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庄子系列:秋水(中)——物我之辩与天人之分
在《秋水》上篇,我们随河伯的目光,见证了从江河到大海,再到无穷宇宙的认知飞跃。北海若的智慧,为我们揭示了“道”的无限与超越性。进入中篇,庄子将视角从宏大的宇宙拉回到具体的物、我、人、事,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寓言,继续深化“天人”、“物我”、“知行”的辩证关系。
第一节:夔、蚿、蛇、风、目、心——天机与自然的律动
原文
夔怜蚿,蚿怜蛇,蛇怜风,风怜目,目怜心。 夔谓蚿曰:"吾以一足趻踔而不行,予无如矣。今子之使万足,独奈何?" 蚿曰:"不然。子不见夫唾者乎?喷则大者如珠,小者如雾,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。今予动吾天机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" 蚿谓蛇曰:"吾以众足行,而不及子之无足,何也?" 蛇曰:“夫天机之所动,何可易邪?吾安用足哉!” 蛇谓风曰:“予动吾脊胁而行,则有似也。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,蓬蓬然入于南海,而似无有,何也?” 风曰:"然,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,然而指我则胜我,鰌我亦胜我。虽然,夫折大木,蜚大屋者,唯我能也。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。为大胜者,唯圣人能之。"
白话译文
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(马陆),蚿羡慕无脚的蛇,蛇羡慕无形的风,风羡慕能看的眼睛,眼睛羡慕能思虑的心。
夔对蚿说:“我靠一只脚跳跃着行走,没有比我更简单的了。现在你驱使上万只脚,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” 蚿说:“不是这样的。你没见过吐唾沫的人吗?喷出来的时候,大的像珍珠,小的像雾气,混杂着落下的数都数不清。我现在只是触动我天生的机能,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能这样。”
蚿对蛇说:“我用这么多脚走路,反倒比不上你没有脚,这是为什么?” 蛇说:“天生机能的驱动,哪里是能够轻易改变的呢?我哪里用得着脚啊!”
蛇对风说:“我靠扭动脊背和胁骨行走,还算有个形状。现在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,又呼呼地吹到南海,却好像没有形体,这是为什么?” 风说:“是的。我呼呼地从北海刮到南海,然而,人用手指戳我,就能胜过我;用脚踢我,也能胜过我。虽然如此,但能折断大树、掀翻大屋的,只有我能做到。所以,(我以无数次微小的失败)最终成就了伟大的胜利。能做到真正伟大胜利的,只有圣人能办到。”
哲学解读
这个奇特的“羡慕链”,是庄子对“天机”和“自然”的绝妙阐释。
- 各行其道,不知所以:从夔的一足,到蚿的万足,再到蛇的无足,它们都只是在“动吾天机”,顺应其自然的本性而行动,自己也无法解释“为什么”。这说明,自然万物的运行,遵循着一种超越个体理解的内在规律,即“天机”。强行用理智去分析和干预,反而会破坏这种和谐。
- 无用之用,大胜之道:风的故事最为深刻。它看似无形,可以被轻易地“指”和“鰌”(踢),在微观层面是“不胜”的。但正是这种无形的、无所不在的力量,才能成就“折大木、蜚大屋”的“大胜”。这再次呼应了“无用之用”的主题: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,才能获得整体的、根本性的胜利。而能做到这一点的,只有体道无为的“圣人”。
- 存在的圆满:这条羡慕链也暗示了,每一种存在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圆满和局限。夔、蚿、蛇、风、目、心,各自羡慕对方,却不知自己也为对方所羡慕。这提示我们,不必盲目羡慕他者,而应安于自己的本性,发挥自己的“天机”。
第二节:孔子于匡——勇气的层次
原文
孔子游于匡,宋人围之数匝,而弦歌不辍。子路入见,曰:“何夫子之娱也?” 孔子曰:“来!吾语女。我讳穷久矣,而不免,命也;求通久矣,而不得,时也。当尧、舜而天下无穷人,非知得也;当桀、纣而天下无通人,非知失也。时势适然。夫水行不避蛟龙者,渔父之勇也;陆行不避兕虎者,猎夫之勇也;白刃交于前,视死若生者,烈士之勇也;知穷之有命,知通之有时,临大难而不惧者,圣人之勇也。由,处矣!吾命有所制矣!” 无几何,将甲者进,辞曰:"以为阳虎也,故围之;今非也,请辞而退。"
白话译文
孔子周游到匡地,被(误认为是阳虎的)宋国人层层包围,但他依然在里面弹琴唱歌,没有停下。子路进来见他,说:“老师您怎么还能这样自得其乐呢?” 孔子说:“来!我告诉你。我努力避开困顿已经很久了,但还是免不了,这是命运;我努力寻求通达已经很久了,但还是得不到,这是时机。处在尧、舜的时代,天下没有困顿的人,不是因为他们智慧高;处在桀、纣的时代,天下没有通达的人,不是因为他们智慧低。这都是时势造成的。在水里航行不惧怕蛟龙的,是渔夫的勇敢;在陆地行走不躲避犀牛猛虎的,是猎人的勇敢;刀剑在眼前交锋,还能视死如归的,是烈士的勇敢;而知道困顿是命中注定,通达要看时机,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,才是圣人的勇敢。仲由,安心待着吧!我的命运自有定数!” 没过多久,带兵的将领走上前,谢罪说:“我们以为您是阳虎,所以才包围了您;现在知道不是了,请允许我们告辞退兵。”
哲学解读
庄子借孔子之口,阐述了“勇”的四个层次,这实际上也是境界的四个层次。
