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齐物论(一)——南郭子綦,天地之籁与万物齐一

引言

从《逍遥游》的精神自由,我们来到《齐物论》的哲学思辨。如果说《逍遥游》展现了庄子思想的浪漫一面,那么《齐物论》则体现了庄子哲学的深邃与缜密。

《齐物论》是庄子思想的理论基础,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:在这个充满差别和对立的世界中,如何理解万物的本质统一?庄子通过"南郭子綦"这个人物的奇特状态,以及"天籁、地籁、人籁"的精妙比喻,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真理。

原文与注解

第一段:南郭子綦的坐忘

南郭子綦隐机而坐,仰天而嘘,苔焉似丧其耦。

注解:南郭子綦,庄子虚构的人物,可能取意于"南郭"(城南)的隐者。隐机,凭靠几案。仰天而嘘,仰望天空长出一口气。苔焉,呆然的样子。似丧其耦,好像失去了配偶,这里比喻魂魄离散的状态。

颜成子游立侍乎前,曰:"何居乎?形固可使如槁木,心固可使如死灰乎?今之隐机者,非昔之隐机者也。"

注解:颜成子游,庄子虚构的人物,子綦的弟子。立侍乎前,站在面前侍奉。何居乎,这是什么情况?形固可使如槁木,身体竟然可以像枯木一样。槁木,干枯的木头。心固可使如死灰乎,心境竟然可以像死灰一样。今之隐机者,现在靠着几案的您。非昔之隐机者也,不是以前靠着几案的您了。

子綦曰:"偃,不亦善乎,而问之也!今者吾丧我,汝知之乎?"

注解:偃,颜成子游的名字。不亦善乎,不是很好吗。而问之也,你问这个问题。今者吾丧我,现在我失去了"我"。汝知之乎,你知道吗?

第二段:天籁、地籁、人籁

"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,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!"

注解:人籁,人为的音乐。地籁,大地发出的声音。天籁,天然的声音。夫,语气词。

子游曰:"敢问其方。"

注解:敢问其方,请问是什么道理。方,道理、方法。

子綦曰:"夫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。是唯无作,作则万窍怒号。而独不闻之翏翏(liù)乎?"

注解:大块,大地。噫气,出气、呼气。是唯无作,只要它不发作。万窍,万个孔穴。怒号,愤怒地呼啸。翏翏,风声。

"山林之畏佳,大木百围之窍穴,似鼻,似口,似耳,似枅(jī),似圈,似臼,似洼者,似污者。"

注解:畏佳,高大的样子。百围,很粗大,古代一围约五尺。窍穴,孔洞。枅,方形器具。圈,圆形围栏。臼,舂米的器具。洼者,低洼的地方。污者,水坑。

"激者,谞者,叱者,吸者,叫者,譹者,宎者,咬者。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。泠风则小和,飘风则大和,厉风济则众窍为虚。而独不见之调调、之刁刁乎?"

注解:激者,急流声。谞者,深沉的声音。叱者,呵斥声。吸者,吸气声。叫者,大叫声。譹者,嘈杂声。宎者,洞穴的回音。咬者,撕咬声。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,前面的发出于声,后面的发出喁声。泠风,微风。小和,小的和声。飘风,大风。大和,大的和声。厉风济,狂风过后。众窍为虚,所有的孔洞都安静下来。调调、刁刁,树枝摆动的样子。

第三段:地籁与人籁

子游曰:"地籁则众窍是已,人籁则比竹是已。敢问天籁。"

注解:地籁则众窍是已,地籁就是这些孔洞发出的声音。人籁则比竹是已,人籁就是排比的竹管发出的声音。比竹,排列的竹管,指箫笛等乐器。

子綦曰:"夫吹万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,咸其自取,怒者其谁邪?"

注解:夫吹万不同,风吹万物发出不同的声音。而使其自己也,但都让它们自然发声。咸其自取,都是自己发出的。怒者其谁邪,发怒的是谁呢?这里"怒"指发出声音,"其谁"是反问,意思是没有一个主宰者。

第四段:大知与小知

"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;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"

注解:大知,大智慧。闲闲,宽广从容的样子。小知,小智慧。间间,局促狭隘的样子。大言,重要的言论。炎炎,盛大的样子。小言,琐碎的言论。詹詹,絮叨不休的样子。

"其寐也魂交,其觉也形开。与接为构,日以心斗。"

注解:其寐也魂交,睡觉时魂魄交感。其觉也形开,醒来时形体活跃。与接为构,与外物接触就产生纠葛。构,纠葛。日以心斗,每天都在内心争斗。

"缦者,窖者,密者。小恐惴惴,大恐缦缦。"

注解:缦者,迟缓的。窖者,深藏的。密者,细密的。小恐惴惴,小的恐惧让人战战兢兢。惴惴,恐惧的样子。大恐缦缦,大的恐惧让人萎靡不振。缦缦,萎靡的样子。

第五段:言论的相对性

"其发若机括,其司是非之谓也。其留如诅盟,其守胜之谓也。"

注解:其发若机括,他们发言像射箭一样快。机括,弓弩的机关。其司是非之谓也,这就是主管是非的意思。司,主管。其留如诅盟,他们保持观点像诅咒和盟誓一样坚持。诅盟,诅咒和盟誓。其守胜之谓也,这就是坚持胜利的意思。

"其杀若秋冬,以言其日消也。其溺之所为,不可使复之也。"

