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道德经(帛书版·朗读篇)
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
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
—— 《道德经》第一章
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老子留给后世的智慧结晶。本文采用帛书版原文,为朗读和学习提供完整的文本资料。帛书版保留了更多古代用字的原貌,更接近老子的原意。
第一章
【原文】
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噭(jiào)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【注解】
- 道: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,指宇宙的本源、规律和终极真理,它无形无名,超越时空,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。
- 恒:永恒不变。
- 母:根源,根本。
- 妙:指"道"的幽微奥秘,是"无"所呈现的状态。
- 噭(jiào):边界、端倪。指"道"在"有"的状态下显现出的具体物象和规律。
- 玄:深远、幽暗,在此形容"道"的深不可测。
【译文】
"道"如果可以说得出来,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"道"了。"名"如果可以命名出来,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"名"了。"无名"是天地万物的开端,"有名"是孕育万物的根本。所以,要常从"无"的角度,去观察"道"的奥妙;常从"有"的角度,去观察"道"的显现。这两者出自同一个来源,只是名称不同,但本质是相同的。这真是幽深又幽深啊,是通向宇宙一切奥妙的总门径。
第二章
【原文】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已。皆知善,此不善矣。有无之相生也,难易之相成也,长短之相形也,高下之相呈也,音声之相和也,前后之相随,恒也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也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【注解】
- 无为:顺应自然,不妄加作为,是圣人处事的核心原则。
- 不言之教:以身作则,不用言语去强行教化,让万物自行发展。
- 弗始:不去开创和主导万物的发生。
- 弗恃:不依赖、不仗恃自己的功劳。
【译文】
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,这样就产生了丑的概念。都知道什么是善,这样就产生了不善。所以,"有"和"无"是相互产生的,"难"和"易"是相互促成的,"长"和"短"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,"高"和"下"是相互衬托而呈现的,"音"和"声"是相互应和而和谐的,"前"和"后"是相互跟随的,这是永恒的规律。因此,圣人以"无为"的态度来处理事务,实行"不言"的教化。任由万物兴起而不去开创,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,有所作为而不依赖自己的功劳,成功了也不居功。正因为不居功,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消失。
第三章
【原文】
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;弱其志,强其骨。恒使民无知无欲也。使夫知者不敢,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
【注解】
- 上贤:推崇和标榜所谓的"贤才"。
- 虚其心:清空心里的机巧、伪诈和欲望。
- 实其腹: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。
- 弱其志:削弱其争名夺利的野心。
- 知者:指那些有心机、好投机取巧的人。
【译文】
不推崇所谓的"贤才",使人民不相互争夺;不珍爱稀有的货物,使人民不去偷盗;不显露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,使民心不被扰乱。因此,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:清空人民的心机,填饱他们的肚子;削弱他们的野心,强健他们的筋骨。永远使人民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。使那些有心机的人不敢妄为,只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,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。
第四章
【原文】
道沖(chōng),而用之又弗盈也。渊呵,似万物之宗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(zhàn)呵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也,象帝之先。
【注解】
- 沖(chōng):通“盅”,器物中空的意思,此处形容“道”的虚空状态,看似空无一物,实则作用无穷。
- 渊:深远,形容“道”的深不可测。
- 宗:宗主,本源。
- 象:形象、样子,引申为“似乎是”。
- 帝:天帝,上天的主宰。
【译文】
“道”是虚空而无形的,但它的作用却永无穷尽。它深远啊,好像是万物的宗主。挫磨它的锐气,解开它的纷乱,收敛它的光芒,混同它的尘埃。它幽隐啊,若有若无地存在着。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嗣,似乎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
第五章
【原文】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(chú)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(chú)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(tuó)龠(yuè)欤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【注解】
- 不仁:没有世俗的偏爱和仁慈,对万物一视同仁,任其自然生灭。
- 刍(chú)狗:古代用草扎成的狗,用于祭祀,仪式结束后即被丢弃。比喻天地与圣人对万物和百姓没有偏私,不加干预。
- 橐龠(tuó yuè):风箱。比喻天地之间空虚而能生万物。
- 屈:穷尽,枯竭。
- 守中:持守虚静、顺应自然的“道”。
【译文】
天地没有偏爱,把万物都看作是祭祀时用的草狗一样,任其自然生灭;圣人没有偏爱,把百姓也看作是草狗一样,任其自生自息。天地之间,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?它内部虚空却不会枯竭,越鼓动风量就越多。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衰败,不如保持虚静、顺应自然。
第六章
【原文】
浴神不死,是谓玄牝(pìn)。玄牝(pìn)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緜(mián)緜呵若存,用之不勤。
【注解】
- 浴神:通行本作“谷神”。“浴”有生养、化育之意。“浴神”指生养万物的神妙功能。
- 玄牝(pìn):玄,幽深;牝,雌性生殖器。合在一起是深奥的、创生万物的母体,是“道”的象征。
- 勤:穷尽,劳竭。
【译文】
生养万物的神妙功能永不枯竭,这叫做幽深的母性。这幽深母性的门户,就是天地的根源。它连绵不绝,若有若无地存在着,它的作用无穷无尽,永不劳竭。
第七章
【原文】
天长地久。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不以其无私欤?故能成其私。
【注解】
- 不自生:不为自己的生存而运作,而是服务于万物,因此能长久。
- 退其身而身先:把自己放在后面,反而被众人推到前面。
- 成其私:成就了他自身的保全和尊崇。这里的“私”并非自私自利,而是指个人生命的成全。
【译文】
天长地久。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,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,所以能够长生不灭。因此,圣人把自己置于人后,反而能得到推崇;把自己置于度外,反而能保全自身。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?所以才能成就他自身。
第八章
【原文】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,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矣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天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【注解】
- 上善:最高境界的善。
- 几(jī)于道:几,接近。非常接近于“道”的品性。
- 所恶:指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处。
- 渊:心胸像深潭一样沉静、深邃。
- 尤:怨咎,过错。
【译文】
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利,并且安然停留在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处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居处善于选择地方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,待人善于体现仁爱,言谈善于遵守信用,为政善于治理有序,做事善于发挥所长,行动善于把握时机。正因为与世无争,所以才不会招致怨咎。
第九章
【原文】
持而盈之,不若其已。揣(chuāi)而锐之,不可长保也。金玉盈室,莫之能守也。富贵而骄,自遗咎也。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。
【注解】
- 持而盈之:拿着一个容器,不停地往里装东西,直到满溢。比喻做事追求圆满,不知适可而止。
- 揣(chuāi)而锐之:捶打磨砺使其变得过分锋利。
- 自遗咎: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。
- 天之道:自然的规律。
【译文】
执持着满满的容器,不如适时停止。捶打得锋利尖锐,这种状态不可能长久保持。满屋子的金银玉器,没有人能永远守住。因富贵而骄横,是给自己留下祸根。功业完成之后,就自行引退,这才是合乎自然的道理。
第十章
【原文】
载营魄抱一,能毋离乎?抟(tuán)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修除玄监,能无疵乎?爱民活国,能毋以智乎?天门启合,能为雌乎?明白四达,能毋以知乎?生之、畜之,生而弗有,长而弗宰也。是谓玄德。
【注解】
- 营魄:魂魄,指人的精神与形体。
- 抱一:持守“道”,精神与形体合一不分离。
- 抟(tuán)气致柔:凝聚精气,达到婴儿般柔和的状态。
- 玄监:幽深的镜子,比喻人的内心。修除玄监指涤除内心的杂念。
- 天门:指人的感官。
- 为雌:保持雌性般的宁静、柔顺和被动。
- 玄德:深奥微妙的“德”,即生养万物而不占有、不主宰的品性。
【译文】
