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庄子系列:骈拇篇——人为造作与自然本性

《骈拇》是《庄子》外篇的第八篇,通过"骈拇"(脚趾相连)和"枝指"(多余的手指)这两个生动的比喻,深刻批判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乐对人性的扭曲和束缚。庄子认为,这些看似美好的道德规范,实际上就像多余的脚趾和手指一样,是对自然本性的累赘和伤害。

第一节:骈拇枝指——多余之累

原文

骈拇枝指出乎性哉,而侈于德;附赘县疣出乎形哉,而侈于性;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,列于五藏哉,而非道德之正也。是故骈于足者,连无用之肉也;枝于手者,树无用之指也;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,淫僻于仁义之行,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。

白话译文

脚趾相连、多余的手指,虽然出于天性,却超过了正常的德性;附着的赘肉、悬挂的肉瘤,虽然生于形体,却超出了本性。那些在仁义上用尽心思的人,虽然仁义之情列于五脏之中,却不是道德的正道。所以脚趾相连的,是连着无用的肉;手上多指的,是长着无用的指头;在五脏情性上多生枝节的人,就会在仁义的行为上走入邪路,在聪明的运用上过分用心。

哲学解读

庄子开篇就用"骈拇枝指"这个形象的比喻,点出了全篇的主题:

  1. 自然与多余:骈拇枝指虽然是天生的,但却是多余的、无用的。同样,仁义虽然看似出于人的内心,但过分追求就成了累赘。

  2. 本性的扭曲:"侈于德"、"侈于性"——超出了正常的德性和本性。这说明即使是天生的东西,如果超出了适度,也会成为负担。

  3. 仁义的异化:将仁义比作骈拇枝指,是庄子对儒家价值观的尖锐批判。在他看来,过分强调仁义,反而会让人"淫僻于仁义之行",偏离了真正的道德。

第二节:感官之惑——技能的异化

原文

是故骈于明者,乱五色,淫文章,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?而离朱是已!多于聪者,乱五声,淫六律,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?而师旷是已!枝于仁者,擢德塞性以收名声,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?而曾、史是已!骈于辩者,累瓦结绳窜句,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,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?而杨、墨是已!

白话译文

所以,视力过人的,会搅乱五色,沉溺于花纹图案,那些青黄色彩、礼服花纹的绚烂,不就是这样吗?离朱就是这样的人!听力过人的,会搅乱五声,沉溺于六律,那些金石丝竹、黄钟大吕的声音,不就是这样吗?师旷就是这样的人!在仁德上有多余才能的,会抬高德行、堵塞本性来收获名声,让天下人像吹奏乐器一样遵奉那些做不到的法则,不就是这样吗?曾参、史鱼就是这样的人!在辩论上有多余才能的,会堆砌辞藻、编织语句,让心思游走在"坚白同异"的论辩之间,疲于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论,不就是这样吗?杨朱、墨翟就是这样的人!

哲学解读

庄子通过四个著名人物的例子,说明了技能和才华的异化:

  1. 离朱之明:离朱是传说中视力极好的人,但过分的视力反而让他沉迷于色彩的绚烂,失去了朴素的审美。

  2. 师旷之聪:师旷是著名的乐师,但过分的听力让他沉溺于音律的繁复,忘记了音乐的本真。

  3. 曾史之仁:曾参和史鱼都是以仁德著称的人,但他们的仁德成了获取名声的工具,让天下人不得不勉强遵循那些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。

  4. 杨墨之辩:杨朱和墨翟都是善辩的思想家,但他们的辩论变成了文字游戏,在概念的迷宫中失去了真理的追求。

这四个例子告诉我们:任何才能和技艺,一旦过度发展,都会背离其本来的目的,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

第三节:长短之性——自然的合理性

原文

彼正正者,不失其性命之情。故合者不为骈,而枝者不为跂;长者不为有余,短者不为不足。是故凫胫虽短,续之则忧;鹤胫虽长,断之则悲。故性长非所断,性短非所续,无所去忧也。

白话译文

那真正端正的人,不会失去他们性命的真情。所以天生合在一起的不算连生,天生分开的不算支离;天生长的不算多余,天生短的不算不足。因此野鸭的腿虽然短,接长了它就会忧愁;仙鹤的腿虽然长,截短了它就会悲伤。所以天性长的不应该截断,天性短的不应该接续,这样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。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是庄子自然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:

  1. 性命之情:每个生命都有其自然的状态和本性,这就是"性命之情"。真正的智慧是保持这种自然状态。

  2. 凫鹤之喻:野鸭腿短、仙鹤腿长,都是它们的自然状态。人为地改变,反而会带来痛苦。这个比喻深刻地说明了尊重差异性的重要性。

  3. 无为而治:"性长非所断,性短非所续"——不要用人为的标准去改变自然的状态。这正是道家"无为"思想的体现。

第四节:仁义之忧——道德的负担

原文

意仁义其非人情乎!彼仁人何其多忧也。且夫骈于拇者,决之则泣;枝于手者,龁之则啼。二者或有余于数,或不足于数,其于忧一也。今世之仁人,蒿目而忧世之患;不仁之人,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。故意仁义其非人情乎!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何其嚣嚣也。

白话译文

我想仁义恐怕不是人的真情吧!那些仁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忧愁呢?况且脚趾相连的人,分开它就会哭泣;手指多余的人,咬掉它就会啼哭。这两种人,一个是多于正常,一个是不同于正常,但他们的忧愁是一样的。现在世上的仁人,睁大眼睛忧虑世间的祸患;不仁的人,断绝性命的真情而贪图富贵。所以我想仁义恐怕不是人的真情吧!从夏商周三代以来,天下为什么这样喧嚣不安呢?

哲学解读

庄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:仁义真的符合人性吗?

  1. 仁人多忧:践行仁义的人总是忧国忧民,这种忧虑本身就说明仁义带来的是负担而非快乐。

  2. 两种极端:仁人"蒿目而忧世之患",不仁之人"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",两者都偏离了自然的中道。

  3. 历史的证明:"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何其嚣嚣也"——自从有了仁义礼乐的教化,天下反而更加混乱。这是对儒家"克己复礼"理想的直接挑战。

第五节:规矩之害——自然与人为

原文

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,是削其性者也;待绳约胶漆而固者,是侵其德者也;屈折礼乐,呴俞仁义,以慰天下之心者,此失其常然也。天下有常然。常然者,曲者不以钩,直者不以绳,圆者不以规,方者不以矩,附离不以胶漆,约束不以纆索。

白话译文

况且需要依靠钩绳规矩才能端正的,这是削减了它的本性;需要依靠绳索胶漆才能牢固的,这是侵害了它的德性;委曲求全于礼乐,吹嘘仁义,用来安慰天下人心的,这是失去了自然常态。天下有自然的常态。所谓常态,就是弯曲的不用钩来矫正,笔直的不用绳来取直,圆的不用圆规,方的不用矩尺,连接的不用胶漆,约束的不用绳索。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深刻批判了人为规范对自然本性的破坏:

  1. 工具的悖论:钩绳规矩本是用来矫正的工具,但需要这些工具才能"正"的东西,本身就已经失去了自然的正。

  2. 礼乐仁义的本质:庄子将礼乐仁义比作钩绳规矩,认为它们都是外在的强制,而非内在的自然。

  3. 常然之道:真正的"常然"(自然常态)是不需要任何外在规范的。天生弯的就让它弯,天生直的就让它直,这才是尊重自然。

第六节:殉身之同——批判等级观念

原文

自三代以下者,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!小人则以身殉利;士则以身殉名;大夫则以身殉家;圣人则以身殉天下。故此数子者,事业不同,名声异号,其于伤性以身为殉,一也。

白话译文

从夏商周三代以来,天下没有不用外物改变自己本性的!小人用生命殉葬利益;士人用生命殉葬名声;大夫用生命殉葬家族;圣人用生命殉葬天下。所以这几种人,事业不同,名声各异,但就伤害本性、以身殉葬而言,都是一样的。

哲学解读

这是庄子最激进的观点之一:

  1. 殉的普遍性:从小人到圣人,都在为某种外在的价值牺牲自己的生命和本性。

  2. 等级的虚妄:世俗认为圣人高于大夫,大夫高于士人,士人高于小人。但在庄子看来,他们都是"伤性以身为殉",本质上没有区别。

  3. 价值的相对性:无论是为利、为名、为家还是为天下,只要是牺牲本性的,都是错误的。这彻底颠覆了儒家的价值体系。

第七节:臧谷亡羊——殊途同归的迷失

原文

臧与谷,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。问臧奚事,则挟策读书;问谷奚事,则博塞以游。二人者,事业不同,其于亡羊均也。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,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。二人者,所死不同,其于残生伤性均也。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?

