:工倕的手工艺境界

原文

工倕旋而盖规矩,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,故其灵台一而不桎。忘足,履之适也;忘要,带之适也;知忘是非,心之适也;不内变,不外从,事会之适也。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,忘适之适也。

白话译文

工倕制作器物时随手而成却超过了规矩,手指与物件自然融合而不用心思考虑,所以他的心境专一而不受束缚。忘记了脚,才是鞋子合适;忘记了腰,才是腰带合适;忘记了是非,才是心境合适;不因内在而改变,不因外在而顺从,才是处事合适。开始就合适而从未有过不合适,这是忘记了合适的合适。

哲学解读

工倕的境界代表了技艺哲学的最高层次:

  1. 超越规矩:"旋而盖规矩"——不是遵守规矩,而是超越规矩,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
  2. 物我一体:"指与物化"——手指与材料融为一体,没有主客对立
  3. 心境专一:"灵台一而不桎"——心境纯一,不受任何东西束缚
  4. 忘却意识:通过一系列"忘"的境界,说明最高的适合是无意识的自然状态
  5. 适的哲学:最终达到"忘适之适"——连"适合"这个概念都忘记了的自然适合

这个段落是庄子技艺哲学的总结,指出了从有意识的技巧到无意识的自然,从追求完美到忘却完美的境界转换。这正是"无为而无不为"在技艺领域的完美体现。

第十节:扁子的教育智慧

原文

有暖姝者,有濡需者,有卷娄者。暖姝者,不顾后患,而专为恬适者也;濡需者,则四顾满足者也;卷娄者,则怫然争进者也。当今之世,仁义道德之文,皆假而往也。孙子能惑是;孙子所言非邪,先生所言是邪,彼固惑而来矣,又奚罪焉!扁子曰:"不然。昔者有鸟止于鲁郊,鲁君说之,为具太牢以飨之,奏九韶以乐之。鸟乃始忧悲眩视,不敢飲食。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。若夫以鸟养养鸟者,宜栖之深林,浮之江湖,食之以委蛇,随行列而止,委蛇而处。彼唯人言之恶闻,奚以夫譊譊为乎!咸池九韶之乐,张之洞庭之野,鸟闻之而飞,兽闻之而走,鱼闻之而下入,人卒闻之,相与还而观之。鱼处水而生,人处水而死,彼必相与异,其好恶故异也。故先圣不一其能,不同其事。名止于实,义设于适,是之谓调达而福持。今休,款启寡闻之民也,吾告以至人之德,譬之若载鼷以车马,乐鴳以钟鼓也,彼又恶能无惊乎哉!"

白话译文

有安逸的人,有犹豫的人,有争进的人。安逸的人,不考虑后患,专门追求舒适;犹豫的人,则是左顾右盼想要满足的人;争进的人,则是忿然争先的人。当今世上,仁义道德的条文,都是假借而施行的。孙子能够迷惑人心;孙子所说的不对吗,先生所说的对吗,他本来就是糊涂着来的,又有什么罪过呢!扁子说:"不对。从前有一只鸟停在鲁国郊外,鲁君喜欢它,准备牛羊猪三牲来招待它,演奏《九韶》来使它快乐。那鸟却开始忧愁悲伤,头晕目眩,不敢饮食。这就叫做用自己的方式来养鸟。如果用鸟的方式来养鸟,应该让它栖息在深林,游浮在江湖,吃鱼虾,跟随鸟群飞翔停息,自由自在地生活。它连人说话都讨厌听,又怎么能忍受那嘈杂的音乐呢!《咸池》《九韶》的音乐,如果在洞庭湖的旷野演奏,鸟听了会飞走,兽听了会跑掉,鱼听了会潜入水底,只有人听了,才会聚过来观赏。鱼在水里才能生存,人在水里就会死亡,它们必然不同,因此好恶也不同。所以古代圣人不强求统一的能力,不规定相同的事务。名称符合实际,道义适合情况,这叫做调和通达而福泽绵长。现在这个人,是见识短浅的百姓,我告诉他至人的品德,就像用车马载老鼠,用钟鼓娱乐鹌鹑一样,他怎么能不惊恐呢!"

哲学解读

扁子通过重复"以鸟养养鸟"的寓言,阐述了教育和治理的根本原则:

  1. 因材施教: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待不同的人,要根据对方的本性来施教
  2. 适性而教:"名止于实,义设于适"——教育要符合实际情况,适合受教者的接受能力
  3. 循序渐进:对于"款启寡闻之民",不能一下子灌输高深道理,要考虑其接受能力
  4. 和谐共生:"调达而福持"——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和谐发展

这个结尾呼应了整篇的主题:达生不是强求一律,而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发展。这正是庄子教育思想和治理哲学的精髓所在。

总结:达生的智慧

《达生》篇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故事,为我们展示了"通达生命本质"的完整图景:

  1. 超越形体执着:真正的生命不仅仅是肉体的保存,而是精神的自由
  2. 专注的力量:无论是承蜩、操舟还是制器,都说明专注是技艺的根本
  3. 心境的重要:所有的技艺问题,归根结底都是心境问题
  4. 顺应自然:不是征服自然,而是与自然合作,发现并顺应事物的本性
  5. 因材施教:对待不同的人和事,要用不同的方法,不能强求一律

达生的最高境界,是达到"无为而无不为"的状态:不刻意追求,却什么都能成就;不强求完美,却达到了真正的完美。这正是庄子哲学在生活实践中的完美体现。

在现代社会,当我们被各种技巧、方法、成功学困扰时,《达生》篇的智慧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:真正的成功不是来自复杂的技巧,而是来自简单的专注;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外在的获得,而是来自内在的平静;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更多,而是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