精神与形体合一,能不分离吗?凝聚精气达到柔和,能像婴儿一样吗?清除内心的杂念,能没有瑕疵吗?爱护人民、治理国家,能不用智巧吗?感官与外界接触,能保持宁静吗?通晓四方事理,能不用心机吗?生养万物,却不占为己有;统领万物,却不加以主宰。这就是幽深的“德”。
第十一章
【原文】
三十辐同一毂(gǔ),当其无,有车之用也。埏(shān)埴(zhí)而为器,当其无,有埴器之用也。凿户牖(yǒu)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也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
【注解】
- 毂(gǔ):车轮中心的圆木,中有圆孔,可以插轴。
- 埏(shān)埴(zhí):揉和陶土。
- 牖(yǒu):窗户。
- 无之以为用: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。“有”(实体部分)提供了便利和结构,但“无”(虚空的部分)才构成了真正的功能和用途。
【译文】
三十根辐条汇集在一个车毂上,正因为车毂中间是空的,车才有作用。揉捏陶土制作器具,正因为器具中间是空的,才有陶器的作用。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正因为房屋中间是空的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所以,“有”给人便利,“无”才真正发挥了作用。
第十二章
【原文】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畋(tián)猎,使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为腹不为目。故去彼取此。
【注解】
- 爽:在此处意为败坏、失调。“口爽”指味觉失灵,而非现代汉语的“爽快”。
- 行妨:行为不轨,做出有妨道义的事。
- 为腹不为目:只求满足内在的、基本的生存需求(腹),不追求外在的、感官的过度刺激(目)。
- 去彼取此:舍弃(彼)感官的奢华享受,选取(此)内在的质朴和安宁。
【译文】
缤纷的色彩,使人眼花缭乱;嘈杂的音调,使人听觉失灵;浓郁的滋味,使人味觉败坏;纵马打猎,使人心思狂野;稀有的货物,使人行为不轨。因此,圣人治理天下,只求填饱肚子,不求满足感官的享受。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选取前者。
第十三章
【原文】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之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也,及吾无身,有何患?故贵为身于为天下,若可以托天下矣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以寄天下矣。
【注解】
- 宠辱若惊:无论得到宠爱还是遭受侮辱,内心都受到惊动。这是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。
- 大患:最大的祸患,指身外之物的得失荣辱。
- 有身:因为有“我”这个身体和主观意识,才产生了荣辱、得失、祸患等烦恼。
- 贵为身于为天下: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还重。意指只有不为外物所役使、珍重自身生命本真的人,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。
【译文】
受到宠爱或侮辱都像是受到惊吓,看重大的祸患就像看重自己的身体一样。什么叫“宠辱若惊”?受宠是居于人下,得到它会惊恐,失去它也会惊恐,这就叫“宠辱若惊”。我之所以有大祸患,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;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,还会有什么祸患呢?所以,只有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还贵重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;只有爱惜自身如同爱惜天下的人,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。
第十四章
【原文】
视之而弗见,名之曰微;听之而弗闻,名之曰希;捪(mín)之而弗得,名之曰夷。三者不可致计,故混而为一。一者,其上不皦(jiǎo),其下不昧,寻寻呵,不可名也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沕(wù)望。随而不见其后,迎而不见其首。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,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【注解】
- 微、希、夷:分别形容“道”的三个特性:视觉上看不见、听觉上听不到、触觉上摸不着。
- 致计:追究、盘诘。
- 混而为一:形容“道”是混然一体,无法分割的。
- 皦(jiǎo):明亮。 昧:昏暗。
- 沕(wù)望:即“恍惚”,指“道”的形象模糊不清,难以把握。
- 道纪:道的纲领和规律。
【译文】
看它却看不见,称之为“微”;听它却听不到,称之为“希”;摸它却摸不着,称之为“夷”。这三者无法仔细追究,所以混同为一体。这个“一”,它的上面不显得光亮,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。它连绵不绝啊,无法用言语命名,最终又回归到“无物”的状态。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,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,这就叫做“惚恍”。跟随着它,看不见它的背后;迎接着它,看不见它的前头。掌握着当下的“道”,来驾驭现实的存在,能够认识宇宙的本源,这就叫做“道”的规律。
第十五章
【原文】
古之善为道者,微妙玄达,深不可志。夫唯不可志,故强为之容,曰:豫(yù)呵,其若冬涉川。犹呵,其若畏四邻;俨呵,其若客;涣呵,其若凌(líng)释;敦呵,其若朴;混呵,其若浊;旷呵,其若谷。浊而静之徐清,安以动之徐生。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欲盈,是以能蔽而不成。
【注解】
- 志:认识,识别。不可志,即深不可识。
- 豫(yù):小心谨慎。
- 俨:庄重恭敬。
- 涣:消融,比喻随和、没有棱角。
- 敦:敦厚。
- 朴:未经雕琢的木头,比喻纯朴。
- 蔽而不成:蔽,有遮盖、更新之意。“不成”指不自满于已有的成就,从而能不断更新,永不僵化。
【译文】
古代善于行“道”的人,思想精微,洞察玄妙,深刻得让人无法认识。正因为无法认识,所以只能勉强来形容他:他小心谨慎啊,像冬天趟过河流;他警觉戒备啊,像害怕四周的邻居;他恭敬严肃啊,像去做客一样;他随和可亲啊,像冰雪将要消融;他敦厚纯朴啊,像未经雕琢的木料;他浑然一体啊,像混浊的流水;他开阔通达啊,像空旷的山谷。在混浊中保持安静,就会慢慢澄清;在安定中有所行动,生机就会慢慢涌现。持守此“道”的人,不求自满。正因为不自满,所以能不断更新,永不僵化。
第十六章
【原文】
致虚极也,守静笃也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也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明也。不知常,妄。妄作,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【注解】
- 致虚极,守静笃:使内心的虚空达到极致,使外在的宁静保持专一。是修道的关键方法。
- 复:循环往复。
- 归根:回归到本源。
- 复命:回归到其本来的状态或使命。
- 常:永恒不变的规律。
- 容:包容、容纳。
- 殆:危险。
【译文】
使心灵的虚空达到极致,使内心的宁静保持专一。万物蓬勃生长,我由此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。万物纷纷芸芸,最终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源。回归根源叫做“静”, “静”叫做回归本性。回归本性是永恒的规律,认识了永恒的规律就是“明”。不认识这个永恒的规律而轻举妄动,就会有凶险。认识了永恒的规律才能包容一切,能包容一切才能大公无私,大公无私才能遍行天下,遍行天下才能符合自然,符合自然才能契合“道”,契合“道”才能长久,终身不会有危险。
第十七章
【原文】
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亲誉之;其次,畏之;其下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。犹呵,其贵言也。成功遂事,而百姓谓我自然。
【注解】
- 太上:最好的、最高境界的(统治者)。
- 下知有之:下面的人民仅仅知道有他的存在而已,感受不到他的干预。
- 贵言:珍惜言辞,不轻易发号施令。
- 我自然: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体现了“道”的最高境界,功成而民不知。
【译文】
最好的统治者,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;次一等的,人民亲近他、赞美他;再次一等的,人民畏惧他;最差的,人民侮辱他。当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时,人民自然也就不信任他了。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慎于言辞啊!他成就了功业,办好了事情,而老百姓却说:“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。”
第十八章
【原文】
故大道废焉,有仁义;智慧出焉,有大伪;六亲不和焉,有孝慈;邦家昏乱焉,有忠臣。
【注解】
本章通过对比,说明“仁义”、“孝慈”等德行是在“大道”丧失之后才被提倡出来的,是一种补救措施,而非最高境界。
- 大道:指淳朴自然、无需矫饰的社会状态。
- 大伪:巨大的虚伪和巧诈。
【译文】
所以,当大道被废弃了,才有所谓的“仁义”;聪明智巧出现了,才有巨大的虚伪;家庭亲族不和睦了,才有所谓的“孝慈”;国家昏庸混乱了,才有所谓的“忠臣”。
第十九章
【原文】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化弃虑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此三言也,以为文未足,故令有所属:见素保朴,少私而寡欲,绝学无忧。
【注解】
- 绝圣弃智:抛弃世俗所标榜的“圣明”和“智巧”,因为它们往往导致虚伪和争斗。
- 见素保朴:外在表现纯真,内在保持质朴。“素”是未经染色的丝,“朴”是未经雕琢的木。
- 绝学无忧:抛弃那些增长机心和欲望的学问,便能无忧无虑。
【译文】
抛弃所谓的圣明和智巧,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;抛弃仁义教化和巧虑,人民就能恢复孝慈的天性;抛弃精巧和功利,盗贼就不会产生。这三句话作为治理原则可能还不够,所以让它们有个总的归属:那就是外在表现纯真,内在保持质朴,减少私心,降低欲望,抛弃智巧之学,便无忧无虑。
第二十章
【原文】
唯与呵,其相去几何?美与恶,其相去何若?人之所畏,亦不可以不畏人。望呵,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若飨于太牢,而春登台。我泊焉未兆,若婴儿未咳。纍(léi)纍呵,如无所归。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遗。我愚人之心也,沌(dùn)沌呵。俗人昭昭,我独若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沕(wù)呵,其若海。望呵,其若无所止。众人皆有以,我独顽以鄙。我欲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【注解】
