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《逍遥游》系列之二:汤之问棘——真正的逍遥之境

引言

在上一篇中,我们通过鲲鹏之变、小大之辩,理解了认知的相对性和局限性。本篇将继续深入《逍遥游》的后半部分,通过汤之问棘的故事、有待与无待的辨析,以及至人、神人、圣人的境界描述,最终揭示什么是真正的"逍遥"。

原文与注解

第一段:汤之问棘

汤之问棘也是已。穷发之北,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

注解:汤,商汤,商朝的开国君主。棘,汤的大夫。是已,是这样的。穷发,不生草木的地方,指极北之地。冥海,大海。天池,天然的大池。

有鱼焉,其广数千里,未有知其修者,其名为鲲。有鸟焉,其名为鹏,背若泰山,翼若垂天之云。

注解:广,宽度。修,长度。未有知其修者,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。背若泰山,背部像泰山一样大。这里再次描述鲲鹏,与开篇呼应。

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,绝云气,负青天,然后图南,且适南冥也。

注解:羊角,旋风的一种,形状如羊角。绝云气,穿过云层。负青天,背负青天。且适南冥也,将要到南海去。

斥鴳(yàn)笑之曰:"彼且奚适也?我腾跃而上,不过数仞(rèn)而下,翱翔蓬蒿(péng hāo)之间,此亦飞之至也,而彼且奚适也?"此小大之辩也。

注解:斥鴳,一种小鸟,池沼中的小雀。奚适,要到哪里去。腾跃,跳跃。仞,古代长度单位,约七尺或八尺。蓬蒿,蓬草和蒿草。飞之至也,飞翔的极致了。小大之辩,小与大的区别。

第二段:有待与无待

故夫知(zhì)效一官,行比一乡,德合一君,而徵一国者,其自视也,亦若此矣。

注解:知,同"智",才智。效,效力、胜任。行,品行。比,合。德,德行。徵,取信于。其自视也,他们看待自己。亦若此矣,也像这样(指斥鴳的自得)。

而宋荣子犹然笑之。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(jǔ),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,斯已矣。

注解:宋荣子,宋国的贤人。犹然,轻蔑的样子。举世,全世界。加劝,更加努力。加沮,更加沮丧。内外之分,内在与外在的区别。荣辱之境,荣耀与耻辱的界限。斯已矣,不过如此罢了。

彼其于世,未数数(shuò)然也。虽然,犹有未树也。

注解:未数数然,不汲汲追求。数数,急切的样子。虽然,虽然这样。犹有未树也,还有没有建立的地方。树,建立。

夫列子御风而行,泠(líng)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后反。彼于致福者,未数数然也。

注解:列子,列御寇,道家人物。御风而行,驾驭风而行走。泠然,轻妙的样子。旬有五日,十五天。反,同"返"。致福,追求幸福。

此虽免乎行,犹有所待者也。

注解:免乎行,免于步行。有所待,有所依赖。待,依赖、凭借。

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(wū)乎待哉!

注解:乘天地之正,顺应天地的正理。御六气之辩,驾驭六气的变化。六气,指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。辩,同"变"。游无穷,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。恶乎待,还依赖什么呢。

第三段:至人、神人、圣人

故曰: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
注解:至人,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。无己,没有自我。神人,精神境界高超的人。无功,不追求功业。圣人,道德完善的人。无名,不追求名声。

第四段:尧让天下

尧让天下于许由,曰:"日月出矣,而爝(jué)火不息,其于光也,不亦难乎!时雨降矣,而犹浸灌,其于泽也,不亦劳乎!"

注解:尧,传说中的圣君。许由,隐士。爝火,火把。不息,不熄灭。时雨,及时雨。浸灌,浇灌。泽,润泽。劳,徒劳。

"夫子立而天下治,而我犹尸之,吾自视缺然。请致天下。"

注解:夫子,对许由的尊称。尸之,占据君位。尸,占据。缺然,不足的样子。致,交出。

许由曰:"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,而我犹代子,吾将为名乎?名者,实之宾也,吾将为宾乎?"

注解:既已治,已经治理好了。代子,代替你。为名,为了名声。实之宾,实质的附属品。为宾,做附属品。

"鹪鹩(jiāo liáo)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归休乎君,予无所用天下为!"

