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道德经第十五章:古之善为士者——得道者的风范
引言
如果说前面的章节多在讲道的本质和作用,第十五章则具体描绘了得道之人的形象。老子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,为我们勾勒出古代善于修道之士的精神风貌。
这些描述看似矛盾——既谨慎又从容,既浑厚又锐利,既保守又能容——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,展现了得道者的圆融境界。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这些古老的品格描述,依然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参照。
原文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:豫若冬涉川,犹若畏四邻,俨若客,涣若冰将释,敦兮其若朴,旷兮其若谷,浑兮其若浊。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。
逐句详解
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
原文: 古之善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。
注解:
- 善为士者:善于修道的人
- 微妙:精微奥妙
- 玄通:深远通达
- 深不可识:深邃到无法认识
译文: 古代善于修道的人,精微奥妙而深远通达,深邃到难以认识。
解读: 真正的得道之士,其境界高深莫测。他们的智慧不是表面的聪明,而是对天地大道的深刻体悟。这种境界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围,所以"深不可识"。
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
原文: 夫唯不可识,故强为之容。
注解:
- 夫唯:正因为
- 强为之容:勉强形容他们的样子
译文: 正因为难以认识,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们的样子。
解读: 老子承认语言的局限性。得道者的境界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,下面的描述只是"强为之容"——尽力而为的形容。这种谦逊的态度本身就体现了道家的智慧。
豫若冬涉川
原文: 豫若冬涉川。
注解:
- 豫:犹豫、谨慎
- 冬涉川:冬天渡河(冰面可能破裂)
译文: 谨慎得像冬天过河一样。
解读: 冬天河面结冰,看似坚固却可能随时破裂。得道者行事如履薄冰,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谨慎。这不是胆怯,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潜在危险的觉察。
犹若畏四邻
原文: 犹若畏四邻。
注解:
- 犹:犹豫、小心
- 畏四邻:害怕四周的邻居
译文: 小心得像提防四邻一样。
解读: 在四邻环视下保持警觉,说明得道者时刻保持觉知,不因境界高而放松警惕。这种"畏"不是恐惧,而是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尊重。
俨若客
原文: 俨若客。
注解:
- 俨:庄重、恭敬
- 客:客人
译文: 庄重得像做客一样。
解读: 客人在他人家中自然会保持礼貌和分寸。得道者即使在自己的环境中,也保持着这种恭敬和自律,不因熟悉而随意,体现了持续的修养。
涣若冰将释
原文: 涣若冰将释。
注解:
- 涣:涣散、融化
- 冰将释:冰将要融化
译文: 洒脱得像冰将要融化一样。
解读: 从谨慎转到洒脱,展现了得道者的另一面。像春天的冰雪消融,自然而然,毫不勉强。这种状态既不僵硬,也不放纵,而是随顺自然的流动。
敦兮其若朴
原文: 敦兮其若朴。
注解:
- 敦:敦厚、淳厚
- 朴:未雕琢的木材
译文: 敦厚得像未雕琢的木材。
解读: "朴"是道家的重要概念,代表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状态。得道者保持着质朴的本性,没有虚伪的装饰,没有刻意的造作,返璞归真。
旷兮其若谷
原文: 旷兮其若谷。
注解:
- 旷:空旷、宽广
- 谷:山谷
译文: 空旷得像山谷一样。
解读: 山谷虚空而能容纳万物,能聚集水流,能回响声音。得道者的心胸如山谷般开阔,既能包容,又能倾听,体现了虚怀若谷的境界。
浑兮其若浊
原文: 浑兮其若浊。
注解:
- 浑:浑然、混沌
- 浊:浑浊
译文: 浑然得像浊水一样。
解读: 这看似贬义,实则褒奖。得道者不刻意显示清高,而是与尘世和光同尘。表面的"浊"掩盖了内在的清明,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。
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
原文: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
注解:
- 孰能:谁能够
- 静之:使之静止
- 徐清:慢慢变清
译文: 谁能让浑浊通过静止慢慢变清?
解读: 这是一个深刻的比喻:浑水不搅动,泥沙自然沉淀,水就会变清。人心也是如此,通过静定的功夫,杂念妄想自然平息,心性自然清明。
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
原文: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
注解:
- 安:安静、静止
- 动之:使之运动
- 徐生:慢慢生发
译文: 谁能让安静通过运动慢慢生发活力?