- 匹夫之勇(渔父、猎夫):这是基于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勇敢,是为了“利”或“生计”。
- 烈士之勇:这是基于信念和血气的勇敢,是为了“名”或“义”,能够为此“视死若生”。
- 圣人之勇:这是最高层次的勇敢。它不是来自技能或血气,而是来自对“命”和“时”的深刻理解。因为知道个体无法抗拒“时势”,所以能“临大难而不惧”,安然接受一切结果。这种勇敢,是一种“知天命”后的坦然与平静。
孔子在危难中“弦歌不辍”,正是这种“圣人之勇”的体现。他不是不在乎生死,而是超越了对个人命运的焦虑,将自己安放在“时”与“命”的宏大坐标中。这与《秋水》开篇海若所说的“得而不喜,失而不忧,知分之无常也”的境界,异曲同工。
第三节:公孙龙的困惑与坎井之蛙
原文
公孙龙问于魏牟曰:"龙少学先王之道,长而明仁义之行,合同异,离坚白,然不然,可不可,困百家之知,穷众口之辩,吾自以为至达已。今吾闻庄子之言,茫然异之。不知论之不及与,知之弗若与?今吾无所开吾喙,敢问其方。” 公子牟隐机大息,仰天而笑曰:“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?谓东海之鳖曰:‘吾乐与!出跳梁乎井干之上,入休乎缺甃之崖……且夫擅一壑之水,而跨跱埳井之乐,此亦至矣。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?’东海之鳖左足未入,而右膝已絷矣。于是逡巡而却,告之海曰:‘夫千里之远,不足以举其大;千仞之高,不足以极其深……此亦东海之大乐也。’于是埳井之蛙闻之,适适然惊,规规然自失也。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,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,是犹使蚊负山,商蚷驰河也,必不胜任矣……子往矣!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?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矣,直匍匐而归耳。今子不去,将忘子之故,失子之业。”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,舌举而不下,乃逸而走。
白话译文
公孙龙问魏国的公子牟说:“我从小学习先王之道,长大后通晓仁义之行;能‘合同异’、‘离坚白’;辨别‘然不然’、‘可不可’;驳倒了百家的智者,说尽了众人的辩辞,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智慧的顶点了。可现在我听到庄子的话,感到非常茫然奇异。不知道是我的辩论技巧不如他呢,还是我的见识比不上他?现在我竟张口结舌,说不出话来,请问这是什么道理?”
公子牟靠着几案,长叹一声,然后仰天笑道:“你没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?它对东海的大鳖说:‘我多快乐啊!出来就在井栏上跳跃,进去就在破井壁的缝隙里休息……独占一井之水,盘踞浅井之乐,这也算是极致了。先生您怎么不常来看看呢?’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踏进去,右膝盖就已被卡住了。于是它迟疑地退了回去,告诉青蛙关于海的事情:‘千里的距离,不足以形容它的广阔;千仞的高度,不足以形容它的深度……这种不因外物而改变的自在,就是东海的大乐啊。’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些话,惊愕不已,茫然自失。你连‘是’与‘非’的界限都搞不清楚,还想去窥探庄子的言论,这就好比让蚊子去背负大山,让蚂蟥去横渡大河,是绝对不能胜任的……你走吧!你没听说过寿陵的少年去邯郸学习步法的故事吗?他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,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了,最后只能爬着回去。现在你再不离开,恐怕会忘了你原来的学问,失掉你本来的专业啊!”
公孙龙听完,张着嘴合不拢,翘着舌放不下,于是急忙逃走了。
哲学解读
这段对话是名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正面交锋,其意义极为深远。
- 知的局限(坎井之蛙):魏牟用“坎井之蛙”这个生动的比喻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公孙龙的问题所在。公孙龙所有的“至达”,都只是“坎井之乐”。他精通于井内的逻辑和规则,但对井外的世界(大道)一无所知。庄子的言论,就是来自“东海”的声音,自然会让他“茫然自失”。
- 辩的无力(蚊负山):名家最擅长的工具是“辩”,但魏牟指出,用“辩”这种有限的工具去探究无限的“道”,就像“使蚊负山”,是徒劳无功的。道,是超越语言和逻辑的,无法通过辩论来“索之以察”。
- 学的危险(邯郸学步):这是对求道者的警示。如果根基不稳,盲目地去模仿和学习远超自己境界的“大道”,结果可能是“未得国能,又失其故行”,连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丢掉了。魏牟劝公孙龙“子往矣”,并非嘲讽,而是一种慈悲,是劝他先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,不要因为好高骛远而迷失自我。
公孙龙的“口呿而不合,舌举而不下”,是他整个逻辑世界被颠覆后的真实写照。他所引以为傲的整个“名辩”体系,在“道”的面前,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。这一刻的震撼,或许正是他迈向更高智慧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