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庄子系列:齐物论(三)——是非之辩与道枢
继续我们对《齐物论》的探索之旅。在前两部分中,我们已经见识了南郭子綦的"吾丧我"境界,理解了天地人三籁的奥秘,探讨了认知的局限性和万物一体的思想。现在,让我们进入《齐物论》最精彩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——是非之辩与道枢。
第一节:是非的相对性
原文
故有儒墨之是非,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。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,则莫若以明。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。故曰: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。彼是方生之说也。虽然,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;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;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。
逐句注解
故有儒墨之是非,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
- 儒墨:儒家和墨家,战国时期两大学派
- 是非:对错的判断
- 以是其所非:把对方认为错的当作对的
- 而非其所是:把对方认为对的当作错的
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,则莫若以明
- 欲:想要
- 莫若:不如
- 以明:用明澈的心智来看待
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
- 物:事物
- 无非:没有不是
- 彼:那个,对方的立场
- 是:这个,自己的立场
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
- 自彼:从对方的角度
- 不见:看不到自己
- 自知:从自己的角度
- 知之:能够了解
故曰: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
- 彼出于是:彼是从此产生的
- 是亦因彼:此也是因彼而有的
彼是方生之说也
- 方生之说:相互产生的学说
虽然,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
- 虽然:即使如此
- 方:正在,同时
- 生死:产生和消亡
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
- 可:可以,正确
- 不可:不可以,错误
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
- 因:依据,因为
- 是非:对错
白话译文
所以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争,各自把对方认为错的当作对的,把对方认为对的当作错的。如果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,否定对方所肯定的,那就不如用明澈的心智来看待问题。任何事物无不是"彼",任何事物无不是"此"。从对方的角度看不到自己,从自己的角度才能了解自己。所以说:彼是从此产生的,此也是因彼而存在的。彼此是相互产生的关系。虽然如此,正在产生的同时就在消亡,正在消亡的同时就在产生;正可以的同时就不可以,正不可以的同时就可以;因为是所以非,因为非所以是。
哲学解读
这段文字揭示了庄子对"是非"问题的深刻洞察:
是非的对立性:儒墨两家的争论正好说明了是非判断的主观性。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"是",否定对方的"是"。
立场的相对性:"彼"与"此"是相对的概念,没有绝对的彼此之分。从不同的立场看,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
对立的相互依存:是与非、生与死、可与不可,这些对立的概念实际上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的。
超越二元对立:庄子提出"莫若以明",即用明澈的智慧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。
第二节:道枢——超越的中心
原文
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,亦因是也。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果且有彼是乎哉?果且无彼是乎哉?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。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是亦一无穷,非亦一无穷也。故曰:莫若以明。
逐句注解
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,亦因是也
- 是以:因此
- 不由:不走这条路,不陷入是非之争
- 照之于天:用天道的光明来观照
- 亦因是也:也是顺应自然的缘故
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
- 是即是彼,彼即是此,二者可以互换
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
- 彼方有彼方的是非标准
- 此方有此方的是非标准
果且有彼是乎哉?果且无彼是乎哉?
- 果且:果真
- 有彼是:有彼此的区别
- 无彼是:没有彼此的区别
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
- 莫得其偶:不再有对立
- 道枢:道的枢纽,中心
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
- 枢:门轴,枢纽
- 环中:圆环的中心
- 应无穷:应对无穷的变化
是亦一无穷,非亦一无穷也
- 是可以无穷延伸
- 非也可以无穷延伸
故曰莫若以明
- 所以说不如用明智来观照
白话译文
因此圣人不走是非争辩的道路,而是用天道的光明来观照一切,这也是顺应自然的缘故。此就是彼,彼就是此。彼方有彼方的是非标准,此方有此方的是非标准。果真有彼此的区别吗?果真没有彼此的区别吗?当彼此不再对立的时候,这就叫做道枢。得到了道枢就如同站在圆环的中心,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。是可以无穷无尽,非也可以无穷无尽。所以说不如用明智来观照一切。
哲学解读
"道枢"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:
道枢的含义:道枢如同门的轴心,是一切运动的中心点。它超越了是非、彼此的对立。
环中的智慧:站在环的中心,可以看到所有方向,而不被任何一个方向所限制。这是一种超越的视角。
应对无穷:在道枢的位置上,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而不被困扰,因为已经超越了具体的立场。
以明观照:这种"明"不是简单的聪明,而是一种洞察本质的智慧。
第三节:以指喻指
原文
以指喻指之非指,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;以马喻马之非马,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。天地一指也,万物一马也。
逐句注解
以指喻指之非指
- 指:手指,这里指概念、名称
- 喻:说明,比喻
- 指之非指:指(概念)并非真正的指(实物)
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
- 不若:不如
- 非指:不是指的东西
- 用非指来说明指的虚幻性
以马喻马之非马
- 马:具体的例子
- 马之非马:马这个概念并非真正的马