- 未央:没有尽头,无穷无尽。
- 熙熙(xī xī):热闹、高兴的样子。
- 太牢:古代祭祀或宴会所用的最高规格的牺牲,牛、羊、猪三牲俱全。
- 泊焉未兆:淡泊宁静,毫无征兆,形容内心平静无波。
- 昭昭:明亮,精明。
- 察察:明察,苛察。
- 食母:以“母”(即“道”)为食,指从“道”中汲取精神给养。
【译文】
恭敬地应诺与大声地呵斥,能相差多少呢?美好与丑恶,又相差多少呢?人们所畏惧的,也不能不畏惧。这种状况多么辽阔无尽,还没有尽头啊!众人都兴高采烈,好像要去参加丰盛的宴席,又像春天里登上高台眺望。只有我淡泊宁静,毫无征兆,如同还不会笑的婴儿。疲倦闲散啊,好像无家可归。众人都有富余,唯独我好像被遗弃。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,混沌不清!世人都那么精明,唯独我好像昏沉糊涂。世人都那么明察,唯独我那么迟钝。深沉啊,我像大海一样;辽远啊,我像无所停留的风。众人都有自己的用处,唯独我既固执又鄙陋。我唯独与人不同的,是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根本——“道”。
第二十一章
【原文】
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唯望唯沕(wù)。沕(wù)呵望呵,中有象呵;望呵沕(wù)呵,中有物呵;幽呵冥呵,中有精呵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顺众父。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?以此。
【注解】
- 孔德:盛大的德行。
- 望沕(wù):即“恍惚”,指“道”的状态模糊不清,难以把握。
- 象:形象、现象。
- 精:构成生命的最精微的物质或能量。
- 信:信验,凭证。
- 众父:万物的始祖,指“道”。
【译文】
大德的形态,是完全顺从于“道”的。“道”这个东西,只是恍恍惚惚。惚惚恍恍啊,其中却有形象;恍恍惚惚啊,其中却有实物;幽暗深远啊,其中却有精气;这精气无比真实,其中确有信验。从现在上溯到远古,它的名字永不消失,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初始。我如何知道万物初始的样子呢?就是凭借这个“道”。
第二十二章
【原文】
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;自视者不彰,自见者不明;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其在道也,曰余食赘(zhuì)行(形),物或恶之。故有道者弗居。
【注解】
- 企:踮起脚跟,引申为急于求成。
- 跨:迈开大步,引申为急功近利。
- 自视、自见、自伐、自矜:分别是自我表现、自以为是、自我夸耀、自高自大,都是违背“道”的自我中心行为。
- 余食赘(zhuì)行:剩饭和多余的形体(如肉瘤)。比喻多余、无用且令人厌恶的东西。
【译文】
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,迈开大步的人走不远。自我表现的人不会彰显,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明辨。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,自高自大的人无法长久。这些行为从“道”的观点来看,都像是剩饭和多余的形体,万物都厌恶它。所以有“道”的人不会这样做。
第二十三章
【原文】
曲则全,枉则正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是以圣人执一,为天下牧。不自视故彰;不自见故明;不自伐故有功;弗矜故能长。夫唯不争,故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「曲则全」者,几语哉!诚全归之。
【注解】
- 曲则全,枉则正...:这一系列是道家核心的辩证法思想,说明事物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。
- 执一:持守“道”。“一”即是“道”。
- 牧:楷模,表率。
- 几语哉:难道是空话吗?(表反问语气)
【译文】
委曲的反而能保全,弯曲的反而能伸直,低洼的反而能充盈,破旧的反而能更新,少取的反而能获得,多取的反而会迷惑。因此圣人持守“道”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。不自我表现,所以能彰显;不自以为是,所以能明辨;不自我夸耀,所以有功劳;不自高自大,所以能长久。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。古人所说的“委曲求全”这些话,难道是空话吗?实在是包含了万物保全的至理啊!
第二十四章
【原文】
希言自然。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?天地,天地而弗能久,又况于人乎?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同于德者,道亦德之。同于失者,道亦失之。
【注解】
- 希言自然:少言寡语是合乎自然的。
- 飘风:狂风。朝:一个早晨。
- 同于道...:指人的行为与追求会得到相应的结果。你追求什么,就会与什么融为一体,得到什么样的回应。
【译文】
少言寡语是合乎自然的。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。是谁使之如此?是天地。天地的猛烈作为尚且不能持久,何况是人呢?所以,从事于“道”的人就与“道”合一,追求“德”的人就与“德”合一,计较“失”的人就与“失”合一。与“德”合一的人,“道”也会成全他的“德”;与“失”合一的人,“道”也会任由他的“失”。
第二十五章
【原文】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萧呵寥呵,独立而不改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未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吾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【注解】
- 混成:浑然一体而成。
- 萧呵寥呵:形容寂静、空旷的样子。
- 逝、远、反:描述“道”运行的三个阶段:运行不息,到达远方,最终又返回本源。
- 四大:指道、天、地、王。
- 法:效法,遵循。
- 道法自然:此句是老子思想的精髓。“自然”不是指大自然,而是指“自己如此”,即“道”遵循的是其自身的、本然的规律,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。
【译文】
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,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存在。它无声无息,寂静辽阔,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,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。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就称它为“道”,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“大”。“大”意味着运行不息,运行不息意味着到达远方,到达远方意味着返回本源。所以说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也大。宇宙间有四种“大”的存在,而王是其中之一。人效法地,地效法天,天效法道,而道效法它自身的规律。
第二十六章
【原文】
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君子终日行,不离其辎(zī)重。虽有环官,燕处则超若。若何万乘之王,而以身轻于天下?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
【注解】
- 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:厚重是轻浮的根基,宁静是躁动的主宰。
- 辎(zī)重:古代指载有行李、物资的车辆,比喻人立身的根本、稳重的品德。
- 环官:指华丽的宫殿或景象。
- 燕处:安闲地居住。
- 万乘之王:“乘”指兵车,“万乘”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,代指大国君主。
【译文】
厚重是轻浮的根基,宁静是躁动的主宰。因此,君子整天行路,也不离开载着行李的车辆。即使有华丽的宫殿可以观赏,也能安然处之,超然物外。为什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,却要以轻浮的态度治理天下呢?轻浮就会失去根基,躁动就会失去主宰。
第二十七章
【原文】
善行者无辙迹,善言者无瑕谪,善数者不用筹策。善闭者无关楗(jiàn)而不可启也。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。是以圣人恒善救人,而无弃人,物无弃材。是谓袭明。故善人,善人之师;不善人,善人之资也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乎大迷,是谓眇(miǎo)要。
【注解】
- 辙迹:车轮的痕迹。无辙迹指行为顺应自然,不留痕迹。
- 瑕谪(zhé):过失,缺点。
- 筹策:古代用于计算的工具。
- 关楗(jiàn):门闩。
- 袭明:内藏的智慧,含而不露的光明。
- 资:借鉴、资料。
- 眇(miǎo)要:精微奥妙的道理。
【译文】
善于行走的人,不留痕迹;善于言谈的人,没有瑕疵;善于计算的人,不用筹码。善于关闭的人,不用门闩却无法打开;善于捆绑的人,不用绳索却无法解开。因此,圣人总是善于拯救人,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人;善于利用物,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。这叫做内蕴的智慧。所以,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,不善人是善人可以借鉴的资料。不尊重自己的老师,不珍惜自己的借鉴资料,即使再聪明也会陷入极大的迷惑,这就是精微奥妙的道理。
第二十八章
【原文】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恒德不离。恒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恒德乃足。恒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恒德不忒。恒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朴散则为器,圣人用则为官长,夫大制无割。
【注解】
- 雄/雌、荣/辱、白/黑:三组对立概念,体现了老子守柔、处下、不争的思想。
- 溪、谷:比喻谦下、包容。
- 朴:未经雕琢的原始木材,比喻纯真、本然的状态。
- 式:典范,模式。
- 忒(tè):差错。
- 无极:“道”的终极状态,无限而没有穷尽。
- 大制无割:最完美的制度是浑然一体的,不需要人为地分割。
【译文】