解读: 静极生动,这是自然规律。真正的活力不是躁动,而是从深度的宁静中自然生发。得道者懂得在静中蓄势,在适当的时候自然行动。
保此道者不欲盈
原文: 保此道者不欲盈。
注解:
- 保此道者:保持这种道的人
- 不欲盈:不想要满盈
译文: 保持这种道的人不追求满盈。
解读: "满招损,谦受益"。得道者深知过满则溢的道理,所以始终保持谦虚,不求圆满。这种"不盈"的智慧,正是长久之道。
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
原文: 夫唯不盈,故能敝而新成。
注解:
- 敝:破旧
- 新成:更新、新生
译文: 正因为不追求满盈,所以能够在破旧中获得新生。
解读: 不执着于完美,反而能够不断更新。就像月亮,正因为有盈亏,才有永恒的循环。这是生命力的真正秘密:在不圆满中保持生机。
哲理阐释
一、得道者的品格特征
老子描绘的得道之士具有以下特点:
谨慎与洒脱并存
- 如履薄冰的谨慎
- 如冰消融的自在
- 张弛有度
- 收放自如
质朴与深邃统一
- 外表质朴如原木
- 内心深邃如山谷
- 大巧若拙
- 大智若愚
动静相宜
- 静如止水
- 动如流水
- 静中有动
- 动中有静
刚柔并济
- 敦厚而不呆板
- 灵活而不轻浮
- 坚守而不固执
- 随和而不随波
二、修道的方法论
通过"浊以静之徐清"的比喻,老子揭示了修道的方法:
静定功夫
- 不急不躁
- 让心沉淀
- 自然澄清
- 水到渠成
顺应自然
- 不强求改变
- 遵循自然规律
- 等待时机
- 自然转化
动静平衡
- 静极思动
- 动极思静
- 循环往复
- 生生不息
三、"不盈"的智慧
"不欲盈"体现了道家的核心智慧:
知止的智慧
- 适可而止
- 见好就收
- 保持余地
- 持续发展
谦卑的力量
- 虚怀若谷
- 不自满
- 常学习
- 能进步
循环的生机
- 有缺才能补
- 有空才能容
- 有低才能高
- 有旧才能新
现实启示
一、个人修养
保持警觉
- 即使成功也不大意
- 保持危机意识
- 持续学习进步
- 避免骄傲自满
内外统一
- 内心充实
- 外表朴素
- 言行一致
- 表里如一
动静结合
- 工作时全力以赴
- 休息时完全放松
- 张弛有度
- 保持平衡
二、处世智慧
和光同尘
- 不刻意标新立异
- 与人和谐相处
- 藏巧于拙
- 隐智于愚
谦虚低调
- 有实力不张扬
- 有成就不自满
- 永远保持学习心态
- 给自己留余地
灵活应变
- 该谨慎时谨慎
- 该果断时果断
- 因时制宜
- 因地制宜
三、领导艺术
以身作则
- 严于律己
- 宽以待人
- 身教重于言教
- 潜移默化影响他人
创造空间
- 不事必躬亲
- 给下属发展空间
- 培养团队能力
- 成就他人成长
持续创新
- 不满足现状
- 保持危机感
- 推陈出新
- 基业长青
四、生活态度
简单生活
- 物质简朴
- 精神丰富
- 返璞归真
- 自得其乐
从容不迫
- 不急功近利
- 按部就班
- 享受过程
- 顺其自然
开放包容
- 心胸开阔
- 接纳不同
- 虚心学习
- 与时俱进
历代注解精选
王弼注
"微妙玄通,深不可识,此言其德也。"
河上公注
"豫,犹豫也。如冬涉川,恐惧也。"
成玄英疏
"浊以静之徐清,譬心也。心本清净,为境所浊。"
苏辙注
"唯不盈,故其敝不继;以其能敝,故能日新。"
憨山德清注
"保此道者,常虚而不盈满,故能去故更新。"
修习建议
品格培养
谨慎练习
- 说话前三思
- 行动前评估
- 决策要周全
- 避免冲动
洒脱练习
- 不过分计较
- 学会放下
- 保持幽默感
- 活在当下
质朴练习
- 减少装饰
- 真诚待人
- 不做作
- 返璞归真
静定功夫
每日静坐
- 固定时间
- 安静环境
- 观察呼吸
- 让心沉淀
行住坐卧
- 行走时专注脚步
- 站立时感受重心
- 坐时端正安详
- 卧时全身放松
遇事不乱
- 深呼吸
- 冷静分析
- 沉着应对
- 事后反思
生活实践
留有余地
- 时间不排太满
- 话不说太绝对
- 事不做太极端
- 凡事留三分
持续学习
- 保持好奇心
- 不断充实自己
- 向他人学习
- 与时代同步
敝而新成
- 定期断舍离
- 更新知识结构
- 调整生活方式
- 保持生命活力
结语
道德经第十五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人格的画像。这些看似矛盾的品格——谨慎与洒脱、质朴与深邃、清净与浑浊——恰恰展现了得道者的圆融境界。
在这个追求极致、崇尚完美的时代,老子告诉我们:
- 真正的完美在于不追求完美
- 真正的充实在于保持虚空
- 真正的清明来自静定功夫
- 真正的生机源于不断更新
"孰能浊以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动之徐生?"这两个问题,既是修道的方法,也是人生的智慧。让浮躁的心静下来,让僵化的心活起来,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,在盈亏之间保持生机。
愿我们都能学习古之善为士者的品格,在现代社会中活出道的精神:外表朴实而内心丰富,处事谨慎而精神自在,保持谦逊而不断进步。这样,我们就能"敝而新成",在不完美中创造完美,在有限中通向无限。