注解:其杀若秋冬,他们的衰败像秋冬一样。杀,衰败。以言其日消也,说明他们在一天天消亡。其溺之所为,他们沉溺在所作所为中。溺,沉溺。不可使复之也,不可能让他们恢复了。

"其厌也如缄,以言其老洫也。近死之心,莫使复阳也。"

注解:其厌也如缄,他们的厌倦像被封口一样。厌,厌倦。缄,封口。以言其老洫也,说明他们已经老朽枯竭。洫,干涸。近死之心,接近死亡的心。莫使复阳也,无法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。阳,生机。

白话译文

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,仰望天空长长地呼了一口气,呆然若失,好像丧失了魂魄。颜成子游站在面前侍候着,说:"这是怎么回事?身体竟然可以像枯木一样静止,心境竟然可以像死灰一样寂寞吗?现在靠着几案的您,已经不是从前靠着几案的您了。"

子綦说:"偃啊,你问得很好!现在我失去了'自我',你知道吗?你听过人籁但没听过地籁,你听过地籁但没听过天籁啊!"

子游说:"请问这是什么道理?"

子綦说:"大地呼气,它的名字叫做风。只要风不刮起,一切都很平静;一旦刮起来,万千孔窍都愤怒地呼号。你没有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吗?

山林的崇山峻岭,百围粗的大树上的孔洞窍穴,有的像鼻孔,有的像嘴巴,有的像耳朵,有的像方形器具,有的像圆圈,有的像石臼,有的像洼地,有的像水坑。

发出激水声的,发出深沉声的,发出呵斥声的,发出吸气声的,发出叫喊声的,发出嘈杂声的,发出洞穴回音的,发出撕咬声的。前面的发出'于'的声音,后面的发出'喁'的声音。微风吹过发出小的和音,大风吹过发出大的和音,狂风过后,所有孔洞都安静下来。你难道没有看见那些树枝摇摆的样子吗?"

子游说:"地籁就是那些孔窍发出的声音,人籁就是排列的竹管发出的声音。请问什么是天籁?"

子綦说:"风吹万物发出不同的声音,但都让它们自然发声,都是各自发出的声音,那个发声的主宰者是谁呢?

大智慧宽广从容,小智慧局促狭隘;重要的言论气势盛大,琐碎的言论絮絮叨叨。他们睡觉时魂魄交感,醒来时形体活跃。与外物接触就产生纠葛,每天都在内心争斗。有的迟缓,有的深藏,有的细密。小的恐惧让人战战兢兢,大的恐惧让人萎靡不振。

他们发言像机括射箭一样快,这就是主管是非的表现。他们坚持观点像诅咒盟誓一样固执,这就是坚守胜利的表现。他们的衰败像秋冬肃杀,说明在一天天消亡。他们沉溺在自己的行为中,不可能让他们恢复了。他们的厌倦像被封住口一样,说明已经老朽枯竭。接近死亡的心灵,无法让它重新焕发生机。"

深度解读

一、南郭子綦的"坐忘"境界

开篇的南郭子綦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:

  • 形如槁木,心如死灰:这不是死气沉沉,而是超越了生死对立的境界
  • "丧我":失去了自我意识的局限,达到了无我的状态
  • 物我两忘: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,进入了齐物的境界

这种状态类似于佛教的"坐禅"或道教的"坐忘",是一种高度的精神修养。

二、三籁的哲学寓意

庄子通过"人籁、地籁、天籁"的层次递进,揭示了声音(存在)的本质:

  1. 人籁:人为制造的音乐,代表人为的造作和技巧
  2. 地籁:风吹地上万物发出的声音,代表自然的造化
  3. 天籁:无声之声,无为而为的境界

关键在于最后的反问:"怒者其谁邪?"——没有一个主宰者在控制这一切,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声

三、万物齐一的哲学基础

通过三籁的比喻,庄子要说明:

  • 差异中的统一:万物虽然发出不同的声音,但都源于同一个"风"
  • 自然的和谐:没有外在的主宰,一切都是自然的显现
  • 相对性的超越:当我们超越了主客对立,就能看到万物的本质统一

四、认知的局限性

"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"这段揭示了认知的不同层次:

  • 小知的特征:狭隘、局促、絮叨、争斗、恐惧
  • 大知的特征:宽广、从容、包容、超越
  • 认知的衰败:执着于是非对错,最终导致精神的枯竭

五、现代意义的思考

《齐物论》开篇给现代人的启示:

  1. 学会"坐忘"

    • 在忙碌中寻找宁静的时刻
    • 放下自我的执着和偏见
    • 体验物我两忘的境界
  2. 理解差异的统一

    • 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
    • 在多元中寻找共同点
    • 避免绝对化的思维
  3. 培养"大知"

    • 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
    • 避免钻牛角尖的思维
    • 在争论中寻找智慧而非胜负
  4. 听懂"天籁"

    • 感受自然的声音和节奏
    • 理解无为而为的智慧
    • 在宁静中找到内在的和谐

结语

《齐物论》开篇通过南郭子綦的奇特状态和三籁的精妙比喻,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方式。它告诉我们:

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分辨是非,而在于超越是非;不在于坚持己见,而在于理解万物的本质统一。

当我们能够像南郭子綦一样"丧我",能够听懂"天籁"的无声之声时,我们就能理解庄子"齐物论"的深刻含义:万物虽异,本质为一;差别虽存,和谐可达。

这种哲学智慧在今天这个充满分歧和对立的世界中,尤其具有重要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,也要保持足够的谦逊和包容,在差异中寻找统一,在对立中寻找和谐。


下一篇:朝三暮四——相对性与绝对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