深知什么是雄强,却安守雌柔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溪涧。作为天下的溪涧,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。永恒的德性不离失,就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。深知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卑辱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山谷。作为天下的山谷,永恒的德性才会充足。永恒的德性充足,就能回复到原木般朴素的状态。深知什么是光明,却安守暗昧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典范。作为天下的典范,永恒的德性就不会有差错。永恒的德性没有差错,就能回归到无限的境界。朴素的“道”分化开来就成为具体的器物,圣人运用它,就能成为百官之长。真正伟大的制度是浑然一体,无需分割的。
第二十九章
【原文】
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弗得已。夫天下神器也,非可为者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物或行或随,或炅(jiǒng)或吹,或强或羸(léi),或培或堕。是以圣人去甚,去泰,去奢。
【注解】
- 神器:神圣的器物,比喻天下有其自身规律,不可强力妄为。
- 为者:强行作为的人。 执者:强行把持的人。
- 炅(jiǒng)或吹:有的和煦如暖风,有的急吹如寒风。比喻事物有温和与暴烈之分。
- 去甚,去泰,去奢:去除极端的、过分的、奢侈的行为。
【译文】
想要用强力夺取天下并有所作为,我看他是不会得逞的。天下是神圣的器物,不是可以强行作为的。强行作为的会失败,强行持有的会失去。万物总是有的前行,有的后随;有的和煦,有的急吹;有的强壮,有的羸弱;有的增益,有的坠毁。因此,圣人要去除那些极端的、过分的、奢侈的作为。
第三十章
【原文】
以道佐人主,不欲以兵强于天下,其事好还。师之所居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善者果而已,毋以取强焉。果而毋骄,果而勿矜,果而弗伐,果而不得已居,是谓果而不强。物壮而老,是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【注解】
- 好还:容易得到报应。
- 果而已:达到目的就停止。
- 不道:不符合“道”的规律。
- 早已:很快就会消亡。
【译文】
用“道”来辅佐君主的人,不会想着用武力在天下逞强,因为武力这种事很容易得到报应。军队所到之处,必然荆棘丛生。大战过后,必定是荒年。善于用兵的人,达到目的就停止,绝不借此逞强。达到了目的而不骄傲,达到了目的而不自大,达到了目的而不夸耀,达到了目的却出于不得已,这才是果决而不逞强。事物过于强盛就会走向衰老,这就叫不合于“道”,不合于“道”的很快就会消亡。
第三十一章
【原文】
夫兵者,不祥之器也。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弗居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,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。兵者不祥之_器也,不得已而用之。铦(tiǎn)袭为上,勿美之,若美之,是乐杀人也。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是以吉事尚左,丧事尚右。是以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居之也。杀人众则以悲哀泣之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【注解】
- 贵左/贵右:古代以左为吉位,以右为凶位。用兵是凶事,所以贵右。
- 铦(tiǎn)袭为上:锋利地袭击是上策。这是讲用兵的策略,但紧接着就强调不能美化它。
- 丧礼:用办丧事的礼节和心态来对待战争,体现了对生命的悲悯和对战争的厌恶。
【译文】
兵器啊,是不吉祥的东西。人们大都厌恶它,所以有“道”的人不使用它。君子平时以左边为贵,用兵时则以右边为贵。所以兵器不是君子的东西。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,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它。锋利取胜是上策,但不要美化战争,如果美化它,就是以杀人为乐。以杀人为乐的人,绝不可能在天下得志。因此,吉庆的事情以左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为上。所以偏将军站在左边,上将军站在右边,这是说要用丧礼的规格来对待战争。杀了很多人,就应该用悲哀的心情去哀悼;打了胜仗,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。
第三十二章
【原文】
道恒无名,朴虽小,而天下弗敢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俞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焉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也,犹小谷之与江海也。
【注解】
- 朴:未经雕琢的木头,比喻“道”的原始、纯真状态。
- 自宾:自然地归顺。
- 知止:知道适可而止,不无限扩张欲望和制度。
- 殆:危险。
【译文】
“道”永远是没有名字的,它像原木一样朴素,虽然看似微小,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。侯王如果能持守它,万物都会自然地归顺。天地阴阳之气相合,就会降下甘露,不用人为命令而自然均匀。万物产生后才有了名分,名分一旦确立,就应当知道适可而止。知道适可而止,才不会有危险。“道”存在于天下,就像溪流最终汇入江海一样。
第三十三章
【原文】
知人者智也,自知者明也。胜人者有力也,自胜者强也。知足者富也,强行者有志也。不失其所者久也,死而不妄者寿也。
【注解】
- 明:比“智”更高的境界,指向内的觉察。
- 强:真正的强大,指战胜自我。
- 死而不妄:帛书本作“死而不妄”,通行本作“死而不亡”。“不妄”可解为死后精神不悖于道,顺应自然,故为长寿。
【译文】
能了解别人的是机智,能认识自己的是高明。能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,能战胜自己的是真正的强大。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,坚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。不丧失立身之本的人能够长久,死后精神不灭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。
第三十四章
【原文】
道渢(fēng)呵,其可左右也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。万物归焉而弗为主。则恒无欲也,可名于小。万物归焉而弗为主,可名于大。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为大也,故能成大。
【注解】
- 渢(fēng)呵:通“泛”,广泛、流行的样子。
- 不辞:不推辞。
- 不为大:不自以为伟大。
【译文】
大道广泛流行啊,无所不在,可以向左,也可以向右。万物依赖它生存而它从不推辞,成就了功业而不占为己有。万物都归附于它而它不自居为主人。所以当它常处于无欲状态时,可称之为“小”;当万物归附而不自居为主人时,可称之为“大”。因此,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,正是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,所以才能成就真正的伟大。
第三十五章
【原文】
执大象,天下往,往而不害,安平太。乐与饵,过客止。故道之出言也,曰淡呵其无味也,视之不足见也,听之不足闻也,用之不可既也。
【注解】
- 大象:伟大的形象,指“道”。
- 安平太:“太”通“泰”,安宁、平和、太平。
- 饵:可口的食物。
- 既:穷尽。
【译文】
谁掌握了“道”这个伟大的形象,天下人都会向他走来。走来也不会受到伤害,反而能得到安宁、平和、太平。美妙的音乐和可口的食物,只能使路人暂时停留。而“道”说出来的话,是那样平淡无味啊!看它,看不清;听它,听不见;但它的作用,却是无穷无尽的。
第三十六章
【原文】
将欲翕(xī)之,必姑张之;将欲弱之,必姑强之;将欲去之,必姑与之;将欲夺之,必姑予之。是谓微明。柔弱胜强。鱼不可脱于渊,邦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【注解】
- 翕(xī):收敛,闭合。
- 微明:不易察觉的、微妙的智慧。
- 邦利器:国家的精良武器、权柄或制度,比喻不能轻易示人的根本手段。
【译文】
想要收敛它,必须暂且扩张它;想要削弱它,必须暂且增强它;想要废除它,必须暂且抬举它;想要夺取它,必须暂且给予它。这叫做不易察觉的智慧。柔弱最终能战胜刚强。鱼不能离开深渊,国家的精良武器不能轻易向人炫耀。
第三十七章
【原文】
道恒无为,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亦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万物将自定。
【注解】
- 自化:自我化育,自然发展。
- 无名之朴:指“道”那种没有名称、原始纯真的状态,用来遏制和镇服后天的欲望。
- 自定:自然安定。
【译文】
“道”永远是顺其自然的,侯王如果能持守它,万物将会自然化育。在化育中如果产生贪欲,我就用“道”那无名的质朴来镇住它。用无名的质朴镇住它,就不会再有贪欲了。没有贪欲而能保持清静,天下万物将自然安定。
第三十八章
【原文】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也,而乱之首也。前识者,道之华也,而愚之首也。是以大丈夫居其厚,不居其薄,居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【注解】
- 上德不德:最高的“德”不刻意表现为“德”的形式,所以是真有“德”。
- 无以为/有以为:“无以为”指无心去做,“有以为”指有心去做。
- 攘臂而扔之:伸出胳膊强迫别人遵守。
- 前识者:有先见之明的人,在此处指那些卖弄聪明、偏离大道的人。
- 华:浮华,与“实”相对。
【译文】
崇高之“德”是不刻意表现为“德”的,所以才真正有“德”;低下之“德”是刻意不失去“德”的名声,所以实际上没有“德”。崇高之“德”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。崇高的“仁”有所作为但无心如此;崇高的“义”有所作为且有心如此;崇高的“礼”有所作为而没人响应,于是就伸出胳膊强迫别人遵守。所以,丧失了“道”才有“德”,丧失了“德”才有“仁”,丧失了“仁”才有“义”,丧失了“义”才有“礼”。“礼”这个东西,是忠信浅薄的表现,是祸乱的开端。所谓的“先知”,不过是“道”的浮华,是愚昧的开始。因此,大丈夫立身于浑厚,不立身于浅薄;立身于朴实,不立身于浮华。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选取前者。
第三十九章
【原文】
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其致之也,谓天毋以清将恐裂,谓地毋以宁将恐发,谓神毋以灵将恐歇,谓谷毋以盈将恐竭,谓侯王毋以贵以高将恐蹶。故必贵而以贱为本,必高而以下为基。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,此其贱之本与?非也?故致数誉无誉。是故不欲禄禄若玉,珞珞若石。
【注解】
- 一:指“道”。
- 蹶(jué):跌倒,倾覆。
- 孤、寡、不谷:古代王侯的自谦之称。
- 致数誉无誉:追求过多的荣誉,最终等于没有荣誉。
- 禄禄若玉,珞珞若石:不愿像美玉那样华美珍贵,而愿像石头那样平凡坚实。
【译文】
自古以来凡是得到“一”(道)的:天得到“一”而清明,地得到“一”而安宁,神得到“一”而灵验,河谷得到“一”而充盈,侯王得到“一”而成为天下的表率。推而言之,天若不清明恐怕会崩裂,地若不安宁恐怕会震动,神若不灵验恐怕会消失,河谷若不充盈恐怕会枯竭,侯王若不以尊贵为高尚恐怕会倾覆。所以,尊贵必须以卑贱为根本,高位必须以低下为基础。因此侯王们自称为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,这不就是以卑贱为根本吗?不是吗?所以,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。因此,不愿像美玉那样华美珍-贵,而愿像石头那样平凡坚实。
