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道德经第一章:道可道,非恒道——道的不可言说性

引言
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,仅仅六十余字,却包含了老子哲学的核心命题。它开宗明义地提出了"道"与"名"的概念,阐述了"有"与"无"的关系,为整部《道德经》奠定了哲学基础。

这一章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道家智慧的大门。理解了这一章,就掌握了进入老子思想殿堂的方法;参透了这一章,就领悟了道家哲学的精髓。

本章的核心在于指出:真正的"道"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,但我们又必须通过语言来接近它。这种悖论恰恰体现了道的玄妙和深邃。

原文

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噭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逐句详解

第一句: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

原文: 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

注解:

  • :第一个"道"是名词,指宇宙的本原、万物的根源、自然的规律
  • 可道:第二个"道"是动词,意为"说出、言说、表达"
  • :不是
  • :永恒的、不变的、绝对的(传世本作"常")
  • 恒道:永恒不变的道,真正的道

白话译文: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。

深层含义: 这句话揭示了道的第一个特性——不可言说性。老子认为,真正的"道"是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的。一旦我们试图用语言去定义道,就已经偏离了道的本质。这是因为:

  1. 语言是有限的,而道是无限的
  2. 语言是相对的,而道是绝对的
  3. 语言是静态的,而道是动态的
  4. 语言是分别的,而道是统一的

第二句: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

原文: 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

注解:

  • :第一个"名"是名词,指名称、概念、定义
  • 可名:第二个"名"是动词,意为"命名、称呼、定义"
  • 恒名:永恒不变的名称、绝对的概念

白话译文: 可以用概念定义的名称,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了。

深层含义: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,不仅"道"本身不可言说,连用来指称事物的"名"也是相对的、变化的。这提醒我们:

  1. 不要执着于名相,名称只是方便的工具
  2. 概念会随时空变化,没有绝对的定义
  3. 要透过名相看本质,不被表象所迷惑

第三句:无名,万物之始也

原文: 无名,万物之始也。

注解:

  • 无名:没有名称的状态,指道的原初状态
  • 万物:宇宙中的一切存在
  • :开始、起源、本原

白话译文: 无名的状态,是万物的开始。

深层含义: 在万物产生之前,道处于"无名"的状态。这个"无名"不是缺少名称,而是超越了一切名称和概念。它代表着:

  1. 混沌未分的原初状态
  2. 无限可能的潜在状态
  3. 超越分别的统一状态

第四句:有名,万物之母也

原文: 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

注解:

  • 有名:有了名称的状态,指道显现为万物后的状态
  • :母亲,这里指养育、生成的意思

白话译文: 有了名称的状态,是万物的母亲。

深层含义: 当道开始创生万物时,就进入了"有名"的状态。万物各有其名,各有其性。"母"的比喻说明:

  1. 道养育万物,如母亲养育子女
  2. 万物虽有分别,但同出一源
  3. 道与万物的关系是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

第五句: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

原文: 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。

注解:

  • :所以、因此
  • 恒无欲:经常保持无欲的状态(也可断句为"恒无,欲以观其妙")
  • :观察、体察、领悟
  • :微妙、精妙、道的精微之处

白话译文: 所以要经常保持无欲的状态,来观察道的微妙。

深层含义: 这里提出了体悟道的方法——"无欲"。只有在没有私欲、没有执着的状态下,才能:

  1. 心灵澄明,洞察真相
  2. 超越主观,直观本质
  3. 回归本性,与道合一

第六句: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噭

原文: 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噭(jiào)。

注解:

  • 恒有欲:经常处于有欲的状态(也可断句为"恒有,欲以观其噭")
  • :帛书版用字,传世本作"徼",意为边界、表现、迹象

白话译文: 经常处于有欲的状态,来观察道的表现形迹。

深层含义: 这句话说明,"有欲"的状态也有其价值,可以让我们:

  1. 观察道在现象界的表现
  2. 理解道与物的相互关系
  3. 从具体事物中领悟道理

"无欲"与"有欲"构成了认识道的两个方面,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

第七句: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

原文: 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

注解:

  • 两者:指"无"和"有"(或"无欲"和"有欲")
  • 同出:出自同一个源头
  • 异名:名称不同
  • 同谓:所指相同

白话译文: 这两者出自同一个源头,虽然名称不同,但指向同一个东西。

深层含义: 老子在这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辩证思想:

  1. "有"和"无"不是对立的,而是统一的
  2. 它们都是道的不同面向和表现
  3. 分别只是为了认识的需要,本质上是一体的

第八句: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

原文: 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注解:

  • :深奥、神秘、幽深
  • 玄之又玄:玄妙之中还有玄妙,极其深奥
  • 众妙:一切奥妙、所有玄机
  • :门户、入口、通道

白话译文: 玄妙之中还有更深的玄妙,这是通向一切奥妙的大门。

深层含义: 这是全章的总结,指出道的特性:

  1. 道是无限深邃的,永无止境
  2. 道是一切奥秘的源头和归宿
  3. 要进入道的境界,必须有"玄之又玄"的体悟

哲理阐释

一、道的不可言说性

老子开篇就提出"道可道,非恒道",这不是故弄玄虚,而是指出了人类认识的根本局限。我们习惯于用语言和概念来认识世界,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分别和限定。当我们说"这是什么"的时候,同时也在说"这不是什么"。

真正的道是:

  • 无限的:超越一切限定
  • 动态的:永远在变化流转
  • 整体的:不可分割
  • 直觉的:只能体悟,不能言传

二、有与无的辩证法

"无名,万物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"揭示了道的两个方面:

"无"的层面:

  • 代表道的本体状态
  • 无形无相,无始无终
  • 蕴含无限可能性
  • 是万物的根源

"有"的层面:

  • 代表道的显现状态
  • 有形有相,有名有实
  • 展现具体的存在
  • 是万物的母体

这两者不是对立的,而是:

  1. 相互依存:无中生有,有归于无
  2. 相互转化:有无相生,循环不息
  3. 本质统一:同出一源,体用不二

三、观道的方法

老子提出了两种观道的方法:

"无欲"的观法:

  • 清空心灵,去除执着
  • 超越分别,直观本体
  • 体悟道的微妙本质
  • 达到"妙"的境界

"有欲"的观法:

  • 保持觉知,观察现象
  • 分析事理,认识规律
  • 理解道的具体表现
  • 认识"徼"的边界

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:

  • 无欲让我们看到本质
  • 有欲让我们理解现象
  • 两者结合,才能全面认识道

四、玄之又玄的境界

"玄之又玄"不是神秘主义,而是指出了道的无限性:

  1. 认识的深化:每深入一层,还有更深的一层
  2. 境界的提升:每上一个台阶,还有更高的台阶
  3. 体悟的无限:道的奥妙永无穷尽

这提醒我们:

  • 保持谦虚,永不自满
  • 持续探索,永无止境
  • 开放心灵,接纳未知

现实启示

一、在认识上

  1. 超越概念思维

    • 不要被固定的概念所束缚
    • 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
    • 认识到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
  2. 整体性思维

    • 学会从整体看问题
    • 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
    • 培养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
  3. 直觉的价值

    • 重视直觉和灵感
    • 在理性分析之外,培养直观能力
    • 相信内在的智慧

二、在实践上

  1. 工作中的应用

    • 不执着于固定的方法和模式
    •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
    • 在规则与变通之间找到平衡
  2. 人际关系

    • 不要用固定的标签定义他人
    • 理解每个人的多面性和变化性
    •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
  3. 个人成长

    • 不断突破自我设限
    • 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心态
    • 接纳变化,拥抱未知

三、在修养上

  1. 静心的练习

    • 每天留出时间静坐冥想
    • 练习观察而不评判
    • 培养内在的宁静
  2. 减少执着

    • 认识到一切都是暂时的
    • 不过分执着于结果
    • 学会随缘而安
  3. 回归简单

    • 简化生活,减少欲望
    • 返璞归真,亲近自然
    • 在简单中发现深邃

历代注解精选

王弼注

"道可道,非常道"——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,非其常也。故不可道,不可名也。

河上公注

"道可道"——谓经术政教之道也。"非常道"——非自然生长之道也。

苏辙注

"道可道,非常道"——莫非道也。而可道者不可常,惟不可道,而后可常耳。

憨山德清注

"道可道"——凡可以言说分别者。"非常道"——非真常之道也。盖真常之道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。

修习建议

每日观想

  1. 晨起静坐

    • 静坐5-10分钟
    • 观想"道"字,不作任何解释
    • 让心灵自然安住
  2. 日间觉察

    • 观察自己给事物贴标签的习惯
    • 练习看到事物的多面性
    • 保持"不知"的开放状态
  3. 晚间反思

    • 回顾一天的执着和分别
    • 思考哪些地方过于固执
    • 练习放下和释然

实践要点

  1. 语言的觉知

    • 注意自己使用绝对化的语言
    • 练习用"也许"、"可能"等词
    • 避免下定论和贴标签
  2. 思维的训练

    • 遇事从多个角度思考
    • 练习"亦此亦彼"的思维
    • 培养包容矛盾的能力
  3. 心灵的修养

    • 保持初学者的心态
    • 对未知保持敬畏
    • 在确定中看到不确定

结语
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,看似简单的六十余字,却蕴含着老子哲学的全部精髓。它告诉我们:

  • 真理超越语言,但我们仍需借助语言去接近真理
  • 世界充满分别,但分别之下是根本的统一
  • 认识有其局限,但正是这种局限让我们保持谦卑
  • 道无处不在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体悟

"道可道,非恒道"不是让我们放弃追求,而是提醒我们保持开放。"玄之又玄"不是故作高深,而是邀请我们进入无限的探索。

在这个充满确定性追求的时代,老子教导我们拥抱不确定性;在这个强调分别和定义的世界,老子提醒我们回归统一和整体。这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对现代人的启迪。

让我们带着这份领悟,继续深入道德经的智慧海洋,在"玄之又玄"中,找到通向"众妙之门"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