注解:鹪鹩,一种小鸟。巢,筑巢。偃鼠,田鼠。归休,回去吧。予,我。无所用天下为,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处。

"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(zūn zǔ)而代之矣。"

注解:庖人,厨师。治庖,料理厨事。尸祝,祭祀时的司仪。樽俎,酒器和肉器,指祭祀用具。越,越过职责。

第五段:肩吾问连叔

肩吾问于连叔曰:"吾闻言于接舆,大而无当,往而不反。吾惊怖其言,犹河汉而无极也。"

注解:肩吾、连叔,都是虚构的人物。接舆,楚国的狂人。大而无当,大而不切实际。当,适当。往而不反,一去不回头。河汉,银河。无极,没有边际。

连叔曰:"其言谓何?"

注解:其言谓何,他说了什么?

曰:"藐姑射(miǎo gū yè)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肌肤若冰雪,淖(nào)约若处子。"

注解:藐姑射之山,传说中的仙山。肌肤若冰雪,皮肤像冰雪一样洁白。淖约,柔美。处子,处女。

"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;乘云气,御飞龙,而游乎四海之外。"

注解:五谷,五种谷物,泛指粮食。吸风饮露,以风露为食。乘云气,乘着云气。御飞龙,驾驭飞龙。

"其神凝,使物不疵疠(cī lì)而年谷熟。吾以是狂而不信也。"

注解:其神凝,他的精神专注。疵疠,疾病、灾害。年谷熟,每年谷物都丰收。以是,因此。狂,狂妄。

连叔曰:"然。瞽(gǔ)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,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。"

注解:然,是这样。瞽者,盲人。与,参与。文章,花纹、色彩。钟鼓,乐器。

"岂唯形骸有聋盲哉?夫知亦有之。"

注解:形骸,身体。夫知,智慧、认知。亦有之,也有聋盲。

第六段:无用之用

惠子谓庄子曰:"魏王贻我大瓠(hù)之种,我树之成而实五石。以盛水浆,其坚不能自举也。剖之以为瓢,则瓠落无所容。非不呺(xiāo)然大也,吾为其无用而掊(pǒu)之。"

注解:惠子,惠施,庄子的朋友。贻,赠送。瓠,葫芦。树,种植。实,结果实。五石,容量单位。坚,重。自举,承受自己的重量。瓠落,大而平浅。呺然,巨大的样子。掊,打破。

庄子曰:"夫子固拙于用大矣。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,世世以洴澼絖(píng pì kuàng)为事。"

注解:固,实在。拙于用大,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。龟手,手皲裂。洴澼絖,漂洗丝絮。

"客闻之,请买其方百金。聚族而谋曰:'我世世为洴澼絖,不过数金;今一朝而鬻(yù)技百金,请与之。'"

注解:方,药方。聚族,召集家族。鬻,卖。

"客得之,以说吴王。越有难,吴王使之将。冬,与越人水战,大败越人,裂地而封之。"

注解:说,游说。越有难,越国发难。使之将,让他做将军。裂地,分封土地。

"能不龟手,一也;或以封,或不免于洴澼絖,则所用之异也。"

注解:一也,功效是一样的。或以封,有的因此得到封赏。所用之异,用法不同。

"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,而忧其瓠落无所容?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!"

注解:虑,考虑。大樽,大的腰舟。浮乎江湖,漂浮在江湖上。蓬之心,蓬草般杂乱的心思,指思维狭隘。

第七段:大树无用

惠子谓庄子曰:"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(chū)。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。立之涂,匠者不顾。今子之言,大而无用,众所同去也。"

注解:樗,臭椿树。大本,树干。臃肿,粗大不正。中绳墨,符合墨线,即笔直。中规矩,符合圆规和矩尺。立之涂,立在路旁。涂,道路。匠者,木匠。众所同去,大家都离弃。

庄子曰:"子独不见狸狌(lí shēng)乎?卑身而伏,以候敖者;东西跳梁,不避高下;中于机辟,死于罔罟(wǎng gǔ)。"

注解:狸狌,野猫和黄鼠狼。卑身而伏,低伏身体。候敖者,等待游玩的小动物。东西跳梁,到处跳跃。机辟,捕兽的机关。罔罟,网罗。

"今夫嫠牛,其大若垂天之云。此能为大矣,而不能执鼠。"