第四十章
【原文】
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弗笑不足以为道。是以建言有之,曰:明道如昧,进道如退,夷道如纇(lèi)。上德如谷,大白如辱,广德如不足,建德如偷,质贞如渝。大方无隅,大器免(晚)成,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。道褒无名,夫唯道,善始且善成。
【注解】
- 夷道如纇(lèi):平坦的大道,反而像是崎岖不平的。
- 建德如偷:刚健的德行,反而像是懈怠的样子。
- 质贞如渝:纯真的本质,反而像是会变化不定的。
- 大器晚成:此处帛书原作“大器免成”,意为最伟大的器物是免于完成、永不固化的,与“晚成”含义有别。
- 褒:通“包”,隐藏。
【译文】
上等之士听了“道”,会努力去实践;中等之士听了“道”,半信半疑;下等之士听了“道”,哈哈大笑。不被嘲笑,就不配称之为“道”。所以古人立言说:光明的“道”看似暗昧,前进的“道”看似后退,平坦的“道”看似崎岖。崇高的“德”像空虚的山谷,最洁白的东西看似有污点,广大的“德”看似有不足,刚健的“德”看似懈怠,纯真的本质看似会变化。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,最伟大的器物最后才完成,最洪亮的音响听来无声,最宏伟的形象没有形状。“道”隐微而无名,只有“道”,善于开创万物,也善于成就万物。
第四十一章
【原文】
返也者,道之动也;弱也者,道之用也。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【注解】
- 返:循环往复,向对立面转化。
- 弱:柔弱,谦下。
- 有生于无:此句为老子宇宙生成论的核心。可见的“有”产生于不可见的“无”(道)。
【译文】
循环往复,是“道”运动的规律;柔弱谦下,是“道”发生作用的方式。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可见的“有”,而“有”又产生于不可见的“无”。
第四十二章
【原文】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沖气以为和。天下之所恶,唯孤寡不谷。而王公以自名也。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。古人之所教,亦我而教人,故强梁者不得其死,吾将以为教父。
【注解】
- 道生一...:老子著名的宇宙生成论。一(元气)、二(阴阳)、三(冲和之气)。
- 负阴而抱阳: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,说明万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。
- 沖气以为和:阴阳二气交融达到和谐。
- 教父:施教的根本原则。
【译文】
道衍生出混沌的元气,元气分化出阴阳二气,阴阳二气交合产生新生事物,由此衍生出万物。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,通过阴阳二气的交融达到和谐。天下人最厌恶的,就是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谷”这些称谓,而王公却用它们来称呼自己。事物有时受损反而得益,有时得益反而受损。古人所教导的,我也用来教导别人,所以,强横霸道的人不得好死,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教导的纲领。
第四十三章
【原文】
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。出于无有,入于无间。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也。
【注解】
- 至柔:最柔弱的东西,如水、气。
- 无有:虚无。
- 无间:没有间隙的地方。
【译文】
天下最柔弱的东西,却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无阻。它从“无”中产生,进入没有间隙的地方。我因此认识到“无为”的好处。不用言语的教化,顺其自然的益处,天下很少有什么能比得上啊!
第四十四章
【原文】
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
【注解】
- 病:祸害,毛病。
- 甚爱必大费:过分地爱惜名利,必定有巨大的耗费。
- 多藏必厚亡:过分地聚敛财富,必定有惨重的损失。
【译文】
声名和生命哪个更亲切?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要?得到和失去哪个更有害?过分地爱惜名利必定有巨大的耗费,过分地聚敛财富必定有惨重的损失。所以,懂得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,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,这样才可以长久。
第四十五章
【原文】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;大盈若盅,其用不穷。大直如屈,大巧如拙,大赢若绌。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。
【注解】
- 大成若缺...:一系列辩证思想,说明最完美的状态往往表现出不完美的样子。
- 盅(chōng):通“冲”,虚空。
- 绌(chù):不足,亏损。
- 正:法则,标准。
【译文】
最完美的东西,好像有缺陷,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;最充盈的东西,好像是空的,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。最正直的东西,好像是弯曲的;最灵巧的东西,好像是笨拙的;最丰盈的东西,好像是亏缺的。运动能战胜寒冷,清静能战胜燥热。清静无为,可以成为天下的治理法则。
第四十六章
【原文】
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。罪莫厚乎甚欲,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惨于欲得,知足之为足,此恒足矣。
【注解】
- 却走马以粪:退回战马,让它在田间拉粪耕作。形容天下太平,刀枪入库。
- 戎马生于郊:战马在城郊产下马驹,形容战事频繁,兵不解甲。
- 知足之为足: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感。
【译文】
天下太平的时候,退回战马用来耕田。天下混乱的时候,战马在城郊产下马驹。没有比强烈的欲望更深重的罪恶,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灾祸,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悲惨的过错。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感,才是永恒的满足。
第四十七章
【原文】
不出于户,以知天下;不窥于牖(yǒu),以知天道。其出也弥远,其知弥少。是以圣人弗行而知,弗见而明,弗为而成。
【注解】
- 弥:越,更加。
- 弗行而知...:圣人通过对内在“道”的把握,可以推知万物的规律,而不需要事事亲历。
【译文】
不出屋门,就能推知天下的道理;不望窗外,就能认识自然的规律。走得越远,知道得反而越少。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便能知晓,不必亲眼看见便能明白,不必亲身去做便能成功。
第四十八章
【原文】
为学者日益,为道者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无为而无不为也。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。及其有事也,又不足以取天下矣。
【注解】
- 日益:知识、欲望等一天天增加。
- 日损:欲望、机心等一天天减少。
- 无为而无不为:达到“无为”的境界后,顺应自然,反而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。
- 无事/有事:“无事”指清静无为,不搅扰人民;“有事”指多事扰民。
【译文】
追求学问的人,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;追求“道”的人,欲望一天比一天减少。减少了又减少,以至于达到“无为”的境界。虽然无为,却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。想要治理天下,必须以“无事”为原则。如果经常“有事”(多事扰民),就不配治理天xa下了。
第四十九章
【原文】
圣人恒无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得善也。信者信之,不信者亦信之,得信也。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(xī xī)焉,为天下浑心,百姓皆属耳目焉,圣人皆阂(hé)之。
【注解】
- 无心:没有固定的主观成见。
- 歙歙(xī xī):收敛、和光同尘的样子。
- 浑心:使天下人的心灵都归于浑朴。
- 阂(hé)之:使他们像孩童一样纯真。
【译文】
圣人没有固定的主观意见,而是以百姓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。对于善良的人,我以善良待他;对于不善良的人,我也以善良待他,这样就都能得到善了。对于守信的人,我信任他;对于不守信的人,我也信任他,这样就都能得到信了。圣人活在世上,收敛自己的心神,使天下人的心灵都归于浑朴。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,而圣人使他们都像孩童一样纯真。
第五十章
【原文】
出生入死。生之徒,十有三;死之徒,十有三;而民生生,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。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。盖闻善执生者,陵行不遇兕(sì)虎,入军不被甲兵。兕无所投其角,虎无所措其爪,兵无所容其刃。夫何故也?以其无死地焉。
【注解】
- 十有三:十分之三。指人寿命的几种归类。
- 生生:过分地奉养生命,反而损害生命。
- 善执生者:善于掌握生命规律的人。
- 无死地:身上没有可以被伤害的弱点。
【译文】
人从出生到死亡。属于长寿的人,占十分之三;属于短命的人,也占十分之三;而本来可以活得长久,却因为自己折腾而走向死亡的,也占十分之三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他们太注重养生,反而损害了生命。据说善于掌握生命规律的人,在山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在军队中不会被兵器伤害。犀牛用不上它的角,老虎用不上它的爪,兵器用不上它的刃。这又是什么缘故呢?因为他身上没有可以被伤害的“死地”。
第五十一章
【原文】
道生之,而德畜之;物形之,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。道生之,德畜之。长之,遂之,亭之,毒之,养之,覆之。生而弗有也,为而弗恃也,长而弗宰也,此之谓玄德。
【注解】
- 德畜之:“德”养育万物。
- 亭之,毒之:亭,使之安定;毒,使之厚实。
- 玄德:幽深微妙的“德”。
【译文】