白话译文

臧和谷两个人一起放羊,都把羊弄丢了。问臧在做什么,原来是拿着竹简读书;问谷在做什么,原来是玩博戏游乐。这两个人做的事不同,但在丢羊这件事上是一样的。伯夷为了名声死在首阳山下,盗跖为了利益死在东陵之上。这两个人死的原因不同,但在残害生命、伤害本性上是一样的。为什么一定要肯定伯夷而否定盗跖呢?

哲学解读

庄子通过两个精彩的对比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

  1. 臧谷亡羊:一个因为读书(高雅之事),一个因为赌博(低俗之事),但结果都是失职。这说明不管动机多么高尚,偏离本职都是错误的。

  2. 伯夷盗跖:伯夷是道德典范,盗跖是大盗,但他们都为了某种价值观而牺牲生命。在庄子看来,这种牺牲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。

  3. 超越道德判断:庄子不是要为盗跖辩护,而是要指出:当我们过分执着于某种价值(无论是道德还是利益)时,都会失去生命的本真

第八节:真正的聪明——回归自我

原文

吾所谓臧者,非所谓仁义之谓也,臧于其德而已矣;吾所谓臧者,非所谓仁义之谓也,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;吾所谓聪者,非谓其闻彼也,自闻而已矣;吾所谓明者,非谓其见彼也,自见而已矣。夫不自见而见彼,不自得而得彼者,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,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。

白话译文

我所说的善,不是指仁义,而是完善自己的德性;我所说的善,不是指仁义,而是任凭自己性命的真情;我所说的聪,不是指能听到外界,而是能听到自己;我所说的明,不是指能看见外界,而是能看见自己。那些不能看见自己却去看别人,不能自得却去得到别人认可的人,这是得到别人的所得而不能自得其所得,适应别人的适应而不能自适其所适。

哲学解读

这段话是全篇的点睛之笔,提出了庄子的理想境界:

  1. 重新定义善:真正的善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,而是"臧于其德"、"任其性命之情"——完善自己的内在德性,顺应自己的生命本性。

  2. 内视内听:"自闻"、"自见"——真正的聪明不是对外界了如指掌,而是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。

  3. 自得其得: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,不要追求别人认可的成功。真正的成功是"自得其得"、"自适其适"——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哲学思考:在规范与自由之间

《骈拇》篇的核心思想是对一切人为规范的批判,主张回归自然本性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主张无序和放纵。他批判的是:

  1. 过度的规范:当道德、礼法、技艺等超出了必要的限度,就会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。

  2. 统一的标准: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,就像要把鸭子的腿接长、把鹤的腿截短一样荒谬。

  3. 外在的价值:为了名利、道德、甚至"天下"而牺牲自己的本性,都是本末倒置。

庄子的理想是:

  • 尊重差异:承认并接受每个人、每个事物的独特性
  • 适度原则:在必要的规范和自然的本性之间找到平衡
  • 内在超越:通过"自见"、"自闻"、"自得"达到真正的自由

现代启示:如何活出真实的自己

在现代社会,《骈拇》篇的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:

  1. 警惕"内卷":当竞争和追求超出合理范围,就像"骈拇枝指"一样成为负担。

  2. 拒绝统一标准:不要盲目追求别人定义的成功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
  3. 保持本真:在社会角色和自我本性之间保持平衡,不要完全被外在期待所定义。

  4. 适可而止:任何好的东西,过度了都会走向反面。保持中道,避免极端。

  5. 向内探索:"自见"、"自闻"——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,不要忘记内在的成长和自我认识。

庄子通过《骈拇》告诉我们: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,而是找到并坚守自己的本性;真正的智慧不是无所不知,而是深刻地认识自己。在这个充满规范和期待的世界里,保持一份对本性的尊重和坚守,或许是我们能够给予自己的最好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