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道德经第七十二章:吾言易知——被褐怀玉

引言

第七十二章表达了老子的一种无奈和超脱。"吾言易知也,易行也"——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实行。但紧接着又说"而人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"——但人们却不能理解,不能实行。

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道的特性:简单到极致,却又深奥难测。章末的"被褐怀玉"更是成为千古名言,形象地描绘了圣人外表朴素、内在珍贵的形象。

原文

吾言易知也,易行也。而人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。夫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。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。

逐句详解

吾言易知也,易行也

原文: 吾言易知也,易行也

注解:

  • 易知:容易理解
  • 易行:容易实行

译文: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也很容易实行。

解读: 老子认为道的道理其实很简单:无为、不争、柔弱、谦下等。这些道理直指本源,不需要复杂的理论,也不需要繁琐的修炼。

而人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

原文: 而人莫之能知也,莫之能行也

注解:

  • 莫之能:没有人能够

译文: 但是人们却不能理解,也不能实行。

解读: 简单的道理反而最难理解和实行。因为人们习惯了复杂,习惯了争夺,习惯了刚强,要他们回归简单、不争、柔弱,反而觉得困难。

夫言有宗,事有君

原文: 夫言有宗,事有君

注解:

  • :根本、源头
  • :主宰、根据

译文: 言论有它的根本,事情有它的主宰。

解读: 老子的言论不是随意说的,而是有根据的——这个根据就是道。他所倡导的行为也不是随意的,而是有主宰的——这个主宰也是道。

夫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

原文: 夫唯无知也,是以不我知

注解:

  • 无知:没有真知(指世人)
  • 不我知:不了解我

译文: 正因为他们没有真知,所以不了解我。

解读: 人们不理解老子,不是因为老子的道理太深奥,而是因为人们被世俗的"知识"蒙蔽了,失去了对简单真理的感知能力。

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

原文: 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

注解:

  • :稀少
  • :珍贵

译文: 了解我的人很少,这样我就更珍贵了。

解读: 物以稀为贵。正因为理解道的人少,所以道才更显珍贵。这不是老子的自负,而是对真理稀缺性的感慨。

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

原文: 是以圣人被褐(hè)而怀玉

注解:

  • 被褐:穿着粗布衣服
  • 怀玉:怀中藏着美玉

译文: 所以圣人外表穿着粗布衣服,内心却怀着美玉。

解读: 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。圣人不追求外表的华丽,保持朴素的外表,但内心却有着最珍贵的智慧和品德。这正是道家"内圣外朴"的写照。

哲理阐释

一、简单与深奥的统一

理解道的特性:

  1. 表面简单

    • 道理朴素
    • 方法简单
    • 不需繁复
    • 人人可行
  2. 实质深奥

    • 蕴含真理
    • 直指本源
    • 超越表象
    • 难以体悟
  3. 知行困难

    • 习惯阻碍
    • 偏见蒙蔽
    • 欲望干扰
    • 难以坚持

二、真知的稀缺

理解为什么少人理解:

  1. 世俗蒙蔽

    • 追求复杂
    • 崇尚竞争
    • 看重表面
    • 忽视本质
  2. 习性难改

    • 积习已深
    • 观念固化
    • 不愿改变
    • 抗拒简单
  3. 真理孤独

    • 曲高和寡
    • 知音难觅
    • 但更珍贵
    • 价值永恒

三、内外的对比

理解被褐怀玉的智慧:

  1. 外表朴素

    • 不求华丽
    • 不显山露水
    • 与世无争
    • 平凡无奇
  2. 内在丰富

    • 智慧深厚
    • 品德高尚
    • 精神富足
    • 价值无限
  3. 真人不露相

    • 大智若愚
    • 大巧若拙
    • 返璞归真
    • 内外合一

现实启示

一、传播智慧

  1. 简化表达

    • 深入浅出
    • 通俗易懂
    • 贴近生活
    • 便于实践
  2. 耐心等待

    • 不强求理解
    • 循序渐进
    • 因材施教
    • 水到渠成
  3. 坚持真理

    • 不因人少而改变
    • 不因误解而放弃
    • 相信时间
    • 坚守价值

二、个人修养

  1. 追求简单

    • 化繁为简
    • 返璞归真
    • 不被复杂迷惑
    • 把握本质
  2. 内在充实

    • 注重内修
    • 不求外显
    • 积累智慧
    • 提升品德
  3. 低调做人

    • 不炫耀
    • 不张扬
    • 内敛含蓄
    • 韬光养晦

三、价值判断

  1. 不以众寡论是非

    • 真理往往在少数
    • 不随大流
    • 独立思考
    • 坚持正确
  2. 重内轻外

    • 不被外表迷惑
    • 看重内在品质
    • 透过现象看本质
    • 发现真正价值
  3. 珍惜稀缺

    • 认识真理的价值
    • 珍惜真正的智慧
    • 尊重独特见解
    • 保护少数声音

四、生活态度

  1. 简单生活

    • 物质简朴
    • 精神丰富
    • 不攀比
    • 知足常乐
  2. 真实自然

    • 不装不作
    • 保持本真
    • 自然流露
    • 不求认同
  3. 独立人格

    • 不媚俗
    • 不从众
    • 保持定力
    • 活出自我

历代注解精选

王弼注

"言有宗,事有君,皆以道为宗主也。"

河上公注

"被褐怀玉,外若贱内实贵也。"

成玄英疏

"圣人韬光晦迹,如被褐衣;怀道抱德,如怀美玉。"

苏辙注

"知我者希则我贵,物以希为贵也。"

憨山德清注

"世人逐末忘本,故不知不行。圣人返本还源,故被褐怀玉。"

修习建议

追求简单

  1. 思维简化

    • 不过度思考
    • 直指核心
    • 删繁就简
    • 返璞归真
  2. 生活简化

    • 减少物欲
    • 专注重要事
    • 舍弃多余
    • 轻装前行
  3. 修行简化

    • 不求花哨
    • 踏实基础
    • 持之以恒
    • 自然而然

培养内在

  1. 知识积累

    • 博览群书
    • 深入思考
    • 融会贯通
    • 形成智慧
  2. 品德修养

    • 日行一善
    • 反省自身
    • 改正缺点
    • 提升境界
  3. 精神充实

    • 内心宁静
    • 不求外物
    • 自得其乐
    • 富足常在

保持低调

  1. 外表朴素

    • 衣着简单
    • 不追时尚
    • 自然舒适
    • 不引注目
  2. 言行谦逊

    • 少说多做
    • 不自夸耀
    • 虚心待人
    • 平易近人
  3. 成就内敛

    • 功成不居
    • 名利淡泊
    • 继续努力
    • 永不满足

结语

道德经第七十二章道出了传道者的孤独和超脱。

"吾言易知,易行"与"莫之能知,莫之能行"的对比告诉我们:

  • 最简单的往往最难
  • 因为人们习惯了复杂
  • 真理朴素却难以接受
  • 这是人性的悖论

"夫言有宗,事有君"提醒我们:

  • 老子的话不是空谈
  • 而是有根有据
  • 这个根据就是道
  • 值得我们深思

"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"的感慨让我们明白:

  • 真理常在少数人手中
  • 不被理解是常态
  • 但这更显其珍贵
  • 时间会证明一切

"圣人被褐而怀玉"的形象告诉我们:

  • 真正的价值在内不在外
  • 朴素的外表下有珍贵的内心
  • 这是最高的人生境界
  • 值得我们终身追求

在这个追求复杂的时代:

  • 人们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
  • 追求华丽的外表
  • 忽视内在的价值
  • 随波逐流失去自我

老子的智慧提醒我们:

  • 要勇于追求简单
  • 不怕不被理解
  • 注重内在修养
  • 保持独立人格

让我们学习圣人:

  • 外表可以朴素
  • 内心必须丰富
  • 不求人人理解
  • 但求问心无愧

记住:真理往往很简单,但实行起来很难;理解的人很少,但这正显其珍贵;外表的华丽是暂时的,内在的美玉是永恒的。

这就是"被褐怀玉"的人生——在一个追求外在的世界里,坚持内在的修养;在一个崇尚复杂的时代里,保持简单的智慧;在一个随波逐流的社会里,坚守独立的人格。这样的人生,虽然孤独,但是高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