“道”生成万物,“德”养育万物;万物呈现各种形态,环境使它们长成器具。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重“道”而珍视“德”的。“道”的尊贵和“德”的珍贵,并非有谁授予爵位,而是永远如此自然。是“道”生成了它们,是“德”养育了它们。使它们成长,使它们成熟,使它们安定,使它们厚实,抚养它们,保护它们。生成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,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其能,使万物成长而不去主宰它们,这就叫做幽深的“德”。
第五十二章
【原文】
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。既知其子,复守其母,没身不殆。塞其兑,闭其门,终身不勤。启其兑,济其事,终身不救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用其光,复归其明,毋遗身殃,是为袭常。
【注解】
- 母/子:“母”指“道”,“子”指万物。
- 兑:孔窍,指人的眼耳口鼻等感官。
- 勤:通“勤”,烦劳。
- 袭常:承袭永恒的规律。
【译文】
天下万物有一个开始,这个开始可以看作是天下万物的根源(母)。既然得到了万物的根源,就能认识万物这些子女。既然认识了万物,又能回过头来持守那万物的根源,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。堵塞住欲望的孔窍,关闭住欲望的门径,终身都不会有烦劳。倘若打开欲望的孔窍,去追逐俗事,那终身都无法救治了。能察见到细微的叫做“明”,能持守柔弱的叫做“强”。运用外在的光亮,返照内在的明朗,不给自身招来灾殃,这叫做承袭永恒的规律。
第五十三章
【原文】
使我介然有知,行于大道,唯迤(yí)是畏。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朝甚除,田甚芜;仓甚虚,服文采;带利剑,厌饮食;货财有余,是为盗夸,非道也。
【注解】
- 介然:微小、一点点的样子。
- 迤(yí):邪僻,歪斜。
- 夷:平坦。
- 径:小路,邪路。
- 盗夸:强盗的夸耀。
【译文】
假如我稍微有些知识,行走在大道上,唯一害怕的就是走上邪路。大道本是非常平坦的,但人们偏偏喜欢走小路。朝廷非常整洁,田地却非常荒芜;仓库非常空虚,统治者却穿着华丽的衣服,佩带着锋利的宝剑,吃腻了精美的食物,拥有过剩的财富。这叫做强盗的夸耀,完全不合于“道”啊!
第五十四章
【原文】
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,子孙以其祭祀不绝。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其德有余;修之乡,其德乃长;修之邦,其德乃丰;修之天下,其德乃普。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
【注解】
- 修之身:用“道”来修养自身。
- 以身观身...:由己及人,由近及远的观察和推论方法。
【译文】
善于建立的,根基牢固不可拔除;善于抱持的,紧密结合不会脱落。子子孙孙因此能祭祀不绝。用“道”来修养自身,他的“德”就会是真实的;用“道”来修养家庭,他的“德”就会是有余的;用“道”来修养乡里,他的“德”就会是长久的;用“道”来修养邦国,他的“德”就会是丰厚的;用“道”来修养天下,他的“德”就会是普遍的。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观察别的人,通过自家的情况来观察别的家,通过本乡的情况来观察别的乡,通过本邦的情况来观察别的邦,通过天下之理来观察整个天下。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是这样的呢?就是通过这个方法。
第五十五章
【原文】
含德之厚者,比于赤子,蜂虿(chài)虺(huǐ)蛇弗螫,攫鸟猛兽弗搏。骨弱筋柔而握固。未知牝牡之合而朘(zuī)怒,精之至也。终日号而不嚘(yōu),和之至也。和曰常,知和曰明,益生曰祥,心使气曰强。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
【注解】
- 赤子:婴儿。
- 蜂虿(chài)虺(huǐ):泛指毒虫毒蛇。
- 朘(zuī)怒:指婴儿的生殖器自然勃起。
- 嚘(yōu):声音沙哑。
- 祥:不祥,灾殃。
- 心使气:心神役使精气,指刻意逞强。
【译文】
蕴含“德”深厚的人,好比是初生的婴儿。毒虫毒蛇不蜇他,猛禽凶兽不抓他。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紧。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,但生殖器却能勃起,这是精气充沛的极致。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沙哑,这是和气充沛的极致。和谐叫做永恒,懂得和谐叫做明智,纵欲求生叫做灾殃,心神役使精气叫做逞强。事物过于强壮就会走向衰老,这叫不合于“道”,不合于“道”的很快就会消亡。
第五十六章
【原文】
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。塞其兑,闭其门;和其光,同其尘;挫其锐,解其纷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亦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亦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
【注解】
- 知者弗言,言者弗知: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言,夸夸其谈的人没有真知。
- 玄同:与“道”玄妙地认同。
【译文】
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言,夸夸其谈的人没有真知。堵塞住欲望的孔窍,关闭住欲望的门径;收敛自己的光芒,混同于世俗的尘埃;挫去自己的锋芒,解开世事的纷扰,这就叫做与“道”玄妙的认同。达到这种境界,就不能通过亲近来结交他,也不能通过疏远来离间他;不能通过利益来引诱他,也不能通过损害来伤害他;不能通过尊崇来抬高他,也不能通过贬低来轻贱他。所以他成为天下最尊贵的人。
第五十七章
【原文】
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也哉?夫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民多利器,而邦家滋昏;人多智而奇物滋起;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。是以圣人之言曰: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欲不欲,而民自朴。”
【注解】
- 以正治邦,以奇用兵:用正道来治理国家,用奇策来指挥作战。
- 无事:清静无为,不搅扰。
- 忌讳:禁令。
【译文】
用正道来治理邦国,用奇策来指挥用兵,用顺其自然的“无事”态度来治理天下。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?天下的禁忌越多,人民就越贫穷;人民的利器越多,国家就越昏乱;人们的智巧越多,邪门歪道就越是兴起;法令越是彰显,盗贼就越多。因此圣人说:“我无为,人民就自我化育;我好静,人民就自我归正;我无事,人民就自我富足;我无欲,人民就自我淳朴。”
第五十八章
【原文】
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祸兮,福之所倚,福兮,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也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也,其日固久矣。是以方而不割,廉而不刺,直而不绁(xiè),光而不耀。
【注解】
- 闷闷:宽厚、浑朴。
- 察察:严苛、苛察。
- 缺缺:狡黠、斤斤计较。
- 绁(xiè):绳索,引申为放肆、无所顾忌。
【译文】
政治宽厚,人民就淳朴;政治严苛,人民就狡黠。灾祸啊,幸福依傍在它的身旁;幸福啊,灾祸潜伏在它的其中。谁知道它们转化的终极呢?它们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状态。正的可以转变为奇的,善的可以转变为妖的。人们的迷惑,由来已经很久了。因此圣人,方正而不伤害人,锐利而不刺伤人,直率而不放肆,光明而不炫耀。
第五十九章
【原文】
治人、事天,莫若啬。夫为啬,是以早服,早服是谓重积德。重积德则无不克。无不克则莫知其极。莫知其极,可以有国。有国之母,可以长久。是谓深根固柢(dǐ),长生久视之道也。
【注解】
- 事天:顺应自然规律。
- 啬(sè):爱惜、节俭,此处指爱惜精神,不妄耗。
- 早服:早早地顺服于“道”。
- 有国之母:掌握了治国的根本(道)。
- 柢(dǐ):树根。
【译文】
治理人民、侍奉上天,没有比“吝啬”精神更好的了。所谓“吝啬”,就是要早早地顺服于“道”,早早顺服就是不断地积蓄“德”。不断地积蓄“德”,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。没有什么不能克服,那他的力量就没有极限。力量没有极限,就可以保有国家。掌握了保有国家的根本(道),就可以长久。这就是根扎得深、蒂结得牢,获得长久生命和视野的道理。
第六十章
【原文】
治大国若烹小鲜。以道莅天下,其鬼不神。非其鬼不神也,其神不伤人也。非其神不伤人也,圣人亦弗伤也。夫两不相伤,故德交归焉。
【注解】
- 烹小鲜:煎小鱼。比喻治理国家要保持稳定,不可多加搅扰。
- 莅(lì):临,治理。
- 其鬼不神:鬼怪不显现其灵异。意指政治清明,邪不胜正。
- 德交归焉:福祉就都汇集到(人民)那里去了。
【译文】
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(不能常翻动)。用“道”来治理天下,鬼怪就不显现灵异了。不是鬼怪不灵异,而是它的灵异伤不了人。不但它的灵异伤不了人,圣人本身也不会伤害人民。鬼神和圣人两者互不伤害,所以福祉就都汇集到人民那里去了。
第六十一章
【原文】
大邦者下流也,天下之牝也。天下之交也,牝恒以静胜牡。为其静也,故宜为下也。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于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,小邦不过欲入事人。夫皆得其欲,则大者宜为下。
【注解】
- 下流:江河的下游,比喻谦下、包容的位置。
- 牝(pìn):雌性。
- 取:在此处有多种含义,“取小邦”指获得小国的归附,“取于大邦”指被大国所容纳。
【译文】
大国要像江河的下游,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,是天下万邦交汇的地方。在交往中,雌柔的一方常常凭借宁静战胜雄强的一方。因为它宁静,所以适宜处在下方。大国对小国谦下,就能得到小国的归附;小国对大国谦下,就能被大国所容纳。所以,有的是通过谦下获得归附,有的是因为谦下而被容纳。所以大国的愿望不过是兼容并蓄、畜养人民,小国的愿望不过是融入其中、侍奉大国。要使双方都满足愿望,大国尤其应该保持谦下的姿态。
第六十二章
【原文】
道者,万物之奥也。善人之宝也,不善人之所保也。美言可以市尊,行可以贺人。人之不善也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卿,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,不若坐而进此。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?不谓求以得,有罪以免欤?故为天下贵。
【注解】
- 奥:深藏之处,引申为主宰。
- 保:庇护、保全。
- 市:换取、求得。
- 坐而进此:“此”指“道”。指安坐着敬献“道”的真理,比任何物质财富都宝贵。
【译文】