注解:嫠牛,牦牛。垂天之云,垂在天边的云。执鼠,捉老鼠。

"今子有大树,患其无用,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,广莫之野,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"

注解:患,担心。无何有之乡,虚无的境地。广莫之野,广阔无边的原野。彷徨,自由徘徊。无为,无所作为。逍遥,自由自在。

"不夭斤斧,物无害者,无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"

注解:不夭斤斧,不会被斧头砍伐而夭折。物无害者,没有东西能伤害它。安所困苦,哪里会有困苦。

白话译文

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。在不毛之地的北方,有一片大海,就是天池。那里有一条鱼,宽有几千里,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,它的名字叫鲲。有一种鸟,名字叫鹏,背部像泰山,翅膀像垂天的云彩。它乘着羊角般的旋风盘旋上升九万里,穿过云层,背负青天,然后向南飞去,要到南海去。

池沼中的小雀嘲笑它说:"它要到哪里去呢?我跳跃着飞起,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,在蓬蒿之间飞翔,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了,它要到哪里去呢?"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。

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,品行能使一乡人归附,德行合乎一个国君的心意,能力能取得一国人信任的人,他们看待自己,也像那只小雀一样自得。而宋荣子却轻蔑地嘲笑他们。宋荣子这个人,全世界都赞誉他,他也不会更加努力;全世界都诋毁他,他也不会沮丧。他能确定内在与外在的分界,辨别荣耀与耻辱的界限,不过如此罢了。他对于世俗,不会汲汲追求。虽然这样,他还是有所依凭的。

列子能驾风而行,轻盈美妙,十五天后才返回。他对于追求幸福的事,不会汲汲追求。这虽然免于步行,但还是有所依赖的。至于顺应天地的正道,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,遨游于无穷的境界,他还依赖什么呢?所以说: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。

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,说:"太阳月亮已经出来了,火把还不熄灭,它要与日月比光明,不是很困难吗?及时雨已经降下了,还要浇灌,对于滋润万物来说,不是徒劳吗?先生如果登位,天下一定大治,而我还占着君位,我觉得自己太不够了。请让我把天下交给您。"

许由说:"您治理天下,天下已经治理好了,我再来代替您,我是为了名声吗?名声是实质的附属品,我要做附属品吗?鹪鹩在深林中筑巢,不过占一根树枝;田鼠到河边饮水,不过喝饱肚子。您回去吧,天下对我没有什么用处!厨师即使不下厨,祭司也不会越过祭器去代替他。"

肩吾问连叔说:"我听接舆说话,大而无边际,一去不回头。我惊恐他的话像银河一样没有边际。"连叔说:"他说了什么?"肩吾说:"在遥远的藐姑射山上,住着神人。皮肤像冰雪一样洁白,体态像处女一样柔美。不吃五谷,吸风饮露;乘着云气,驾着飞龙,遨游在四海之外。他的精神专注,能使万物不受疾病灾害,年年谷物丰收。我认为这太荒诞而不相信。"

连叔说:"是这样。盲人无法欣赏花纹色彩,聋人无法聆听钟鼓之声。难道只有形体上有聋盲吗?智慧上也有聋盲啊。"

惠子对庄子说:"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,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有五石那么大。用来盛水,它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。剖开做瓢,又太大而无处可容。不是不大,我因为它没有用而把它打破了。"

庄子说:"您实在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。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皲裂的药,他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。有个客人听说了,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。全族人聚在一起商量:'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,不过挣几个金子;现在一下子卖药方就能得百金,就卖给他吧。'客人得到药方,去游说吴王。越国发难,吴王让他做将军。冬天与越人水战,大败越人,吴王分封土地给他。能使手不皲裂,功效是一样的;有的人因此得到封赏,有的人只能漂洗丝絮,这是用法不同。现在您有五石大的葫芦,为什么不考虑用它做成大的腰舟漂浮在江湖上,却担心它太大无处容纳?可见您的心还是像蓬草一样闭塞啊!"