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
- 用非马来说明马的概念性
天地一指也,万物一马也
- 天地可以归结为一个概念
- 万物可以归结为一个名称
白话译文
用"指"这个概念来说明"指"不是真正的指,不如用"非指"来说明"指"的概念性;用"马"这个概念来说明"马"不是真正的马,不如用"非马"来说明"马"的概念性。天地不过是一个概念,万物不过是一个名称。
哲学解读
这是庄子对语言和概念的深刻批判:
名实之辨:概念(名)与实物(实)之间存在根本的差异。我们说的"马"只是一个概念,不是真正的马。
语言的局限:语言总是用概念来指称事物,但概念永远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真实。
万物归一:从概念的角度看,天地万物都可以归结为概念和名称,这进一步说明了万物的统一性。
第四节:道行之而成
原文
可乎可,不可乎不可。道行之而成,物谓之而然。恶乎然?然于然。恶乎不然?不然于不然。恶乎可?可于可。恶乎不可?不可于不可。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。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。
逐句注解
可乎可,不可乎不可
- 认为可以就可以
- 认为不可以就不可以
道行之而成,物谓之而然
- 道行之而成:道路是走出来的
- 物谓之而然:事物是说出来而成为这样的
恶乎然?然于然
- 恶(wū)乎:为什么,怎么
- 然:这样
- 然于然:因为认为它这样所以这样
恶乎不然?不然于不然
- 为什么不这样?因为认为它不这样
恶乎可?可于可
- 为什么可以?因为认为它可以
恶乎不可?不可于不可
- 为什么不可以?因为认为它不可以
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
- 固:本来
- 事物本来就有它存在的道理
- 事物本来就有它的可能性
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
- 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
-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
白话译文
认为可以就可以,认为不可以就不可以。道路是走出来的,事物是因为我们这样称呼它而成为这样的。为什么是这样?因为我们认为它这样。为什么不是这样?因为我们认为它不这样。为什么可以?因为我们认为它可以。为什么不可以?因为我们认为它不可以。事物本来就有它存在的道理,事物本来就有它的可能性。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,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。
哲学解读
这段话深刻揭示了认识的主观性和事物的开放性:
认识的建构性: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建构性,"道行之而成"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。
语言的创造性:"物谓之而然"表明语言不仅描述世界,也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世界。
存在的合理性: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可能性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。
包容的态度:"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"体现了庄子极度包容的哲学态度。
第五节:朝三暮四
原文
故举莛与楹,厉与西施,恢恑憰怪,道通为一。其分也,成也;其成也,毁也。凡物无成与毁,复通为一。唯达者知通为一,为是不用而寓诸庸。庸也者,用也;用也者,通也;通也者,得也;适得而几矣。因是已,已而不知其然,谓之道。
逐句注解
故举莛与楹,厉与西施,恢恑憰怪,道通为一
- 莛(tíng):细小的草茎
- 楹(yíng):大柱子
- 厉:丑陋的人
- 西施:美女
- 恢恑憰怪:各种奇异怪诞的事物
- 道通为一:在道的层面都是一样的
其分也,成也;其成也,毁也
- 分:分离,区分
- 成:形成
- 毁:毁坏
- 分离就是形成,形成就是毁坏
凡物无成与毁,复通为一
- 从根本上说,没有绝对的成与毁
- 一切又归于一
唯达者知通为一
- 达者:通达的人
- 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万物相通为一
为是不用而寓诸庸
- 为是:因此
- 不用:不刻意使用
- 寓诸庸:寄寓于平常之中
庸也者,用也;用也者,通也;通也者,得也
- 庸:平常
- 平常就是使用,使用就是通达,通达就是得道
适得而几矣
- 适得:恰好得到
- 几:接近,差不多了
因是已,已而不知其然,谓之道
- 因是:顺应这样
- 已:停止,完结
- 不知其然: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
- 这就是道
白话译文
所以拿细草和大柱子、丑人和西施、各种奇怪诡异的事物来说,在道的层面上都是相通为一的。事物的分离就是形成,形成就是毁坏。从根本上说,万物没有绝对的成与毁,一切又归于一体。只有通达的人才知道万物相通为一,因此不刻意作为而寄寓于平常之中。平常就是妙用,妙用就是通达,通达就是得道;恰好得到就差不多了。顺应自然就好,达到这种境界而不知其所以然,这就叫做道。
哲学解读
这段话是《齐物论》思想的总结:
万物平等:无论美丑、大小、怪诞平常,在道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。
成毁一体:形成与毁坏是一体两面,没有绝对的区分。
平常心是道:"寓诸庸"是庄子的重要思想,真正的道就在平常生活中。
无为而为:不刻意追求,顺应自然,这就是道的体现。
思考与启示
哲学意义
《齐物论》的这部分内容,为我们展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:
相对主义与绝对境界:庄子一方面强调一切判断的相对性,另一方面又指向"道枢"这个超越的境界。
语言批判:庄子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,但又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超越语言的道理。
实践智慧:"道行之而成"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,道不是抽象的理论,而是活生生的实践。
生活哲学:"寓诸庸"告诉我们,最高的智慧就在平常生活中。
现代启示
在这个充满对立和冲突的时代,《齐物论》的智慧尤其珍贵:
超越二元对立:不要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,学会从更高的维度看问题。
理解多元视角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,理解这种多元性是智慧的开始。
保持开放心态:"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"提醒我们保持开放和包容。
回归平常心:不要过分追求特殊和超常,真正的智慧就在平常生活中。
结语
《齐物论》通过对是非、彼此、成毁等对立概念的分析,最终指向了"道枢"这个超越一切对立的中心。庄子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不是选择某一方,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,以"明"的态度观照一切。
这种智慧不是要我们放弃判断,而是要我们认识到判断的相对性;不是要我们否定一切,而是要我们在否定中看到肯定,在肯定中看到否定。最终,在平常的生活中体悟道的真谛。
下一篇,我们将探讨《养生主》,看看庄子如何将这种超越的智慧运用到养生和生活实践中。
上一篇:知的困境与万物齐一下一篇:《养生主》——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