“道”,是万物的主宰。是善人的法宝,也是不善之人赖以庇护的根本。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尊重,高尚的行为可以获得别人的敬重。一个人即使不善,又有什么理由抛弃他呢?所以,在拥立天子、设置三公的典礼上,即使献上珍贵的玉璧和豪华的马车,也不如安坐着敬献这个“道”。古人为什么如此珍视“道”呢?不就是因为它有求必应,有罪可免吗?所以它被天下人所珍视。
第六十三章
【原文】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图难乎其易也,为大乎其细也。天下之难作于易;天下之大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必寡信,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于无难。
【注解】
- 报怨以德:用“德”来回报怨恨。
- 犹难之:总是把事情看得困难一些,谨慎对待。
【译文】
以“无为”的方式去作为,以“无事”的方式去处事,以“无味”的方式去体味。处理大小多少的事情,要用“德”来回报怨恨。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着手,成就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。天下的难事,都是从容易发展而来的;天下的大事,都是从细微积累而成的。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,才能成就他的伟大。轻易许诺的人必然缺少信用,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遭遇很多困难。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困难一些,所以最终反而没有困难了。
第六十四章
【原文】
其安也,易持也;其未兆也,易谋也;其脆也,易泮(pàn)也;其微也,易散也。为之于其无有也,治之于其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作于累土;百仞之高,始于足下。为之者败之;执之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也,故无败也;无执也,故无失也。民之从事也,恒于其几成而败之。故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矣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而不贵难得之货,学不学,而复众人之所过,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。
【注解】
- 泮(pàn):分解,融化。
- 慎终如始:到最后还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。
- 欲不欲,学不学:追求众人所不追求的(如道),学习众人所不学习的(如朴)。
【译文】
局面安定时,容易维持;征兆未现时,容易图谋;事物脆弱时,容易分解;事物微小时,容易消散。要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好,要在祸乱没有形成时就治理好。合抱的大树,是从小小的萌芽长起来的;九层的高台,是从一筐筐的泥土堆起来的;百丈的高度,是从脚下一步步开始的。强行作为的人会失败,强行把持的人会失去。所以圣人顺其自然,故没有失败;不强行把持,故没有失去。人们做事,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。所以,如果到最后还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,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。因此,圣人追求众人所不追求的,不看重稀有的货物;学习众人所不学习的,来补救众人的过错。他能够辅助万物自然发展,而不敢任意妄为。
第六十五章
【原文】
古之为道者,非以明民也,将以愚之也。民之难治也,以其智也。故以智知邦,邦之贼;以不智知邦,邦之德也。恒知此两者,亦楷式也。恒知楷式,此谓玄德。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乃至大顺。
【注解】
- 明民:使人民变得聪明、有心机。
- 愚之:使人民变得淳朴、无机心。“愚”并非愚蠢,而是指回归本真。
- 智:此处特指机巧、伪诈。
- 楷式:法则,典范。
- 与物反:与一般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反。
【译文】
古代善于行“道”的人,不是要让人民变得聪明,而是要让他们变得淳朴。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,就是因为他们心机太多。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祸害;不用智巧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福祉。永远懂得这两者的分野,就是一种法则。永远懂得这个法则,就叫做“玄德”。“玄德”多么深奥啊,多么长远啊,它与一般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反,最后却能达到最大的顺畅。
第六十六章
【原文】
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是以能为百谷王。圣人之在民前也,以身后之。其在民上也,以言下之。故居上而民弗重也,居前而民弗害也。天下乐推而弗厌。非以其无争与?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【注解】
- 善下之: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。
- 身后之:把自己放在他们后面。
- 言下之:用言辞对他们表示谦下。
- 弗重:不感到有重压。
【译文】
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千百条河谷的王者,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,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。圣人要想在人民前面,必须先把自己放在他们后面;要想在人民上面,必须先用言辞对他们表示谦下。所以,他虽然身居高位,人民却不感到压迫;他虽然身处人前,人民却不感到妨害。天下人都乐于推戴他而不厌烦。不正是因为他与世无争吗?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。
第六十七章
【原文】
小邦寡民,使有十百人之器毋用。使民重死而远徙。有车舟无所乘之;有甲兵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乐其俗,安其居。邻邦相望,鸡狗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在帛书甲乙本中位于此处附近,而通行本中为第八十章,内容基本一致)
- 十百人之器:指各种复杂的器具。
- 结绳:上古记事的方式。 本章描绘了一个顺应自然、无知无欲的理想社会图景。
【译文】
国家很小,人口稀少。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去使用。使人民看重生命而不轻易远徙他乡。虽然有车船,却没有地方乘坐;虽然有盔甲兵器,却没有机会陈列。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。他们吃得香甜,穿得漂亮,乐于他们的风俗,安于他们的居所。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,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,但人民直到老死,也互不往来。
第六十八章
【原文】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善者不多,多者不善。圣人无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。故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在帛书甲乙本中为最后一章,即第八十一章。此处遵从您提供的原文顺序。)
- 信言:真实的话。
- 为而弗争:有所作为,但是不与人争夺。这是圣人行为的最高准则。
【译文】
真实的话不华美,华美的话不真实。有真知的人不博杂,知识博杂的人没有真知。至善的人不贪多,贪多的人不是至善。圣人不积攒财富,他越是帮助别人,自己就越富有;越是给予别人,自己就越丰足。所以,自然的规律是,有利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;圣人的法则是,有所作为而不与人相争。
第六十九章
【原文】
天下皆谓我大,大而不肖。夫唯不肖,故能大,若肖,细久矣!我恒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夫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为成事长。今舍其慈,且勇;舍其俭,且广;舍其后,且先,则必死矣。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建之,如以慈垣之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六十七章。)
- 不肖: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。
- 三宝:慈、俭、不敢为天下先。
- 成事长:万物的首长。
- 垣(yuán):城墙。
【译文】
天下人都说我的“道”很博大,但似乎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。正因为它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,所以才能博大;如果它像某种具体的东西,那它早就变得渺小了!我常有三件法宝,持有并珍爱它:第一件叫慈爱,第二件叫俭啬,第三件叫不敢居于天下之先。因为慈爱,所以能勇武;因为俭啬,所以能广大;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之先,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。现在抛弃了慈爱却追求勇武,抛弃了俭啬却追求广大,抛弃了退后却追求争先,那一定会自取灭亡。慈爱,用来作战就能胜利,用来防守就能坚固。上天要成就谁,就会像用城墙保护他一样用慈爱来保护他。
第七十章
【原文】
善为士者,不武。善战者,不怒。善胜敌者,弗与。善用人者,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,古之极也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六十八章。)
- 不武:不逞勇武。
- 弗与:不与敌人正面硬拼。
- 配天:配合天道。
【译文】
善于做将帅的人,不逞勇武。善于作战的人,不轻易发怒。善于战胜敌人的人,不与敌人正面冲突。善于用人的人,甘居人下。这叫做不争的品德,这叫做善用别人的力量,这叫做配合天道,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。
第七十一章
【原文】
用兵有言曰: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是谓行无行,攘无臂,执无兵,乃无敌矣。祸莫大于无敌,无敌近亡吾宝矣。故抗兵相若,则哀者胜矣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六十九章。)
- 主/客:主动进攻为“主”,被动防御为“客”。
- 行无行:没有阵势的行军。
- 无敌:此处指轻敌,以为自己没有对手。
- 哀者:怀有悲悯之心的一方。
【译文】