惠子对庄子说:"我有一棵大树,人们叫它臭椿。它的树干臃肿不直,不符合墨线;它的小枝弯曲,不符合规矩。立在路边,木匠看都不看。现在您的话,大而无用,大家都会离弃。"

庄子说:"您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?低伏着身子,等待游玩的小动物;东蹦西跳,不顾高低;结果中了机关,死在网中。再看那牦牛,大得像垂天的云。它够大了,却不能捉老鼠。现在您有大树,担心它没有用,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、广阔的原野,自由地徘徊在它旁边,逍遥地躺在它下面。它不会被斧头砍伐,没有东西能伤害它,没有什么用处,又有什么困苦呢!"

深度解读

一、从有待到无待:逍遥的层次

庄子通过一系列人物的对比,展示了不同层次的精神境界:

  1. 世俗之人:智能胜任一官、德能合一君、行能比一乡,他们自视甚高,却如斥鴳一般目光短浅。

  2. 宋荣子:不为世俗毁誉所动,能分辨内外、荣辱,但仍"有未树",还有所依凭。

  3. 列子:御风而行,超越了物质束缚,但仍需依赖风,是"有所待"。

  4. 至人、神人、圣人:乘天地之正,御六气之辩,达到了"无待"的境界。

这个递进过程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某一种束缚,而是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

二、无己、无功、无名:三无境界

"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"是《逍遥游》的核心命题:

  • 无己:超越自我的偏见和执着,不被"我"所限
  • 无功:不追求功业成就,不为外在价值所驱动
  • 无名:不在意名声评价,不被他人眼光所左右

这三个"无"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——当你不再被自我、功利、名声所束缚时,反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。

三、许由拒绝天下:名实之辨

尧让天下给许由的故事,深刻揭示了"名"与"实"的关系:

  • 尧认识到自己如同日月下的火把、雨后的浇灌,是多余的
  • 许由明白"名者,实之宾也"——名声只是实质的附属品
  • 鹪鹩巢林一枝、偃鼠饮河满腹的比喻,说明真正的需要其实很少

这启发我们思考: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事物本身,还是附加在事物上的名声?

四、神人境界:超越认知的局限

藐姑射山神人的描述看似荒诞,实则寓意深刻:

  • 肩吾的不信,如同瞽者不能见文章、聋者不能闻钟鼓
  • 连叔指出"夫知亦有之"——认知上也有盲点
  • 神人"物莫之伤"的境界,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

这告诉我们:不要用有限的认知去否定无限的可能

五、无用之用:价值的重新定义

惠子与庄子关于大瓠和大树的对话,是对"有用"和"无用"的深刻反思:

  1. 思维的局限

    • 惠子只想到瓠可以盛水、做瓢
    • 庄子提出可以做腰舟浮游江湖
    • 同样的东西,用法不同,价值完全不同
  2. 有用之害

    • 狸狌因为灵巧而死于机关
    • 嫠牛虽大却不能捕鼠
    • 有用往往带来危险
  3. 无用之用

    • 大树因无用而免于斤斧
    • 在无何有之乡逍遥自在
    • 无用反而获得永恒

六、现代启示

《逍遥游》的智慧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?

  1. 重新审视成功

    • 不要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所束缚
    • 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
    • 理解"无功"不是不作为,而是不执着于功利
  2. 培养大格局

    • 像鹏鸟一样拥有高远的视野
    • 不被眼前的得失所困扰
    • 理解不同层次的存在状态
  3. 接纳"无用"

    • 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有实用价值
    • 保留一些"无用"的空间和时间
    • 在"无用"中找到真正的自由
  4. 超越依赖

    • 识别自己的各种"有待"
    • 逐步减少对外在条件的依赖
    • 追求内在的充实和自足

结语

《逍遥游》通过丰富的寓言和深刻的哲理,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。从鲲鹏展翅到无用之用,从有待到无待,从有己到无己,庄子一步步引导我们超越世俗的束缚,追求真正的逍遥。

这种逍遥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在充分理解现实的基础上,选择一种更自由的生存方式。它教会我们:

  • 不被固有观念所限
  • 不为功名利禄所困
  • 不因他人评价而动摇
  • 在"无用"中发现大用
  • 在"无待"中获得自由

在这个充满竞争和焦虑的时代,《逍遥游》的智慧尤其珍贵。它提醒我们,除了向外追求,更要向内探索;除了有用之用,更要理解无用之用;除了相对的成功,更要追求绝对的自由。

愿我们都能像庄子所说的那样,"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",在有限的生命中,体验无限的逍遥。


系列完结

返回:庄子《逍遥游》系列:开篇导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