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杂篇第二十六章·外物

原文与译文

第一段:外物的不可预测

原文: 外物不可必,故龙逢(lóng féng)诛,比干戮(bǐ gān lù),箕子(jī zǐ)狂,恶来(è lái)死,桀、纣亡。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,而忠未必信,故伍员(wǔ yuán)流于江,苌弘(cháng hóng)死于蜀,藏其血,三年而化为碧。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,而孝未必爱,故孝己忧而曾参悲。

译文: 外在的事物是不可强求的,所以关龙逢被杀,比干被戮,箕子装疯,恶来而死,桀王、纣王灭亡。君主没有不希望臣子忠诚的,但忠诚却未必被信任,所以伍子胥被扔到江里,苌弘死在蜀地,他的血被藏起来,三年后化为碧玉。父母没有不希望子女孝顺的,但孝顺却未必受到爱护,所以孝己忧愁,曾参悲伤。

第二段:事物相克的规律

原文: 木与木相摩则然,金与火相守则流,阴阳错行,则天地大骇(hài),于是乎有雷有霆(tíng),水中有火,乃焚大槐。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。螴蜳(zhǐ dài)不得成,心若县(xuán)于天地之间,慰暋(wèi mǐn)沈屯,利害相摩,生火甚多,众人焚和,月固不胜火,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。

译文: 木头与木头相摩擦就会燃烧,金属遇到火就会熔化,阴阳之气运行错乱,天地就会大为震惊,于是就有雷电,水中有火,就会烧毁大槐树。有过分的忧虑陷入两难而无处逃避。虫子不能成形,心好像悬在天地之间,忧愁沉闷,利害相冲突,生出很多火气,众人都被烧毁了和谐,月亮本来就不能胜过火,于是就有疾速断绝而道理穷尽的情况。

第三段:涸辙之鲋的寓言

原文: 庄周家贫,故往贷粟于监河侯。监河侯曰:"诺。我将得邑金,将贷子三百金,可乎?"庄周忿然作色曰:"周昨来,有中道而呼者,周顾视车辙(zhé),中有鲋鱼(fù yú)焉。周问之曰:'鲋鱼来,子何为者耶?'对曰:'我,东海之波臣也。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!'周曰:'诺,我且南游吴越之王,激西江之水而迎子,可乎?'鲋鱼忿然作色曰:'吾失我常与,我无所处。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。君乃言此,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。'"

译文: 庄周家里贫穷,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食。监河侯说:"好的。我将要收到封邑的钱,将借给你三百金,可以吗?"庄周愤怒地变了脸色说:"我昨天来的时候,路上有喊叫的声音,我回头看车辙,里面有一条鲫鱼。我问它说:'鲫鱼啊,你为什么在这里?'它回答说:'我是东海的臣民。你有没有一斗一升的水来救活我呢?'我说:'好的,我将要南下游说吴、越的君主,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你,可以吗?'鲫鱼愤怒地变了脸色说:'我失去了我常有的水,我没有地方住。我只要得到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。你却说这样的话,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找我。'"

寓意解读

这一章通过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,深刻揭示了外物的不可预测性和人们对外物的错误态度:

1. 外物不可必

历史上忠臣孝子的悲剧命运说明,外在的成功、认可、回报都是不可强求的。即使是最好的品德,也不能保证得到相应的回报。

2. 远水不解近渴

鲫鱼的故事是经典的寓言,说明了:

  • 及时性: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及时的,远大的承诺不如当下的实际行动
  • 实用性:简单实用的帮助胜过宏大空洞的许诺
  • 现实性:要关注当下的实际需要,而不是未来的美好愿景

3. 顺应自然

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(如木摩生火、金遇火流)说明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,人应该顺应而不是对抗这些规律。

现代启示

  1. 不执著于结果:做正确的事,但不要执著于必须得到什么回报
  2. 关注当下:比起遥远的承诺,更要重视当下能提供的实际帮助
  3. 认识现实:理解外物的不可控性,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自足
  4. 及时行善:帮助他人要及时,不要让好心变成空头支票

庄子通过这些故事提醒我们,真正的智慧在于不被外物所累,保持内心的自由和独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