用兵的人有句话说:“我不敢主动进攻,而宁愿被动防守;不敢前进一寸,而宁愿后退一尺。”这就叫:没有阵势的行军,没有臂膀的挥舞,没有兵器的执持,这样就没有可以匹敌的敌人了。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视敌人,轻视敌人就快要丧失我的法宝了。所以,当两军实力相当时,怀有慈悲之心的一方会取得胜利。
第七十二章
【原文】
吾言易知也,易行也。而人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。夫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。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章。)
- 言有宗,事有君:言论有它的宗旨,行事有它的根据。
- 被褐而怀玉:外表穿着粗布衣服,怀里却揣着美玉。比喻外表平凡而内怀真知。
【译文】
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实行。但是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,没有人能实行。言论有它的宗旨,行事有它的根据。正因为人们不了解这个,所以才不了解我。了解我的人很少,那么我就显得珍贵了。因此圣人外表穿着粗布衣服,怀里却揣着美玉。
第七十三章
【原文】
知不知,尚矣。不知知,病矣。是以圣人之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一章。)
- 知不知:知道自己有所不知。
- 不知知: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。
- 病病:把“病”当作“病”来对待。
【译文】
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这是很高明的。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这是毛病。圣人之所以没有毛病,是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来看待,所以才没有毛病。
第七十四章
【原文】
民之不畏威,则大畏将至矣。毋狭其所居,毋厌其所生。夫唯弗厌,是以不厌。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,自爱而不自贵也。故去彼取此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二章。)
- 威:指统治者的威压。
- 大畏:真正大的祸乱。
- 厌:压榨,使人厌烦。
- 自见/自贵:自我表现/自显高贵。
【译文】
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,那么真正大的祸乱就要到来了。不要压缩人民的生存空间,不要压榨人民的生计。正因为不去压榨,所以才不会被人民厌弃。因此,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现,懂得自爱但不自显高贵。所以要舍弃后者而选取前者。
第七十五章
【原文】
勇于敢者则杀,勇于不敢者则活。此两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恶,孰知其故?天之道: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(chǎn)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三章。)
- 勇于敢/勇于不敢:指逞强好斗和谦退守弱两种态度。
- 繟(chǎn)然:坦然、舒缓的样子。
- 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:天道之网广阔无边,看着稀疏,却一样也不会漏掉。
【译文】
勇于表现果敢的人容易被杀,勇于表现怯懦的人反而能存活。这两者,有时有利,有时有害。上天所厌恶的,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?自然的规律是:不争斗却善于取胜,不言语却善于回应,不召唤却自动到来,坦然而善于谋划。天道之网,广阔无边,看着稀疏,却一样也不会漏掉。
第七十六章
【原文】
若民恒且不畏死,奈何以杀惧之也?使民恒且畏死,而为奇者,吾得而杀之,夫孰敢矣?若民恒且必畏死,则恒有司杀者。夫代司杀者杀,是代大匠斫(zhuó)也。夫代大匠斫(zhuó)者,则希不伤其手矣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四章。)
- 司杀者:掌管刑罚的官吏。
- 大匠:高明的木匠。
- 斫(zhuó):砍、削。
【译文】
如果人民一直都不怕死,怎么能用死来吓唬他们呢?假使人民一直都怕死,而有人为非作歹,我把他抓来杀掉,那谁还敢呢?如果人民真的怕死,那么自有掌管刑罚的官吏来执行死刑。代替掌管刑罚的官吏去杀人,就好像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。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,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。
第七十七章
【原文】
人之饥也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,是以饥。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为,是以不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也,是以轻死。夫唯无以生为者,是贤于贵生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五章。)
- 有以为:有所作为,横加干涉。
- 求生之厚:统治者奉养自己太过丰厚。
- 无以生为者:不刻意追求生命享受的人。
【译文】
人民之所以饥饿,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,所以才饥饿。百姓之所以不好治理,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总是有所作为(横加干涉),所以才不好治理。人民之所以不畏惧死亡,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者奉养自己太过丰厚,所以人民才不畏惧死亡。只有那些不刻意追求生命享受的人,比那些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更高明。
第七十八章
【原文】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死之徒也,柔弱者生之徒也。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折。强大居下,柔弱居上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六章。)
- 死之徒/生之徒:“徒”指同类。属于死亡的一类/属于生存的一类。
- 强大居下,柔弱居上:强大的反而处于不利的下方,柔弱的反而处于有利的上方。这是对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又一次阐述。
【译文】
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,死后就变得僵硬了。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嫩脆弱的,死后就变得干枯了。所以说: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,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。军队强大了反而不能取胜,树木强大了就会被折断。所以,凡是强大的,都处于下方;凡是柔弱的,都处于上方。
第七十九章
【原文】
天之道,犹张弓也,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。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故天之道,损有余而益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孰能有余,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?唯有道者乎。是以圣人为而弗有,成功而弗居也,若此其不欲见贤也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七章。)
- 天之道:自然的规律。
- 人之道:人世间的法则。
- 见贤:显露自己的贤能。
【译文】
自然的规律,就像拉弓射箭一样:瞄高了就压低一点,瞄低了就抬高一点;拉过头了就放松一点,拉不够的就补充一点。所以,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。而人世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,是减损不足的去供给有余的。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奉献给天下呢?只有有“道”的人吧!因此,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,功成业就而不居功,他就是这样不愿显露自己的贤能。
第八十章
【原文】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柔之胜刚也,弱之胜强也,天下莫弗知也,而莫之能行也。故圣人之言云:“受邦之垢,是谓社稷之主;受邦之不祥,是谓天下之王。”正言若反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八章。)
- 无以易之: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(的柔弱)。
- 受邦之垢:承担整个国家的屈辱。
- 正言若反:正确的话听起来好像是反话。
【译文】
天下万物中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,但攻击坚强的东西,没有什么能胜过它。这是因为它柔弱到没有什么可以替代。柔能克刚,弱能胜强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,但却没有人能实行。所以圣人说:“能承担整个国家的屈辱,才配做国家的君主;能承受整个国家的不幸,才配做天下的君王。”正确的话听起来好像是反话。
第八十一章
【原文】
和大怨,必有余怨,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以责于人。故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夫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。
【注解】
(本章内容在通行本中是第七十九章。)
- 左契: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半,债权人执左契,债务人执右契。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,比喻只保留凭证,但宽厚待人。
- 司契/司彻:“司契”指掌管契约,象征宽容;“司彻”指掌管税收,象征苛刻。
- 天道无亲,恒与善人:天道没有偏私,但其运行结果总是与善良的人相符。
【译文】
调解深重的怨恨,必然还会有残余的怨恨,这怎么能算是最好的办法呢?因此,圣人拿着借贷契约的左半边(像债主一样宽厚),却不去逼迫别人偿还。所以,有“德”的人就像掌管契约一样给人宽容,没有“德”的人就像掌管税收一样对人苛刻。天道对谁都没有偏爱,永远与善良的人同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